朱澤藝,李雯,殷曉楓
東莞光華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416
手部創(chuàng)面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外傷,主要發(fā)生在指腹、手掌背側等部位,很多情況下是由切割和燒傷等原因引起,會導致患者皮膚的軟組織出現(xiàn)缺損,甚至引起血管以及骨關節(jié)外露,對患者的手部功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皮瓣修復術是治療該疾病主要措施,能夠有效修復創(chuàng)面,但不同手術方式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因而選擇有效的手術方式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98例該患者為例,探究不同皮瓣修復術對該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次納入98例手部創(chuàng)面患者,納入時間2019年1月-2020年5月。患者個人資料、家庭信息均記錄電子表格,采用隨機數表法方式分兩組:對照組49例、試驗組49例。對照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21~57歲,平均(39.00±6.50)歲。試驗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22~57歲,平均(39.50±6.58)歲。兩組臨床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
納入標準:①資料完善;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呼吸系統(tǒng)等部位感染疾?。虎诤喜⒕耦惖葒乐丶膊≌?。
手術間對兩組進行基礎性的治療,比如對患者的創(chuàng)面進行清洗和消毒,將已經壞死的組織處理掉,之后使用南昌白云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一種苯扎溴銨溶液(國藥準字:H36021593)進行消毒,然后再使用生理鹽水和廣東恒建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一種過氧化氫溶液(國藥準字:H44023919)進行沖洗。
對照組:實施游離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先選擇并標記比較合適的皮瓣,分離腹直肌,將該部位前鞘淺部位的血管蒂找出來,逐漸分離前鞘之后,把周圍的肌纖維逐漸分離到腹壁下血管主干的位置,然后把穿支的真皮血管支逐漸分離,修復薄皮下的淺筋膜脂肪,在切取游離的皮瓣之后逐漸縫合。
試驗組:實施微型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術前需使用超聲對患者穿支大概位置以及數量展開測定;手術中先展開擴創(chuàng),將受傷區(qū)域的血管解剖出來;設計好需要切取的動脈穿支皮瓣,切取完之后將外踝部位和腓骨小頭連線的位置作為一個軸線,設計好相應的皮瓣,然后逐漸切開皮瓣的后緣位置,在肌膜下面向前掀起皮瓣,一直到比目魚肌還有腓骨肌形成的肌間隔附件,找到需要分離的皮支或者肌皮支;確認好需要穿支的數量還有粗細之后逐漸切開肌間隙,使其肌肉能夠向后面牽扯開,指導暴露腓動靜脈中遠端的位置;血管蒂結扎的位置需要根據其長度進行確定,然后進行縫合;需要注意,選擇皮瓣的時候應該選擇腓腸肌外面?zhèn)炔棵娣e,比創(chuàng)面的位置要大一些,然后使用1個或者2個穿支血管作為中心點的位置切取皮瓣,需要注意的是,動脈管徑和靜脈管徑分別為(1.33±0.39)mm、(1.5±0.55)mm,完全覆蓋創(chuàng)面之后縫合。
(1)觀察兩組血清水平,包含白介素-6(IL-6)、人干擾素γ(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使用酶聯(lián)免疫法實行檢測[2]。
(2)觀察兩組創(chuàng)面修復率,其中治愈為移植的皮瓣擴張很充足,相關功能恢復;好轉為皮瓣擴張數量不足,存在一定的血運障礙;無效為皮瓣出現(xiàn)缺損或者壞死的情況,且沒有辦法進行修復??傂迯吐?(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3]。
(3)觀察兩組感染率,主要分為輕中度還有重度,前者為患者愈合情況存在紅腫等炎癥,重度為切口出現(xiàn)了化膿,需要進行引流[4]。
分組數據輸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創(chuàng)面修復率、感染率以χ2分析,血清水平以t分析,α=0.05為分界值,低于則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并無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血清水平對比()
表1 血清水平對比()
治療后,試驗組修復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創(chuàng)面修復率對比[n(%)]
治療后,試驗組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感染率對比[n(%)]
手部創(chuàng)面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引起,若不及時救治容易導致患者皮膚軟組織出現(xiàn)缺損,甚至血管等出現(xiàn)損傷,進一步造成傷口感染[5-6]。在對患者展開治療期間,需要先對創(chuàng)口進行清理,然后再縫合和植皮,該治療方式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容易導致患者在治療后出現(xiàn)疤痕攣縮的情況。所以在對該疾病患者展開治療期間,需要根據其實際狀況采取最為科學的治療方式,提高治療安全性與有效性。
隨著醫(yī)療水平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皮瓣修復術逐漸成為治療手部創(chuàng)面患者主要治療方式,該治療方式在進行治療的時候,是在血液正常供應的皮膚或者附帶皮以下的脂肪組織作為皮瓣,最大程度上保證該部位的血液能夠正常運轉,然后再將其轉移到新的血液供應區(qū),最后將蒂部切斷,完成手術[7-8]。該治療方式可以對血管以及神經等相應組織進行一種針對性修復,更好幫助患者恢復手部功能。汪世強等[9]的研究得出,皮瓣修復術治療手部創(chuàng)傷患者具有良好效果,其手術時間更短,皮瓣成活率更高,皮膚修復效果較好。但是在隨著皮瓣修復術的不斷成熟與發(fā)展,臨床中已經出現(xiàn)各種皮瓣修復方式,其中包括微型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游離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不同修復術對患者的預后有著不同影響,因而選擇合適的修復術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皮瓣修復術中,游離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和微型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在實際操作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兩者在進行治療的時候都需要對軟組織缺損的部位進行清理和修復,然后通過一系列手段幫助患者恢復手部功能,提高預后[10]。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后者對手部創(chuàng)面的修復更有一定優(yōu)勢,主要因后者治療方式在實際操作期間供血更加穩(wěn)定,且皮瓣較薄,皮瓣與手部軟組織皮膚膚色更相近,手術后的美觀程度比較高,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后者治療方式的術后皮瓣成活率更高。在本次的研究結果中可以得出,術后接受微型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的試驗組白介素-6(IL-6)、人干擾素γ(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血清水平要比接受游離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的對照組水平更低(P<0.05)。血清水平可以體現(xiàn)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炎癥反應,試驗組的血清水平低于對照組,可以說明在實際治療期間,試驗組的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炎癥反應,降低術后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感染率。此外,試驗組的治療方式在實際操作中以穿支為蒂,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肢體供血的穩(wěn)定性,有效提高皮瓣成活率,再加上此種治療方式屬于微型治療,其創(chuàng)傷更小,有效減少了供血區(qū)域的損傷[11-12]。此外,患者在治療期間最為關注的便是術后的美觀程度,而該治療的方式能夠最大程度上保持患者手部皮膚的平衡性,而且皮瓣也會比較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美觀性,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在張有紅等[13]的研究中,給予患者削薄型帶蒂腹部皮瓣修復術,其研究顯示觀察組功能修復優(yōu)良率為95.00%,對照組優(yōu)良率為77.50%。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感染率(2.04%)低于對照組(16.32%),且試驗組創(chuàng)面修復率(96.66%)高于對照組(73.33%),可以得出試驗組的治療效果要優(yōu)于對照組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不同皮瓣修復術在實際應用中具有不同臨床價值,其中微型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治療效果優(yōu)于游離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適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