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姣,楊霖偉,梁昭昭
甘州區(qū)人民醫(yī)院 康復科,甘肅 張掖 734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中的髓核以及纖維環(huán)等組織出現(xiàn)退行性病變情況,同時在外力作用的影響下,神經受到壓迫導致患者腰背部發(fā)生明顯的疼痛感以及肢體出現(xiàn)麻木等臨床癥狀的一種骨科疾病,且此種疾病臨床發(fā)生率相對較高[1]?,F(xiàn)階段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患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式與保守治療方式[2]。盡管臨床所使用的微創(chuàng)外科手術治療技術不斷發(fā)展進步,但是由于外科手術治療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傷性以及風險性,所以多數(shù)患者采取保守治療方式。隨著中醫(yī)治療方式臨床使用率不斷升高,人們對此種治療措施重視度較高。再加之,在中醫(yī)學治療范疇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被歸納于腰腿痛理念,中醫(yī)認為此種疾病主要是因為機體經脈不通暢或者經脈失養(yǎng)所導致,中醫(yī)臨床主要采取針灸以及中藥等治療方式,且臨床治療效果明顯[3]?;诖耍疚耐ㄟ^對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實施夾脊穴溫針灸方式進行治療,觀察夾脊穴溫針灸治療方式對此種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安全可靠性,內容如下。
采取隨機數(shù)字法抽取本院近六年(2016年1月-2021年12月)所治療的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患者共計40例,將其視為本次研究的對象且對其進行臨床資料回顧分析。根據(jù)患者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齡35~85歲,平均(57.61±3.56)歲;病程3個月至8年,平均(4.15±0.86)年。觀察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齡37~83歲,平均(58.96±4.16)歲;病程4個月至8年,平均(4.52±0.91)年。對對照組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患者采取常規(guī)臨床治療方案,在此治療基礎上,對觀察組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患者則采取夾脊穴溫針灸臨床治療方案,并且兩組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患者各方面的一般資料均明顯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備對比價值。
納入標準:①患者疾病均與西醫(yī)《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以及中醫(yī)《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所制定的相關診斷指標相符合;②患者以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且自愿與本院簽署聲明協(xié)議;③患者臨床治療資料齊全,且治療依從性較高;④患者近期內沒有開展其他治療措施。
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問題;②患者合并存在惡性腫瘤疾??;③患者合并存在先天性心臟病或者全身免疫性疾病等;④患者合成存在精神障礙、認知障礙以及語言障礙;⑤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措施,主要包括使用止痛藥或者對其靜脈滴注甘露醇脫水(安徽豐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1793)等常規(guī)治療方式;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夾脊穴溫針灸治療措施,通過對兩組患者實施不同的治療措施來比較其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安全可靠性,具體操作如下:對患者機體夾脊穴與阿是穴等穴位以及其附近皮膚組織展開常規(guī)的消毒清潔工作,然后使用電針儀(華佗牌電子針儀器)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措施,然后在機體夾脊穴部位的針尾使用艾柱對其進行溫針措施,時間控制在大約0.5h。當患者明顯感覺針下有熱感且在可耐受范圍中便可,1次/1d。
(1)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恢復情況來評估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將其療效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當患者腰腿疼痛感受基本消失的同時其腰部活動功能逐漸恢復至正常情況,則將其臨床療效判定為顯效;當患者腰腿疼痛感以及腰部活動功能均有所好轉,將其臨床療效評估為有效;當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患者臨床療效并沒有符合上述要求,則將其臨床療效評估為無效[4]。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比較兩組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相關指標水平分數(shù),通過采取VAS評分法來判斷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腰腿部疼痛感情況,總分為10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疼痛感越明顯[5]。其次采取JOA腰痛分數(shù)與ODI功能障礙指數(shù)對患者腰椎功能水平展開判斷工作,其中JOA總分為29分,當患者所得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情況更加良好;ODI滿分為100分,當患者分數(shù)越低則代表患者腰椎功能水平更高[6]。
(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分數(shù)的變化情況,其中主要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以及總體分數(shù)。當患者所得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更高。
(4)比較兩組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情況的總體發(fā)生率,并且主要涉及胸悶、心悸、皮膚血腫以及局部感染。
(5)對比兩組患者對于治療效果的滿意程度,以百分制進行計算,按照所得分值分為三個級別:當分數(shù)處于80~100則表示是非常滿意;當分數(shù)處于60~79分,則表示是基本滿意;當分數(shù)明顯低于60分,則表示是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把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放置于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中對其進行檢驗,并且對于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使用(%)與()對其展開對應的代表,其次分布采取χ2與t進一步驗證,如P<0.05,則表示兩組患者比較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
臨床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由此可見,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兩組患者比較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n(%)]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ODI及生活質量分數(shù)之間的比較均明顯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是經過有效的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在VAS、ODI以及生活質量分數(shù)均更好于對照組患者,兩組間比較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VAS分數(shù)與ODI分數(shù)更低,JOA分數(shù)更高,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水平分數(shù)(,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水平分數(shù)(,分)
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分數(shù)變化情況: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分數(shù)(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以及總體分數(shù))比較均明顯不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經過不同的治療方案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分數(shù)均有所增加,并且與對照組患者生活指標分數(shù)相比,觀察組各方面均遠遠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比較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分數(shù)的變化情況(,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分數(shù)的變化情況(,分)
不良反應總發(fā)生概率: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胸悶、心悸、皮膚血腫以及局部感染)總發(fā)生率是10.00%,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是30.00%,由此可見,前者遠遠小于后者,兩組患者比較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概率[n(%)]
觀察組臨床治療結果的總滿意度是95.00%,對照組臨床治療結果總滿意度為75.00%,前者遠優(yōu)于后者,兩組比較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對治療結果滿意程度對比[n(%)]
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作為臨床治療中發(fā)生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且此種疾病的發(fā)病因素相對比較復雜,但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主要和機體腰椎間盤出現(xiàn)退行性病變以及損失等一系列因素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性。導致強烈疼痛感的是由于機體被機械性壓迫影響或炎性刺激作用而造成的[7]。當腰椎間突出癥此種基本發(fā)作過程中,會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均會造成不同情況的消極影響,進一步造成患者腰腿部位置產生顯著的疼痛感,進而對此疾病患者開展合理科學的治療尤為關鍵[8]。在中醫(yī)治療中,結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將其劃分為腰腿痛的治療范疇之中,往往認為此種疾病主要是因為肝腎虧虛與氣血凝滯等情況而造成的。所以在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主要堅持活血化瘀與補腎強筋等治療原則,幫助患者機
體血液循環(huán)運動,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以及麻木感等臨床癥狀表現(xiàn)。
續(xù)表3
現(xiàn)階段的臨床研究表明,夾脊穴溫針灸可以通過疏通患者經脈氣血以及散結消腫的臨床治療作用,進而幫助患者減輕或者消除由于疾病所導致的下肢放射性疼痛感,同時也可以有效地幫助患者脊髓功能水平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9]。此外,此種治療方式用于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還可以有效地調整優(yōu)化附近組織的營養(yǎng)成分的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神經系統(tǒng)功能程度與質量,進一步抑制患者身體腰間盤突出而導致的化學物質的出現(xiàn),進一步減輕以及消除患者炎癥情況。反觀溫針法方式還可以幫助炎癥緩解,通過將艾條進行燃燒所出現(xiàn)的熱量由針尾傳遞至針尖位置,從而形成一種熱效應情況。再加之,將活血通絡視為臨床治療原則,有利于緩解患者炎性水腫狀況,進一步推動患者身體代謝與血液等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速度,對于通過增加局部組織溫度情況來調整優(yōu)化局部間的血液循環(huán)情況,從而明顯緩解患者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而引起的局部痙攣狀況,有利于幫助受到壓迫的神經系統(tǒng)組織取得較快的修復,同時還可以明顯緩和機體髓核萎縮的實際狀況,最終取得有效的臨床治療效果[10]。除此之外,此種治療方式存在無明顯的疼痛感以及無副作用等治療優(yōu)勢,安全性較高,操作簡單,經濟花費較低,為此患者對夾脊穴溫針灸治療方式的接受程度較高,可以明顯增加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夾脊穴溫針灸方案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所獲得的臨床療效有效率(95.00%)明顯高于常規(guī)治療(80.00%),且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得到了顯著改善,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也明顯較低,最終患者對于該治療方式的滿意度也明顯較高,由此證明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實施夾脊穴溫針灸治療方法存在較高的合理性與可靠性。
綜上所述,通過對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實施夾脊穴溫針灸方式治療,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可以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進一步增加臨床治療效果的同時,緩解患者身體的疼痛感,減少不良情況的總體發(fā)生概率,有利于增加患者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