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遠 秦仕垣 沙 倩
(上海市浦東醫(yī)院-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yī)院眼科 上海 201399)
復發(fā)性多軟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C)為一種罕見的病因不明的系統(tǒng)性免疫介導疾病,可引起全身軟骨和富含蛋白多糖組織的反復炎癥[1-2],發(fā)病率為4.5/百萬人[3]。耳廓軟骨炎是RPC最常見的表現,引起雙側或單側耳廓疼痛、紅腫。眼科癥狀是診斷前常見的最初癥狀之一,可表現為鞏膜炎、葡萄膜炎、結膜炎和角膜炎等,RPC的靶組織不僅包括軟骨組織,如耳、鼻、呼吸道、關節(jié)等,也包括非軟骨組織,如眼睛、皮膚、心臟、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RPC發(fā)病的罕見性和臨床表現的多樣性,使其早期診斷困難,并常出現誤診,患者常于眼科或耳鼻喉科就診,由于臨床醫(yī)師對其認識不足而致延誤治療?,F將2021年5月就診于上海市浦東醫(yī)院眼科的雙眼鞏膜炎初發(fā)的1例RPC病例報道如下。
病例資料患者男性,51歲,因“雙眼反復發(fā)紅2年余”就診,2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雙眼發(fā)紅,于外院診斷為“雙眼鞏膜炎”,予醋酸潑尼松龍眼液后,癥狀可緩解,初視力無明顯改變,易反復發(fā)作,近期視力下降。2020年4月自覺雙耳發(fā)紅,耳廓增厚變形,至外院就診,醫(yī)師未予重視,治療方式未變。2021年5月至上海市浦東醫(yī)院門診就診,患者全身一般情況可,雙外耳廓變形、下垂(圖1),溝回消失。眼部查體:視力,右0.1(遠)、0.2(最佳矯正);左0.15(遠)、0.3(最佳矯正);眼壓,右15 mmHg,左14 mmHg;雙眼瞼球結膜充血,鞏膜表面血管迂曲增粗充血明顯(++++),壓痛不明顯,右眼10點鐘位可見類圓形角膜浸潤,左眼角膜緣處可見環(huán)形變性帶(圖2),雙眼前房深度可,房水閃輝(+),雙眼瞳孔圓,對光反射敏感,晶體混濁,雙眼底未見明顯異常。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未見異常,肝腎功能未見異常,感染性指標陰性(乙肝、丙肝、梅毒、HIV、結核),各項風濕免疫指標陰性,EB病毒抗體陰性;心電圖正常。胸部CT平掃:輕度肺氣腫,未見明顯氣道軟骨異常;心臟彩超:靜息狀態(tài)下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雙眼屈光介質混,黃斑區(qū)視網膜結構欠清。眼部B超示:雙眼玻璃體輕混。經耳鼻喉科、風濕免疫科會診,最終診斷為“雙眼鞏膜炎”“雙眼角膜炎”“雙眼并發(fā)性白內障”“雙耳軟骨炎”“復發(fā)性多軟骨炎”。
圖1 患者雙外耳廓增厚、變形Fig 1 The patient's external auricle was thickened and deformed
圖2 患者雙眼前節(jié)圖Fig 2 Bilateral anterior segment photograph of the patient
治療及隨訪雙眼予醋酸潑尼松龍滴眼液每日6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每晚1次,普拉洛芬雙眼每日4次,潑尼松龍40 mg/d(晨服)。治療2周后,患者眼部癥狀減輕,右眼視力0.3(最佳矯正),左眼視力0.4(最佳矯正),結膜充血及鞏膜表面血管增粗減輕(++),角膜浸潤減輕,玻璃體混濁減輕。1個月后復診,右眼視力0.3(最佳矯正),左眼視力0.4(最佳矯正),結膜充血及鞏膜表面血管增粗明顯減輕,雙眼角膜透明,雙眼晶體混濁加重,隱見雙眼底網膜平。停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余治療繼續(xù),風濕科會診,口服激素藥(潑尼松龍)逐漸減量,3個月后減至15 mg/d,配合口服枸櫞酸托法替布片5 mg/d,停用醋酸潑尼松龍滴眼液,加用玻璃酸鈉滴眼液每日3次。
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每月隨訪1次,隨訪6個月后,先后行右眼和左眼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人工晶體植入術。手術順利,術后常規(guī)抗炎抗感染治療,術后1個月復診:右眼視力1.0(最佳矯正),左眼視力1.0(最佳矯正);右眼眼壓17 mmHg,左眼眼壓14 mmHg;雙眼球結膜輕充血,鞏膜表面血管充血(+),雙眼角膜光滑透明,雙眼前房深度可(圖3),雙眼瞳孔圓,對光反射敏,人工晶體位正,雙眼底(-)。雙眼溴芬酸鈉每日2次,口服藥物同前。患者目前病情穩(wěn)定,密切隨訪中。
圖3 患者術后1個月雙眼前節(jié)圖Fig 3 Bilateral anterior segment photograph of the patient 1 month after surgery
討論眼紅、眼痛是鞏膜炎的主要癥狀,可累及周圍組織,如伴隨角膜炎癥浸潤,葡萄膜炎可出現視力下降,其病因復雜、機制未明、與免疫應答有關,可與全身疾病相關。RPC最早于1923年被描述為一種罕見的、病因不明的系統(tǒng)性免疫介導疾病,被認為發(fā)生在基因易感性的個體暴露于某種觸發(fā)因素。觸發(fā)因素可能是傳染病、化學物質、毒性接觸或直接創(chuàng)傷。RPC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與Ⅱ型膠原的自身免疫反應相關,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4-5]。RPC發(fā)病的高峰年齡在40~50歲,不同性別和所有種族群體中發(fā)生的頻率相同。超過30%的病例與現有的自身免疫或血液合并癥有關[6-7]。RPC的靶組織不僅包括軟骨組織,如耳、鼻、呼吸道、關節(jié)等,也包括非軟骨組織,如眼睛、皮膚、心臟、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8]。
研究表明,RPC眼部癥狀的累積發(fā)生率各不相同,20%~61%的RPC患者有眼部癥狀[9-10]。常見的眼部表現有鞏膜炎、葡萄膜炎、結膜炎和角膜炎,其他眼部表現包括眼瞼水腫、眼球突出、視網膜病變、視神經病變、眼眶炎癥和眼外肌麻痹,眼科癥狀是診斷前常見的最初癥狀之一。也有報道稱,在出現全身癥狀之前,眼部癥狀為泛葡萄膜炎和角膜炎[11]、視網膜閉塞性脈管炎[12]、動眼神經及外展神經麻痹[13]、復發(fā)性視神經周炎[14]和眼眶炎癥[15-16]。
RPC影響各種組織,表現為各種癥狀。除眼部癥狀外,RPC也會引起復雜的全身癥狀。耳廓軟骨炎是耳廓RPC最常見的表現,引起雙側或單側耳廓疼痛、紅腫。60%~90%的RPC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耳軟骨炎,只有40%的患者一開始就出現耳受累[17-18]。耳廓長期反復炎癥會破壞耳廓,導致下垂耳廓或花椰菜耳[19]。因此,眼科醫(yī)師在初診及病程中應注意眼部炎癥患者的外耳腫脹發(fā)紅情況。出現呼吸道受累的患者癥狀較重,氣管和支氣管周圍軟骨環(huán)的炎癥導致氣道塌陷(氣管、支氣管軟化)。這些患者表現為咳嗽、聲音嘶啞和喘息,呼吸系統(tǒng)損害是其最常見的死亡原因[20]。據報道,RPC與許多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包括全身性血管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全身性紅斑狼瘡、Beh?et氏綜合征、脊椎炎和炎癥性腸病。此外,有報道伴血液疾病的RPC病例,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淋巴瘤或白血?。?1]。
RPC主要依據臨床癥狀進行診斷。目前主要依據2018年的Rose標準[22]:4個主要條件包括外耳軟骨炎、鼻軟骨炎、喉氣管軟骨炎及眼炎;4個次要條件包括聽力損害、前庭功能損害、血清陰性關節(jié)炎和皮膚受累、心血管受累中的至少1項。確定的RPC滿足2項主要條件或1項主要條件加2項次要條件;可能的RPC 1項主要條件加1項次要條件;可疑的RPC僅有1條主要條件。
RPC沒有特異性實驗室測試;C反應蛋白水平和紅細胞沉降率通常升高,反映全身炎癥反應。在RPC急性期檢測到抗Ⅱ型膠原抗體,但特異性不高,據報道該抗體的血清水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23]。疑似RPC的患者都應進行動態(tài)探索性CT掃描,以評估是否涉及氣道。CT掃描的結果包括功能性氣道異常(如空氣滯留和塌陷),氣道壁增厚和管腔狹窄。肺功能測試是為了進一步評估氣道阻塞和評估肺容量。PET-CT是一種新的診斷方式,有助于早期疾病的識別,并提供了一個靶向活檢的部位[24]。
RPC目前尚無標準化的治療方法,根據臨床表現和疾病的嚴重程度來指導治療[25-26]。對于表現為耳、鼻或關節(jié)受累但無全身受累的患者,治療包括抗炎藥物、秋水仙堿或氨苯砜。低劑量的糖皮質激素治療是必需的。對于表現較嚴重的患者,如大氣道受累、如喉炎或氣管支氣管軟骨炎,感音神經性聽力喪失突然發(fā)作,建議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甲基潑尼松龍靜脈注射1 g,連續(xù)3天,然后口服潑尼松1 mg/kg,并輔以免疫抑制治療。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劑包括環(huán)磷酰胺、甲氨蝶呤、環(huán)孢素等。生物制劑已被用于RPC的治療。最常用的生物藥物是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抑制劑英夫利昔單抗。其他試驗過的生物制劑有不同的結果,包括阿達木單抗、依那西普、托珠單抗等。關于利妥昔單抗的數據還未顯示成功,所以不推薦作為一線生物藥物。重癥呼吸道受累患者(如氣道塌陷)須手術干預,如支架、氣道擴張、氣管切開術及喉氣管重建。
頻繁發(fā)作的RPC患者生活質量差,近年來報道的預后有所改善,生存率從5年的70%增加到10年的91%。不伴隨嚴重全身病的患者通常預后較好。
本病例初發(fā)眼部炎癥,雙眼結膜混合性充血,局部角膜炎癥浸潤,鞏膜表面血管增粗、迂曲、充血明顯,雙眼玻璃體混濁,黃斑區(qū)囊樣水腫,符合鞏膜炎、葡萄膜炎、角膜炎的診斷;患者此后逐漸出現雙耳外耳廓發(fā)紅、增厚、變形、耳軟骨吸收,符合雙耳軟骨炎診斷?;颊呦扔醒鄄垦装Y,后又出現耳軟骨炎,符合Rose標準的2項主要條件。該患者應用局部激素和口服激素后癥狀明顯好轉,能保持相對穩(wěn)定,符合RPC為免疫炎癥的特點,患者自主減藥后病情復發(fā),符合RPC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因此當遵醫(yī)囑用藥和隨訪。
該患者由于長期眼部激素用藥,白內障發(fā)展較快,晶體混濁對患者視力影響顯著?;颊哽柲ぱ追磸桶l(fā)作,鞏膜有逐漸變薄的跡象,手術為有創(chuàng)操作,可能會成為炎癥反應的誘發(fā)因素,應謹慎對待手術。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6個月后,風濕科會診認為患者情況允許白內障手術,遂行雙眼白內障手術,術中盡量遠離鞏膜,以減少對鞏膜的刺激,術后予以抗炎抗感染藥物,視力恢復佳。
RPC發(fā)病的罕見性和臨床表現的多樣性使其早期診斷困難,常出現誤診,患者常于眼科或耳鼻喉科就診,因此眼科遇到反復發(fā)作的鞏膜炎、葡萄膜炎、角膜炎等應考慮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一旦確診為RPC,應盡早應用免疫抑制治療,可減少復發(fā)及改善預后,并完善PET-CT及其他全身癥狀的篩查。
作者貢獻聲明宋向遠 病史采集,資料收集,論文撰寫和修改。秦仕垣 提供資料,制圖,論文修改。沙倩 病情分析和診療,論文撰寫和修訂。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