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葉 王靜云 張秀寧
(1.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科,陜西 西安 710005;2.榆林市第二醫(yī)院產科,陜西 榆林 719000)
分娩屬于產婦一種自然生理過程,分娩期間可受多種不良因素影響。近年來國內外產科均開始推崇“一對一”責任制助產護理模式,臨床上較為新穎的護理方式,其強調落實各項護理職責,加強內涵建設,進一步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核心思想,為患者提供專業(yè)、全程、系統(tǒng)的護理服務,并在多家醫(yī)院實施后證實其臨床價值[1-4]。本研究嘗試在此基礎上聯合產時體位護理,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間于我院欲行分娩的122例產婦作為研究樣本,評價產時體位護理與一對一責任制助產的聯合應用對剖宮產率的影響,為臨床產科護理提供科學依據。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間于我院欲行分娩的122例產婦作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其中61例統(tǒng)計入對照組,另61例統(tǒng)計入研究組。前組年齡23~36歲,平均(28.34±2.21)歲;孕周37~41周,平均(39.18±0.75)周。后組年齡25~35歲,平均(28.74±2.64)歲;孕周37~41周,平均(39.26±0.80)周。研究上報本院倫理委員會且獲得批準,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均與自然分娩條件相符。(2)年齡在22~40歲。(3)均是頭位、足月和單胎初產婦。(4)無妊娠有關并發(fā)癥。(5)均取得產婦和其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產生胎兒窘迫或者顯著頭盆不稱者。(2)存在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妊娠有關合并癥者。(4)依從性不佳者。(5)拒絕參與此次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模式與產時自由體位,即由科室主班助產人員對產婦進行統(tǒng)一管理,待宮口開全則由助產人員為其接生,不提供體位指導,允許產婦采取自由體位待產。研究組接受一對一責任制助產模式聯合體位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首先依據產科特點對病區(qū)進行規(guī)劃,建立對個責任小組,將年資高及年資較低的助產士進行合理搭配,固定每人的床位產婦,負責分娩全過程,陪伴至產后2 h。同時制定相關責任助產士與床位護士的具體工作職能與服務措施。并開展績效考核,對責任助產士的工作質量進行評估,落實各項規(guī)章流程,明確分工,責任到人。(2)體位護理:1.站位分娩:對于產程進展緩慢甚至停滯者,能指導產婦雙手握住床欄站立,站于床位或者靠墻站立,便于縮短宮縮的間歇期同時加強宮縮,減輕腰背部的疼痛感。2.坐位分娩:對于活躍期進展較為緩慢者,能指導產婦選擇坐位,使其坐于床上,放置雙腳至支架上,兩手握緊把手,便于減輕產婦腰骶部疼痛感。3.蹲位分娩:對于胎頭為主較高或較大、枕橫位或者枕后位者,能采取蹲位分娩,兩手握緊床頭,于產床上維持蹲位,抬高床頭指導呈直立狀態(tài),背部靠在床上,保障其能夠順利完成分娩。4.側臥位分娩:對于產程進展較慢以及枕后位者,能于側臥位下開展分娩,抬高床頭呈一定坡度,產婦能維持側臥位,同時胸部盡量和創(chuàng)面貼緊,突出臀部,盡可能彎曲膝關節(jié),放置腿部到腳架上,便于減輕產婦疲勞感。5.跪位分娩:對于胎頭位置存在異常、產程進展進展較慢或者枕后位者能于跪位下開展分娩,分開產婦的雙腿,使其以下跪姿勢趴于床面上,便于減輕腰背部的疼痛感。觀察指標及評價工具見相關文獻[5]。
2.1比較兩組各產程用時 研究組各產程用時明顯短于對照組,平均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各產程用時
2.2兩組分娩方式對比 研究組分娩方式較優(yōu)于對照組,剖宮產率明顯更低(P<0.05),兩組分娩結局對比,研究組產后出血率及新生兒窒息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對比[n(%)]
2.3兩組分娩結局對比 研究組的陰道分娩比例比對照組更高,剖宮產、產后出血及會陰側切比例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分娩結局對比[n(%)]
2.4兩組產婦滿意度情況對比 研究組產婦對產婦服務工作的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滿意度情況對比[n(%)]
據有關資料顯示[6-7],積極開展責任制助產護理能最大程度減輕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感,提升其舒適度,促進其產程進展。而體位護理是近年來產科重視的一項舉措,研究認為[8],分娩期間做好產婦的體位護理有著重要作用。本研究嘗試將“一對一”責任制助產模式與產時體位護理相結合,應用于產婦分娩中,結果顯示:研究組各產程用時明顯短于對照組,平均出血量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分娩方式較優(yōu)于對照組,剖宮產率明顯更低,兩組分娩結局對比,研究組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產婦宮頸撕裂、陰道壁血腫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產婦對產婦服務工作的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對比顯著。說明研究組護理模式能改善妊娠結局,降低剖宮產率,提升分娩安全性。分析原因是研究組由助產士于圍產期開展的責任制助產護理模式,強調“以產婦為中心”的中心思想,予以患者系統(tǒng)、全面的護理服務,責任助產士由產婦宮口開至2 cm后開展一直負責至產后2 h,對產婦開展責任制護理指導,分娩前詳細講解分娩流程,告知相關注意事項,能顯著提升其對分娩的正確認識,加強產時配合[9-10]。
綜上所述,產時體位護理與一對一責任制助產的聯合應用可有效降低產婦剖宮產率,能改善其妊娠結局,減縮短其產程時間,提高產科服務質量及產婦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