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 戎偉鵬 譚發(fā)林
廣州市海珠區(qū)江海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州 510300
肺部感染在中醫(yī)學中歸屬于“咳嗽”“喘病”“風溫肺熱病”范疇,病機為邪氣滯肺,致胸痛、熱內盛;肺痰濕、肺氣壅閉,致咳嗽[1]。臨床治療主要以理氣化痰、清熱宣肺等為原則,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干濕啰音、咳嗽、痰多等,病情持續(xù)進展,如若不實施及時性的治療,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經局部感染延伸為全身感染。早期給予患者抗菌藥物治療,盡管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但是不利于預后。中醫(yī)學中辨證論治的方式,產生的不良反應小,內外兼治,療效顯著[2]。社區(qū)住院患者多,通常他們的抵抗力較差,大多是長時間臥床的高齡患者,一旦發(fā)生天氣變化將極易造成肺部感染,長時間發(fā)熱不退將可能造成患者驚厥或昏迷,出現負氮平衡[3]。面對此狀態(tài),本研究將把穴位貼敷治療干預的方式,用于100例社區(qū)肺部感染發(fā)熱患者展開疾病的治療對策,區(qū)間范圍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望可以為社區(qū)患者疾病治療工作開展提供依據。
1、一般資料
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廣州市海珠區(qū)江海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100例社區(qū)肺部感染發(fā)熱患者,依據不同治療干預方式隨機分為觀察組(穴位貼敷治療干預)及對照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方式),各50例。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32~74(48.19±6.71)歲;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31~75(48.24±6.73)歲。社區(qū)肺部感染發(fā)熱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排除標準:姑息手術、手術失?。粚Ρ狙芯垦ㄎ毁N敷過敏;免疫功能嚴重低下;合并有腫瘤、慢性疾?。话殡S認知和精神障礙;妊娠或哺乳期婦女;臨床資料不全者。納入標準:肺部聽診有濕啰音;提供詳細資料;無手術禁忌證;意識清楚,行為自主;需要實施社區(qū)肺部感染發(fā)熱治療;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無藥物過敏史;符合社區(qū)肺部感染發(fā)熱疾病診斷標準[4]。本研究經廣州市海珠區(qū)江海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2、方法
2.1、對照組對患者實施對癥支持和抗生素治療,給予抗炎治療,如運用頭孢類、青霉素類或者喹諾酮類抗生素進行抗炎治療,這些抗生素有口服的,也有靜脈點滴的,可根據病情的輕重及可能的病原菌,選用敏感的抗生素;退燒治療,如輕度發(fā)燒可以多飲水,給予物理降溫等處理,如果發(fā)熱比較明顯,大于38.5℃,可給予芬必得或布洛芬等退燒治療。基于此給予患者1次∕d的乙酰氨基酚片(神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447)治療,共干預3 d時間。
2.2、觀察組基于對照組的對癥支持和抗生素治療,以及乙酰氨基酚片治療基礎,加上1次∕d的自擬中藥方實施穴位貼敷治療,組方包含細辛、黃連、冰片、石膏、薄荷、吳茱萸,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狀,并取溫水調和為丸狀,共干預3 d時間。
3、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間的臨床療效、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不良反應等情況。(1)血清降鈣素原(PCT)及炎癥因子水平[5]。依據10 000r∕min離心速度,對清晨采集的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待測時前先放置于-20℃的環(huán)境中保存,之后進行1周時間的標本采集后,酶聯免疫法檢測白細胞介素-18(IL-18)、白細胞介素-6(IL-6),免疫熒光分析儀和配套試劑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PCT等指標,具體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完成檢測。(2)臨床療效判定標準[6]。以患者體溫降低情況為標準,無效:患者的體溫降低0%~<60%;有效:降低60%~<80%;顯效:降低80%~100%,心電圖檢查恢復為正常狀態(tài)。(顯效+有效)∕50例×100.00%=治療總有效率。(3)不良反應:主要包含頭暈、嘔吐、皮膚瘙癢等[7]。總發(fā)生率=(頭暈+嘔吐+皮膚瘙癢發(fā)生例數)∕50例×100%。(4)比較分析臨床癥狀改善時間[8]。當治療效果越好,則癥狀緩解用時越短,主要包含治療時間。
4、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本次結果數據由統(tǒng)計員處理分析,并獲取最終結論,處理軟件為SPSS 22.0,統(tǒng)計的全部資料中,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血清PCT水平和炎癥因子指標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血清PCT水平、IL-18、IL-6、hs-CRP指標均明顯較低,顯示出給予患者穴位貼敷治療后取得的血清PCT水平和炎癥因子改善情況更佳,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部感染發(fā)熱患者血清PCT水平和炎癥因子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肺部感染發(fā)熱患者血清PCT水平和炎癥因子指標比較(±s)
注:觀察組給予穴位貼敷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PCT為降鈣素原,IL-18為白細胞介素-18,IL-6為白細胞介素-6,hs-CRP為超敏C反應蛋白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 PCT(μg∕L)1.64±0.52 5.85±2.49 11.703<0.001 IL-18(mg∕L)48.12±11.35 95.53±21.25 13.915<0.001 IL-6(mg∕L)9.75±3.38 18.69±6.18 8.974<0.001 hs-CRP(mg∕L)5.12±1.70 9.58±3.89 7.428<0.001
2、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組頭暈、嘔吐、皮膚瘙癢發(fā)生率2.00%(1∕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00%(8∕50),顯示出給予患者穴位貼敷治療后取得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982,P=0.014),見表2。
表2 兩組肺部感染發(fā)熱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析[例(%)]
3、臨床療效
觀察組對疾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48∕5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35∕50)],顯示出給予患者穴位貼敷治療后取得的治療效果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77,P<0.001),見表3。
表3 兩組肺部感染發(fā)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4、癥狀改善時間
觀察組的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為(5.12±1.35)d,對照組為(6.33±1.1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874,P<0.001)。
在現代醫(yī)學治療中,肺部感染主要實施藥物、物理降溫、輔助排痰等抗感染對癥處理[9]。當藥物貼敷于患者的特定穴位,聯合人體溫度、熱輻射等作用,形成一種局部密閉的狀態(tài),難擴散蒸發(fā)的情況,促使局部蒸汽壓快速形成,增加透皮壓力,提升藥物濃度,加快血液循環(huán),實現血管和皮下淋巴管地擴張,加快藥物吸收[10-11]。經絡腧穴對藥物刺激,解決很多因皮膚屏障作用,藥物難透皮吸收的問題,具備特殊的敏感性,整體的調節(jié)和放大性[12]。穴位貼敷干預后,能夠調整機體內外環(huán)境和免疫功能,使多層次、多功能經絡系統(tǒng)接受藥物理化刺激,發(fā)揮內病外治的功效。藥物經皮吸收給藥方便、不良反應小,能夠避免胃腸道反應等問題[13-14]。
西醫(yī)主要以抗菌藥物為主進行肺部感染的治療,對長期用藥患者,不良反應增多,病原菌耐藥性隨之增強[15]。中醫(yī)學按照經絡學說、陰陽平衡等辨證施治,辨證分型“風溫肺熱病”“喘病”“咳嗽”等,施以不同方劑,標本兼治[16]。如外邪侵肺、阻滯于肺,以清肺化痰湯清熱毒,肅肺清[17];如若患者正氣虛衰、久病傷陰,以止咳喘并養(yǎng)陰潤肺,清熱邪、化痰飲[18-19]。穴位貼敷主要以經絡學說為指導,辨證論治為依據,屬于中藥內病外治法,外治部位“當分十二經”,通表里,貫上下,至臟腑[20-21]。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藥物刺激經經絡傳導,以膚固表,以經通腑,糾正臟腑的失衡狀態(tài)[22-23]。肺俞穴屬膀胱經,是治療肺臟疾病的俞穴,具止咳化痰作用,強化止咳化痰之效[24]。本研究顯示,西藥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內外兼調,可實現對患者疾病臨床癥狀的有效改善[25]。在本研究過程中得出的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血清PCT水平、IL-18、IL-6、hs-CRP指標均明顯較低,顯示出給予患者穴位貼敷治療后取得的血清PCT水平和炎性因子改善情況更佳;觀察組的頭暈、嘔吐、皮膚瘙癢發(fā)生率(2.00%)明顯低于對照組(16.00%),顯示出給予患者穴位貼敷治療后取得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佳;觀察組對疾病的治療總有效率(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顯示出給予患者穴位貼敷治療后取得的治療效果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的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經本研究最后獲得的結果得出,對社區(qū)肺部感染發(fā)熱患者,積極選擇穴位貼敷治療干預的方式,將明顯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改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降低治療時間,提升治療效果,產生的作用顯著[26]。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把穴位貼敷治療干預的方式用于社區(qū)肺部感染發(fā)熱患者,能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改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治療時間,適合應用于臨床推廣。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