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河
鄭州市頸肩腰腿痛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52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沖動的節(jié)律、頻率、起源部位、激動次序或傳導速度的異常[1],屬中醫(yī)學“心悸”范疇[2],以心中悸動不安為主要表現(xiàn),伴有胸悶、氣短等。因脊柱病變引起的心律失常,稱之為脊源性心律失常[3],鐘士元[4]、李俊杰等[5]均對脊源性的相關疾病進行詳細探討。
脊柱與內(nèi)臟有著復雜的聯(lián)系,脊柱自身也靠椎間盤、椎間韌帶和周圍附著的肌肉保持動態(tài)平衡,這種平衡又直接影響維系著脊柱與周圍臟器間的聯(lián)系。脊柱任意穩(wěn)定結構失去動態(tài)平衡,均會導致相應癥狀出現(xiàn),“有諸內(nèi),必形于外”。脊柱激惹學說[3],發(fā)現(xiàn)與之相對應的脊柱節(jié)段棘突有壓痛,即可明確診斷?!皟?nèi)病脊治”,臨床上治療脊柱相關疾病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手法復位、牽引。
本文論述主要是由脊柱(頸椎、胸椎)病變引起的心律失常,多見于久坐姿不良、久伏案或久站立探腰勞作者,25~50歲多見,應用邵氏診療法對病例做出正確的診斷,找準諸癥根結之所在,然后采用邵氏無痛手法、頸椎牽引、手法整復及中藥熱敷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鄭州市頸肩腰腿痛醫(yī)院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診治的脊源性心律失?;颊?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26~52(42.51±2.12)歲;病程3~13(8.18±2.42)個月。對照組中,男9例,女21例;年齡25~53(43.32±2.08)歲;病程4~12(9.25±1.5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頸肩腰腿痛應用診療學》[7]《脊柱相關疾病學》[3]的相關標準擬制定。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頸部、背部酸痛但主訴癥狀以心中悸動不安為主伴有胸悶、氣短等現(xiàn)象;所有患者均有久坐姿不良史、久伏案工作史或久站立探腰勞作史;所有患者均有使用相應的抗心律失常類藥物治療史,但效果不佳或無效;心電圖顯示可有單純性心律異常改變或正常,但無器質(zhì)性改變的心電圖圖形;頸椎、胸椎有部分棘突偏歪以及有邵氏診療法所要求的陽性軟組織治療灶反應。
1.4 病例排除標準有心血管病變者,如心肌梗死、風濕性心臟病等;手法治療、手法復位、牽引或針灸、中藥熱敷等治療項目中任何一項不能堅持者或不配合者;家屬不認可治療方案者;病史資料不詳實或不全者;頸胸椎結核、腫瘤、骨折或有骨折史者;中重度骨質(zhì)疏松者,嚴重心、肺、出血性血液疾病者,糖尿病者;精神異常者、中藥過敏者、皮膚破損潰瘍者、妊娠期女性。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針灸治療配合中藥熱敷。方法:①主穴根據(jù)《針灸治療學》[8]取心俞、內(nèi)關、巨闕、郄門、神門、厥陰俞、膻中、頸夾脊。臨床隨證配穴。操作:對穴位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選擇合適尺寸的毫針,按補虛瀉實操作,留針15~20 min,每日或隔日1次,共治療16 d。②選擇具有疏風通絡、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方藥組成:羌活、獨活、桂枝、秦艽、當歸、海風藤、乳香、沒藥、木香各15 g,伸筋草、地龍、透骨草、土鱉蟲各20 g,桑枝30 g。將上述藥物共研成大小均勻的細粉,裝入寬約30 cm、長 40 cm 的棉布袋中,用水浸濕后放在蒸鍋中,水開后蒸約10 min,取出后,將溫度降至約40~50 ℃(或用術者手背觸摸藥袋溫度以不燙手為度),然后使用本院研制的中藥低電壓透敷治療儀,用低電壓硅膠透敷板進行加熱,溫度控制在43~45 ℃,時間30~40 min,每日1次,共治療16 d。
治療組給予邵氏無痛手法、頸椎牽引、手法整復及中藥熱敷治療。①邵氏無痛手法治療[5]:應用邵氏診療法,從頸部、背部等依次查找陽性治療灶,即辨“因”施治,確定治療區(qū)域,首次手法試驗療效需符合邵氏IV級療效觀察標準的I級或II級,即優(yōu)或良。依據(jù)治療灶所處的不同病理階段確定手法方法、用力標準等。治療部位:上項線內(nèi)外側(cè)端,C2~T7椎體關節(jié)突至棘突之間的軟組織,肩胛骨脊柱緣,內(nèi)角3、5、6、7點(即肩胛岡內(nèi)側(cè)端、肩胛骨內(nèi)上角、C7橫突周圍軟組織、C6橫突周圍軟組織),即對“癥”治療。以增力點按法為例,患者采取靠背坐位,自然放松,術者以拇指指腹對準治療灶,用力要柔和、滲透,60~80頻·min-1,每次25~35 min,每日1次,3 d后觀察病情變化,5 d后總結治療效果,依據(jù)病情確定是否調(diào)整治療部位或治療部位側(cè)重點,共治療16 d。②頸椎牽引治療:患者自然放松騎坐在本院設計的QY-4型頸椎牽引椅上。以患者癥狀減輕到最大程度,來確定首次牽引的重量,后漸增加牽引重量,通常2~3 d增加1 kg,最佳牽引力[9]為體質(zhì)量的15%~20%。牽引時間10~15 min,日1次,共治療16 d。③手法整復,依據(jù)C2~T5[10-11]椎體錯位的類型、節(jié)段采取相應的手法復位,隔日1次。④中藥熱敷方法同對照組。
1.6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頸椎功能正常,頸背酸沉痛等不適、心悸、胸悶、氣短評分較治療前減少≥85%,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顯效:頸椎功能明顯改善,頸背酸沉痛等不適、心悸、胸悶、氣短評分較治療前減少60%~85%,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有效:頸椎功能有所改善,頸背酸沉痛等不適、心悸、胸悶、氣短評分較治療前減少20%~59%,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減輕或減輕不明顯;無效:頸椎功能無改善,頸背酸沉痛等不適、心悸、胸悶、氣短評分較治療前減少≤20%,臨床癥狀較治療前無減輕或略微減輕。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
1.7 觀察指標頸背酸沉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心悸、胸悶、氣短對患者進行綜合評分。其中,心悸、胸悶、氣短按重度、中度、輕度、無,分別計3分、2分、1分、0分,分值越小,癥狀越輕,反之,數(shù)值越大,癥狀越重。囑患者按主觀疼痛以及心悸、胸悶、氣短的程度,務必要客觀的、實事求是的進行評分。治療結束后 6個月內(nèi)隨訪兩組治愈患者復發(fā)率。
2.1 兩組脊源性心律失?;颊吲R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脊源性心律失?;颊吲R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脊源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與心悸、胸悶、氣短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脊源性心律失?;颊咧委熐昂骎AS評分與心悸、胸悶、氣短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脊源性心律失?;颊邚桶l(fā)率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脊源性心律失?;颊邚桶l(fā)率比較 例
脊柱后方的肌肉群產(chǎn)生“張力作用”,用來維持直立姿勢及保持人體矢狀面和冠狀面的平衡,這些肌肉群被稱為“張力帶”。急慢性損傷、脊柱退變等原因使頸椎、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椎周肌肉痙攣導致脊柱運動平衡失調(diào)[3],這與Philipp Richter[12]所論述的椎旁肌過度緊張不僅是節(jié)段易化的標志,也可以是其發(fā)生的原因,進而引起內(nèi)臟功能紊亂的觀點一致。脊柱運動平衡失調(diào)后牽拉或壓迫相應的脊神經(jīng)以及頸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影響到心,從而最終引起心律失常。龍層花[11]強調(diào)頸胸椎關節(jié)錯位、椎旁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使位于椎旁的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受到刺激而引發(fā)心律失常。許正軍等[13]提出脊柱(頸、胸椎)的病變導致脊柱的平衡失調(diào)則引發(fā)心律失常。
推拿手法是通過手法所產(chǎn)生的動力,來糾正關節(jié)錯位、肌腱滑脫等解剖位置的異常、松解組織的粘連、肌肉痙攣,最終達到揉筋正骨的作用,同時對頸背的穴位(如心俞、肺俞)形成良性刺激。牽引、手法整復具有糾正脊椎小關節(jié)錯位,使變形、變窄的椎間孔恢復正常,解除軟組織痙攣等作用。中藥熱敷因其溫熱可使局部皮膚通透性增加有利于中藥的吸收,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流循環(huán)、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狀況和代謝能力,疏通經(jīng)絡、通經(jīng)止痛、消散瘀結,從而減輕肌肉的痙攣。房緯等[14]采用頸背部分區(qū)推拿手法治療頸源性心律失常50例,效果明顯。黃光榮[15]采用以整脊手法為主綜合治療脊源性心律失常35例,取得明顯的效果。閆素敏等[16]以整脊手法治療胸椎關節(jié)紊亂引起的心律失常。周富強等[17]采用局部軟組織松解配合整脊手法治療脊源性心律失常效果明顯。李俊杰等[5]采用局部松解手法以及手法整復糾正頸胸椎關節(jié)錯亂治療脊源性類冠心病效果明顯。說明手法配合牽引、手法整復、中藥熱敷綜合治療脊源性心律失常,思路的正確性、可執(zhí)行性、可操作性。
“邵氏診療法”由“邵氏診斷法”與“邵氏無痛治療法”構成,由全國名老中醫(yī)邵福元主任醫(yī)師獨創(chuàng),“邵氏診斷法”有六個診斷法(如病灶診斷法、功能癥狀診斷、射線診斷法等),邵氏無痛治療法主要含有邵氏無痛手法、各式中西醫(yī)理療、各式牽引、外敷中藥等。患者接受邵氏無痛手法治療時,按壓酸痛困沉,無“苦”,舒服,松手“快然”。應用邵氏診斷法全方位地對疾病進行細致化的診斷,依據(jù)患者的病情在患者的頸椎、胸椎棘突、椎旁,肩胛骨脊柱緣等部位仔細觸摸,尋找偏歪的棘突以及陽性治療灶反應(不是痛點),查找引起疼痛的具體原因,根結之所在,對“因”治療。應用邵氏診斷法對頸椎、胸椎棘突(棘上、棘間)、椎旁軟組織仔細觸摸,尋找偏歪的棘突以及陽性治療灶反應,查找引起疼痛的具體原因,根結之所在,辨“因”施治,快速做出具體的、明確的軟組織定位,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進而采取獨特的邵氏無痛手法配合牽引、手法整復、中藥熱敷進行針對性、重點性、主次結合的治療,即對“癥”治療,調(diào)節(jié)脊柱椎體小關節(jié)紊亂,糾正脊柱失衡狀態(tài),解除神經(jīng)卡壓,恢復脊柱力學平衡以及植物神經(jīng)的動態(tài)協(xié)調(diào),最終心律失常之癥狀亦隨之而解,能夠起到立竿見影之療效。但臨床工作中時常遇見因脊源性心律失常而被誤診、漏診的患者,例如王昀[18]詳細分析將脊源性心律失常誤診為冠心病的病例,系統(tǒng)回顧后采用理療等治療,效果明顯,這就要求依據(jù)患者詳實的病史,發(fā)散思維、全面的、整體的、綜合性診斷疾病,不能以偏概全。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治療組患者應用邵氏診療法明確診斷后,做出精確的病變的脊柱節(jié)段(偏歪的棘突或交錯的棘突)以及軟組織定位,采取邵氏無痛手法配頸椎牽引、手法整復、中藥熱敷綜合治療,給予有重點性、針對性的治療,療效甚佳,復發(fā)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