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宇 王 勇 鐘德仁
安徽科技學院財經(jīng)學院 安徽蚌埠 233000
目前我國正處于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變革當中,新信息技術已逐步用于教學工作中。但由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慣性和新技術應用的創(chuàng)新能力仍有不足等原因,很多教師沒有完全發(fā)揮智慧化新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深度融合作用。如何將簡單的技術運用轉變?yōu)橹R、信息技術與教育方法的融合交織,尤其在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們致力于培育滿足地區(qū)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亟須深入思考。在長久以來的探索過程中,有研究顯示TPACK理論對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起到指導作用。為了進一步分析TPACK理論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作用,本文基于對安徽省地方應用型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展開研究,為教學效果提升提供優(yōu)化對策。
2018年,《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021年,《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也指出,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要堅持創(chuàng)新引領,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作用,推動教育數(shù)字轉型。國內大量的教育研究工作人員對教學改革進行了實踐探索,其中美國學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TPACK,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理論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該理論包括三個核心要素:學科內容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其中TPACK是技術知識、教學法知識和學科內容知識三者的融合,對TPACK的應用不能只是單純地強調技術,而是應當更多地關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的理論及方法,切實關注理論指導下的教師能力提升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以TPACK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模式改革,本質不是簡單地改變教學工具、課堂形式等具體物質或形態(tài),而是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觀念的革新,重點關注學生從教學活動中所汲取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對于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在教學內容方面以培養(yǎng)地方區(qū)域所需的目標人才為目標,重構原有知識內容,針對不同學習者特征,使學科理論更易于學生接受。在教學方法方面,充分整合技術,利用智慧教學思想及工具創(chuàng)造智慧化生態(tài)教學環(huán)境,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習交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在課程考核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采用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綜合性考核方式,多維度評價教學實效,并以此為依據(jù)進行教學反思,不斷迭代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完善整體教學計劃。基于以上分析基礎,本研究以學生視角,對教學效果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查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一:教師TPACK水平對學生知識提升有顯著正向影響。
假設二:教師TPACK水平對學生能力提升有顯著正向影響。
本研究采用線上線下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安徽省蚌埠市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全體學生展開抽樣調查與訪談。研究者通過問卷網(wǎng)平臺和線下隨機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220份,回收184份有效問卷。參與調查的學生性別與年級分布較為均衡,基本符合抽樣隨機性。
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結合TPACK理論分析和李強等學者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所設計,信度Alpha系數(shù)為0.806,大于0.8,效度檢測KMO值為0.829,p值小于0.001,問卷信度和效度較好。對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整理如表1,除個人信息外共設有9個題項,以李克特量表5點計分,其中1分表示與描述非常不符,5分表示與描述非常相符,數(shù)值越大代表該項水平越高。
表1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本研究以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TPACK水平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重點考察受訪學生某門課程的任課教師是否具備TPACK能力組織課堂教學。由于地方應用型高校課程教學目標旨在提升學生知識儲備與能力應用,在被解釋變量的選取上,則選擇知識提升程度和能力提升程度代表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有序logit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設計如下:
(1)
(2)
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TPACK水平對教學效果影響的多元線性回歸實證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教師TPACK水平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其中,模型Ⅰ和模型Ⅱ研究了教師TPACK水平對學生知識水平提升的影響作用。在模型Ⅰ中僅考慮教師TPACK水平對學生知識提升程度的影響,可以觀察到結果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初步認為教師TPACK水平能夠顯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模型Ⅱ中加入控制變量,教師TPACK水平系數(shù)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較強顯著性,能夠驗證假設一。同時,教師師德、教學設施、教學環(huán)境、培養(yǎng)方案均能夠顯著促進學生汲取知識。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優(yōu)質的教學設施和教學環(huán)境,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條件,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加強知識理解??茖W的培養(yǎng)方案能夠系統(tǒng)地給予學生學習框架指導,也能夠促進知識提升程度。而課程考核激勵與圖書館條件則對知識提升程度沒有顯著的影響作用。根據(jù)受訪者的訪談回答,課程考核激勵促進作用不顯著可能是由于目前地方應用型高校課程考核改革與設計仍有不足,多元化的過程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雖然能夠對學生起到一定的鍛煉作用,但對知識掌握的促進效果不明顯。圖書館條件促進作用不顯著可能是由于雖然各高校圖書館條件良好,但較多學生并沒有養(yǎng)成經(jīng)常去圖書館自習、查閱資料的習慣。
模型Ⅲ和模型Ⅳ則重點考察教師TPACK水平對學生能力提升程度的影響,也能夠從這一角度反映教學效果。引入控制變量前后,均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保持顯著,有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假設二得到驗證。學生在訪談中反映,許多課程采用智慧化的教學手段,能夠使用翻轉課堂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訓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并且會通過過程性考核將學生任務完成情況、課堂表現(xiàn)等納入綜合成績評價,使原本只關注期末考試成績,轉變?yōu)榧骖櫮芰μ嵘?,對教學效果起到顯著促進作用。其余控制變量則對能力提升程度這一方面影響不夠顯著。
本文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針對地方應用型高校,調查研究教師TPACK水平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作用,結果表明,教師TPACK水平對于衡量教學效果的兩個維度“知識”與“能力”,能夠起到顯著促進作用。為了更好地建立教學能力培養(yǎng)體系,熟練融合技術提升教學效果,還需在以下方面進一步探索與提升。
我國現(xiàn)在正在積極推進智慧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鼓勵各高校展開積極探索與研究。地方應用型高校在進行建設與管理時,應該格外關注最基本的教學工作,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目前,地方應用型高校普遍能夠在校內推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技術支持與政策支持。應繼續(xù)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積極組織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將TPACK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增強教師對教學知識與能力的融會貫通。
教師TPACK水平對把握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擴展自身知識儲備,充分了解學科知識體系,緊跟學科前沿,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感。持續(xù)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對所教授的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充分挖掘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營造活躍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積極參與教學技能培訓,豐富技術知識,為開展多元化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發(fā)揮技術與教學的協(xié)同作用。
在本次調查研究的訪談活動中,多名學生與教師都提出,課堂仍然存在“教”與“學”相互割裂分離的現(xiàn)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學反饋機制尚不完善,教師無法獲知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困惑的地方,學生對教師教學的真實評價也不易于傳遞,難以形成良性的反饋循環(huán)。因此要提升教學效果,還要建立健全教學反饋機制,從課程考核激勵、教師教學評價等多方面著手,利用信息技術采集統(tǒng)計評價,讓“教”與“學”形成良好互動關系,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