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飛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福州 350117)
媽祖文化是誕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島的社會信仰和特色文化形式,它取材于宋代民間生活,經歷千余年歷史變遷,發(fā)展成莆田地區(qū)亮麗的文化名片和城市品牌。在文化自信戰(zhàn)略實施背景下,媽祖文化將迎來怎樣的發(fā)展契機,及如何進一步興盛繁榮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兵鋒四起,百姓為避戰(zhàn)亂紛紛南遷入閩,以致傳統(tǒng)農業(yè)無力負載與日倍增的人口總量,海洋捕魚逐漸取代農耕,成為沿海地區(qū)人民賴以謀生的主要手段。海洋為沿海人民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又威脅著漁民的生命安全。囿于時人對天文知識,科學水平相對落后,難于與海洋抗衡。因而漁民出海前總要祭拜海神,祈求在神的庇佑下風平浪靜,收獲豐碩。
宋太祖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于莆田湄洲島,本名林默,逝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即987年九月初九日。據傳媽祖誕臨當晚,天生異象。因自降生至一月一聲不啼,故為其定名為默,初為巫女?!断上尽贩Q:“本湄洲林氏女,為巫,能知人禍福?!彼稳肆矽i飛亦在《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中記載媽祖為:“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她自幼即熟悉水性,常對湄洲灣附近觸礁擱淺的船只伸出援手;通曉天文,能于船戶出航前告知天氣變化;精研藥理,善于辨別草藥并為人診病。一次林默渡海救人,卻遭遇不幸,沿海居民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因而相信林默在海上羽化成仙,成了媽祖,繼續(xù)保佑沿海子民。
北宋覆亡后,中原再陷戰(zhàn)亂泥淖,永嘉宗室迫以南渡。此時福建地區(qū)又面臨??懿?、社會秩序混亂等情況,政府官吏、地方士紳的統(tǒng)治面臨巨大威脅。處此情勢,媽祖作為地方保護神的形象愈發(fā)趨向立體,媽祖信仰逐漸形成。民間誕生了許多廣頌其神跡的故事,如海上救護,使行舟之人免于風濤之患;如蕩平海盜,使捕魚經商這免于海盜侵擾。因媽祖對海上航行者的庇護,以及抵御旱澇疫癘的災禍和送福濟民的功績,被百姓盛贊為“神女”“天上圣母”等。宋廷率先嘉許媽祖功德,力促地方百姓興建媽祖廟宇、碑石。截止清亡,歷代皇帝多次賜封神號、神銜,敕祭多達近五十次。康熙年間,清圣祖玄燁更冊封媽祖“昭靈顯應仁慈天后”,以彰其功。
2009年,媽祖文化習俗作為中國信俗類遺產,最先被聯合國認定并納入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該類文化遺產首次獲得世界的肯定,并由此邁向全世界。作為媽祖文化發(fā)展至今,據調查五千多座媽祖廟宇遍及世界各處,信徒近3億人且華人居多,主要聚集于中國東南沿海、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海外地區(qū)亦有分布。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里,媽祖信仰在文化交融中孕育了強大的精神內核,而今又積極與中外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緊密結合,展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媽祖文化已然走向全世界、造福全世界。
媽祖文化自產生之日起,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流派中的儒、道、佛家文化的密切影響和交融。首先,道、佛家在媽祖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道教是三家中最早對媽祖文化產生影響的思想流派,無論是在從媽祖的封號、神像造型和道場名稱,還是從歷朝歷代給予媽祖的封號,都體現出濃厚的道教意味。佛教對媽祖文化產生影響相對較晚,由于媽祖為生民拯苦扶弱與觀音普渡眾生的特性相通,通過佛教徒著書立說,進而兩者發(fā)生聯系。雖然道、佛兩家與媽祖文化彼此交融,但其影響力并未達到儒家思想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仁是儒家思想體系中的理論核心,忠孝是其重要的表現形式。《國語·晉語》云“愛親之謂仁”。在媽祖的民間傳說中,林默娘機上織布卻心系父兄安危,神游救父,兄歿而哭等故事,紛紛表明媽祖在儒家倡言的孝悌范疇內,其忠孝故事符合儒家倫理綱常。另一方面,出于儒家宗法社會意識,文人墨客改造媽祖崇拜,強調天人感應,進而獲得歷代王朝的嘉許和賜封,使媽祖文化進一步擴大影響,媽祖扶危濟困、忠孝慈信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發(fā)展至今,媽祖文化發(fā)展被賦予了新的現實意義。其核心內涵是慈悲和大愛,表現為護佑子民、弘仁普濟和普渡眾生等。具體而言,表現為愛國護民、敬老尊賢、勤勞勇敢、懲惡揚善、無所畏懼、團結奉獻、善良仁厚的高潔操守,濃縮成“立德、行善、大愛”六字箴言,充分實現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美契合。
明清時期,福建流至臺灣人數逐年增長,媽祖信仰由此在臺灣地區(qū)生根發(fā)芽,媽祖因而成為海峽兩岸共同的保護神。臺灣目前媽祖廟數量達到八百多座,信徒占臺灣總人口一半以上。臺灣民眾通過信奉媽祖以寄托對海峽對岸的思念之情,媽祖緣是廣泛在臺灣落戶扎根,漸漸成為臺海人民一種重要的文化信仰形式。近年來,媽祖文化已成為島內主要的文化信俗之一,能夠超越群體意識、打破時間地域限制、跨越社會階級的民間信仰,成為海峽東西兩岸共同的文化根基,“海洋絲綢之路”的締造者和見證者,中華先進文化的代表和傳承者。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會議時指出,要實現海峽兩岸合作發(fā)展新到路,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切實為臺灣同胞造福。弘揚媽祖文化,發(fā)揚愛國情懷,大陸和臺灣千年文化一脈相承,促進海峽兩岸和諧發(fā)展。媽祖文化是增強兩岸人民的凝聚力的載體,也是兩岸通航、通商、文化交流的繁榮保證。
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實施由來已久。在當今眾多文化體系碰撞的今天,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成為重中之重。2020年前后,新冠疫情驟然爆發(fā),隨后蔓延至世界各地。面對新冠以來世界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對此給予高度重視,集中全面領導、統(tǒng)一領導,高效的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為世界樹立了“中國榜樣”,展現了高度的大國形象和大國擔當。而中國“厚德載物、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也深深融入中國與各國人民抗疫斗爭的行動中。
媽祖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先進代表之一,同樣擔負著“兼濟天下、榮辱與共”的使命,積極對海外各國捐贈抗疫物資。在抗疫斗爭最困難的時期,湄洲媽祖慈善基金會曾向日本捐贈十萬只一次性口罩;向泰國林氏宗親總會等各文化機構前后捐贈十萬只口罩;對馬來西亞捐贈五萬只口罩等。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上,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菲律賓多數黨領袖胡安·祖比爾、蘇里南總統(tǒng)單多吉等人分別以視頻或致信等方式指出,媽祖文化增進了中國與各國間的理解和互信,期待未來繼續(xù)加強文化交流和經濟合作。媽祖文化有力的推動了“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不僅使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深入人心,將嶄新的中國形象、優(yōu)秀的中華文明推向全世界,還對中國重塑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十九大上指出,近代至今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新時代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的引導旗幟下,媽祖文化作為中華先進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即以全人類為關懷面視全世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適應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情勢下,建設的一條旨在謀求和平發(fā)展、互利共贏的發(fā)展路徑。在推進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歷程中,媽祖文化演繹出以“協(xié)和萬邦、開放包容、開拓進取、吃苦耐勞”為主題的海洋絲綢之路精神,在人文關懷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通過樹立媽祖文化的品牌,深入挖掘其核心內涵,發(fā)揚媽祖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各界人士來了解中國,推動了各國間的合作發(fā)展,推進海絲沿線國家深層次互動,進而通過海上絲路向海外各國傳播媽祖文化為代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018年,第四屆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莆田召開,來自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百余名學者專家出席開幕式,舉行了媽祖海洋文化研究分會成立大會,征集學術論文九十余篇。2019年,紀念“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十周年圖片展,在聯合國總部四樓會議廳隆重舉行,獲得了各國觀會人員的廣泛稱贊,為媽祖文化向外走出去鋪平道路。媽祖文化自宋代發(fā)展至今已經歷千百年,從中國東南沿海到東亞,最后走向世界各地,形成完美的媽祖文化體系,成為橫跨國界的文化標志。媽祖信仰現已廣泛分布于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民眾共同交流的橋梁與紐帶,已經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推力。
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講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和人民群眾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精神標志,體現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追求。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抗擊疫情表彰大會上亦談及,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發(fā)展中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先進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作為中華文化的先進代表,媽祖文化是海洋和平文化的象征,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圖騰。
近年來媽祖文化發(fā)展取得了驕人成績,民間文化交流活動興盛非常。2021年10月,“緣契兩岸·情合一心”重陽節(jié)媽祖祈福慶典在山東煙臺舉行,活動采取線上視頻方式,向兩岸各界人士傳播媽祖文化,取得了良好反響。11月,第二十三屆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暨第六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在莆田市湄洲島聯合舉辦。論壇主題為構筑海洋命運共同體,采取現場舉辦、網絡直播等多種方式,增進了莆田市與海絲國家文化互鑒、民心相通、發(fā)展共享。2022年4月天津濱海新區(qū)舉辦的“兩岸媽祖緣”文化交流系列活動正式啟幕,該活動旨在促進津臺融合發(fā)展,實現兩岸同胞精神互通,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
在學術層面,近年來媽祖文化研究碩果累累,既包含細致而系統(tǒng)的史料搜集和梳理,也有新概念的提出,如“媽祖文化軟實力”、“媽祖藏”等新學術概念的提出,為提升學術界媽祖文化研究水平奠立新基。其內容涵蓋范圍廣,從梳理媽祖文化歷程沿革、媽祖文化與文化交融等角度,到媽祖與海絲文化關系、中外媽祖文化傳播交流、媽祖信俗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媽祖文化與哲學宗教研究等方面多方面,凸顯了媽祖文化的無限活力。其學科已從文化史、海洋史、移民史發(fā)展到不同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向至深至廣發(fā)展。同時,學界廣泛關注弘揚媽祖文化的現實意義,媽祖文化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促進“從民俗信仰到民心相通”,因而呼吁充分發(fā)揮媽祖文化涵養(yǎng)力量,推進”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
當前,媽祖文化發(fā)展雖取得相當成績,但亦存在部分問題和不足,一定程度上使媽祖文化發(fā)展速度放緩。
文化遺產傳承。雖然聯合國早已將“媽祖信俗”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亦出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給予保護,但各地方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存在認知不清、重視不足、保護措施不力的情況。同時,媽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屬于長期投入之公益,短期內經濟效益不明顯,因而易被部分地方所忽視。此外,專項資金來源、資金去向、實際效果缺乏關懷。種種因素導致各地媽祖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問題發(fā)展不平衡。
文化旅游產業(yè)。以莆田湄洲島為例,媽祖旅游景區(qū)未充分發(fā)揮區(qū)位優(yōu)勢,文化氛圍有待加強;文創(chuàng)主題結構單一,以觀光朝圣為主,缺乏推出新型創(chuàng)意產品,影響媽祖文化發(fā)揮時代新活力;文化旅游行業(yè)欠缺市場調研,存在忽視市場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現象;旅游資源分布松散,缺乏統(tǒng)一整合等。此外,部分地區(qū)還存在資金投入不足、項目開發(fā)未展現地區(qū)特色的問題。
文化品牌保護。近年來,媽祖文化趨向繁榮發(fā)展、產生經濟效益之時,文化品牌濫用的亂想亦隨之增多。一些商家隨便冠以媽祖名號,如“媽祖海鮮港”“媽祖茶道”“媽祖翡翠”等。這些商家為實現自身經濟效益,通過大打媽祖旗號博取流量。與經濟利益結合的趨勢,使媽祖文化品牌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蝕,有礙媽祖文化的長遠發(fā)展。
為推動媽祖文化更加大放異彩,首先媽祖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必須由政府主導。地方政府應實現整體規(guī)劃媽祖文化與城市品牌建設有機結合,健全媽祖文化遺產制度保障機制,完善資金投入與分配,加強媽祖文化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建立政府統(tǒng)籌、輿論監(jiān)察、公眾監(jiān)督一體化保障體系。普查媽祖文化遺產遺跡,對急需修復的廟宇、工藝品進行搶救性修復,關懷媽祖文化傳承情況。
其次,開發(fā)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優(yōu)化產品供給框架。將媽祖文化歷史內涵與現代旅游產業(yè)緊密結合,把握區(qū)位優(yōu)勢、發(fā)展休閑旅游,建設現代娛樂設施,提供更多優(yōu)質文化產品。完善媽祖文旅產業(yè)結構,完善并落實媽祖文化相關政策,著重考慮從財政、稅收、投資融資及土地等要素角度來制定方針,腳踏實地,切實扶持媽祖文化產業(yè)平穩(wěn)發(fā)展。打造更符合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主題和品牌,提高游客參與度,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滿足觀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繼續(xù)鼓勵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會與學術論壇,突破時間、空間條件藩籬,系統(tǒng)整合媽祖文化資源,厘清宋代至今的媽祖文化與海洋文化、祭祀文化、聲樂文化等不同文化形式的聯系,促使媽祖文化朝著多層次的方向繼續(xù)前行,打造亮麗的城市文化底片。同時,加強立法工作,給予媽祖文化品牌以法律保障,明確企業(yè)經營底線,防止媽祖文化品牌被濫用的亂象。
最后,在黨和國家的關心重視下,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媽祖文化發(fā)揮著愈發(fā)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大力弘揚媽祖文化精神,于內積極服務海洋強國戰(zhàn)略、踐行藍色理念,于外宣揚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積極推動“21世紀海洋絲綢之路”建設,帶動海峽兩岸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促使媽祖文化迸發(fā)新的時代活力,為實現文化自信乃至中華民族復興事業(yè)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