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萍,謝包根,陳碧娟,陳建芳
莆田市第一醫(yī)院燒傷整形科,福建莆田 351100
糖尿病足屬糖尿病高發(fā)并發(fā)癥類型,發(fā)病機制是由糖尿病引發(fā)血管病變,促使下肢或足部位置發(fā)生感染、潰爛情況[1]。皮瓣修復術是現(xiàn)今臨床治療糖尿病足首選術式,根據(jù)患處所在位置、創(chuàng)面大小、形態(tài)等,選取適宜位置取得皮瓣,對患處進行修復,術后能夠使創(chuàng)面皮膚組織恢復完整,以達到疾病治療目的。但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糖尿病足患者在接受皮瓣修復術治療期間,受自身機體狀態(tài)、糖尿病等因素影響,部分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并不理想,并發(fā)癥發(fā)病概率較高,嚴重干擾治療效果及患者診療安全性[2]。因此,在采用皮瓣修復術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治療期間給予患者優(yōu)質護理,圍術期對其情緒、心態(tài)、疾病認知、疾病康復等方面進行干預,一方面保障手術對疾病治療作用能夠充分發(fā)揮,另一方面縮短患者臨床診療時長、改善其預后生活質量,于此同時,提高患者就診期間體感舒適度、改善其就診體驗,由此可增進患者診療依從性,更有助于臨床診療工作開展,具備積極影響[3]。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莆田市第一醫(yī)院行皮瓣修復術糖尿病足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優(yōu)質護理干預作用及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在本院行皮瓣修復術的90例糖尿病足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齡(53.94±3.14)歲;糖尿病平均病程(7.57±1.64)年。研究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54.21±3.08)歲;糖尿病平均病程(7.62±1.57)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可做正常溝通交流者,思維意識清晰,無視聽功能障礙,個人意愿能夠做清晰表述者;②經診斷為糖尿病足,具有皮瓣修復術治療適應證;③生命體征穩(wěn)定,經檢測無其他糖尿病并發(fā)癥;④個人資料完整,病史信息能夠完整提供。
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者;②凝血系統(tǒng)功能障礙,肝腎功能異常者;③高血糖難以控制者;④處于特殊生理階段,不適宜采用手術方式治療者;⑤合并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者;⑥研究內容知曉后,患者明確表示拒絕加入者;⑦患者已參與臨床其他課題研究。
常規(guī)護理方式干預對照組:指導患者術前接受相關檢查,完善病例資料,指導其遵醫(yī)囑用藥;手術結束后,監(jiān)測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定時探查皮瓣存活,行消毒處理,防控術后感染,出院前輔助患者辦理相關手續(xù),叮囑其定期復查。
優(yōu)質護理方式干預研究組,詳細方法如下:①術前管理:患者入院時,引導并協(xié)助其辦理入院手續(xù),在此期間采集患者病程信息、個人資料等,建立檔案,入病房后,與患者做初步溝通,了解患者護理所需,規(guī)劃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護患和諧關系構建。術前對患者個人機體狀態(tài)進行管理,定時測量其血糖,給予其降糖藥物調控其血糖水平,使其維持穩(wěn)定,指導患者進行術前準備,保持充足睡眠,改善其精神狀態(tài)。
②健康教育:疾病相關知識做專業(yè)性講解,闡述糖尿病足發(fā)病機制、致病成因及影響因素等,規(guī)范患者疾病認知,使其能夠對疾病做準確了解,避免因認知誤區(qū)干擾患者診療期間依從性。臨床治療方案擬定完畢后,對患者開展手術方案講解,說明術中各項操作實施意義及開展目的,促進患者明確手術流程,以此減低手術所致精神壓力,同時有助于患者在圍術期能夠對診療、護理工作做到積極配合。
③術后病情監(jiān)測:行手術治療后,對患者病情、術后恢復情況做持續(xù)監(jiān)測,定時評估其恢復情況、皮瓣存活情況,根據(jù)患者個體差異,遵醫(yī)囑給予治療用藥及針對性護理,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④康復訓練:術后根據(jù)患者機體狀態(tài)、創(chuàng)傷位置、恢復情況等,規(guī)劃康復訓練方案,指導患者做適度運動的同時,針對性訓練患肢運動功能,充分活動關節(jié),引導肢體做收縮、伸直等動作,改善患肢肌肉狀態(tài),促進其微循環(huán)恢復,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的同時,有助于術后恢復。
⑤心態(tài)調整: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干預,就診期間,定期評測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結合其個人行為表現(xiàn)等,自家屬處了解患者性格特點、個人愛好等,規(guī)劃心理疏導措施,選擇患者可接受方式開展心理疏導,開解其負性情緒,引導其建立疾病康復信心,并在日常溝通中,舉例同疾病案例、從專業(yè)角度解答患者所提出問題,使其能夠正視疾病,積極配合治療,促進其保持穩(wěn)定情緒的同時,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⑥并發(fā)癥預防:術后加強并發(fā)癥預防,定時調整患者體位,行肢體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患者體感舒適度,定期采集樣本行生化監(jiān)測,根據(jù)結果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術后感染指征,行預防性護理,定時探查修復處皮瓣存活情況,恢復階段對患肢做充分保護,避免發(fā)生磕碰,影響其存活。
⑦生活作息調整:調整患者作息習慣,為其構建舒適、安靜的病房環(huán)境,提高患者睡眠質量;指導患者調整飲食結構,干預餐食中糖、鹽等物質攝入量,以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食物為首選,補充營養(yǎng),改善機體狀態(tài),增進免疫系統(tǒng)抗病能力;根據(jù)患者喜好組織病房活動,如讀書、觀影、唱歌等,充實患者生活內容,同時疏導其身心狀態(tài),促進其遵醫(yī)囑調整自身生活作息習慣。
⑧出院指導:臨近出院前,與患者就病情、治療效果等進行告知,講解出院后注意事項,闡述糖尿病并發(fā)癥、合并癥防控措施,叮囑其定時復查,對降糖藥物進行合理、規(guī)范使用,保持血糖穩(wěn)定,以此減少糖尿病對其健康危害性,使其生活質量能夠得以提高。
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病情況: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壓力性損傷。
②術后疼痛情況使用疼痛量表進行評測,10分,得分者疼痛較輕,評測時間:術后12 h、術后48 h,術后5 d。
③術后恢復情況統(tǒng)計術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皮瓣存活率。
④血糖水平采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項。
⑤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測量表采用焦慮、抑郁量表,100分,高分者,心理狀態(tài)較差,低分者為良好。
⑥生存質量量表對患者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社會功能、一般感受進行評測,100分,得分高者生存質量較好。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研究組疼痛情況隨時間推移顯著減輕,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45)研究組(n=45)t值P值術后12 h 7.25±1.02 5.42±0.97 8.721<0.001術后48 h 5.02±0.47 3.10±0.29 23.322<0.001術后5 d 2.98±0.34 1.05±0.09 36.811<0.001
研究組皮瓣存活率為97.77%(44/45),高于對照組的82.22%(37/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44,P=0.035);研究組患者術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組別對照組(n=45)研究組(n=45)t值P值術后排便時間2.34±0.57 1.29±0.45 9.699<0.001住院時間22.17±3.09 20.24±2.15 3.439<0.001
護理后,研究組血糖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s)
組別對照組(n=45)研究組(n=45)t值P值空腹血糖(mmHg/L)護理前9.42±1.35 9.53±1.28 0.397 0.693護理后7.69±0.84 5.35±1.17 10.898<0.001餐后2 h血糖(mmHg/L)護理前11.54±2.06 11.63±1.97 0.212 0.833護理后9.78±2.93 7.15±1.30 5.504<0.001糖化血紅蛋白(%)護理前10.26±1.41 10.19±1.35 0.241 0.811護理后8.83±1.03 6.46±0.98 11.183<0.001
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均得到改善,研究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
表5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45)研究組(n=45)t值P值焦慮護理前67.91±3.58 68.04±3.22 0.181 0.857護理后45.85±3.10 29.67±2.42 27.599<0.001抑郁護理前66.39±3.15 66.43±2.86 0.063 0.950護理后42.72±2.23 27.12±1.49 39.019<0.001
護理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均得到顯著提高,研究組各項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s),分]
表6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45)研究組(n=45)t值P值軀體功能護理前68.24±2.55 68.37±2.46 0.246 0.806護理后73.11±3.20 87.58±2.69 23.219<0.001物質生活護理前67.15±3.03 67.48±2.62 0.553 0.582護理后74.82±3.44 89.63±2.51 23.330<0.001社會功能護理前64.92±2.79 65.20±2.68 0.486 0.629護理后75.89±2.54 88.91±3.17 21.501<0.001一般感受護理前64.59±3.12 64.67±3.23 0.120 0.905護理后76.52±2.14 89.84±2.57 26.718<0.001
糖尿病足是一種具備明顯危害性的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病時,以皮膚潰瘍、感染等為主要表現(xiàn),且伴有足部疼痛、間歇性跛行、感覺減退、皮膚干燥等癥狀表現(xiàn),對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等可造成嚴重干擾。皮瓣修復術的實施,可使糖尿病足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經由手術方式移植皮瓣,修復創(chuàng)傷組織,術后可促進創(chuàng)傷組織恢復,具備顯著治療作用。
作為創(chuàng)傷性治療方式,糖尿病足患者接受皮瓣修復術治療存在一定風險,其原因與患者機體血糖水平波動存在明顯相關性,由此干擾皮瓣存活,導致感染或風險事件發(fā)生,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4]?;谶@一情況,行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存在必要性。優(yōu)質護理具備護理質量高、適用性強等特點,在行護理期間,從患者護理需求、疾病類型等方面入手,選定適宜措施給予其臨床干預,患者經由護理后,其生理、心理狀態(tài)均可得到有效調整,同時輔助臨床診療工作開展,以此可使患者疾病康復得到促進,身心健康得到維護,有助于治療措施的臨床療效得到充分發(fā)揮[5]。以優(yōu)質護理方式干預行皮瓣修復術糖尿病足患者,術前對患者機體狀態(tài)、糖尿病病情等進行管理,指導其進行術前準備,對手術順利實施具備促進作用,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做疾病相關知識普及,能夠引導患者明確疾病危害,了解治療操作流程,可使患者術前精神狀態(tài)得到調整[6-7];術后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病情,明確其術后恢復情況,指導其規(guī)范用藥,管控血糖,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加快其康復進程;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引導其做適度運動,對患肢微循環(huán)、運動功能等恢復存在積極影響;干預患者心態(tài),緩解其負性情緒,維護患者心理健康的同時,可使其情緒保持穩(wěn)定,由此管控情緒因素對其疾病康復的影響;對患者生活作息、飲食結構等進行指導,一方面促進患者養(yǎng)成健康作息習慣,另一方面激發(fā)其自我管理意識,使糖尿病病程進展得到抑制[8-9];出院前實施指導,有助于患者術后保持較高疾病防控意識,定期復查,維護臨床診療工作實施效果。經由上述措施干預,行皮瓣修復術糖尿病足患者術后恢復階段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均能夠得到有效改善,且有助于術后皮瓣存活,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疾病康復概率,保障其臨床診療安全性,防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較常規(guī)護理更具顯著干預作用及良好護理效果,護理干預有效性較高[10-11]。
本研究中接受優(yōu)質護理的45例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病率較低,患者心理狀態(tài)得到有效改善,術后恢復情況較良好,且手術所致疼痛感受在短時間內緩解,經由優(yōu)質護理干預,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血糖水平在干預后趨向穩(wěn)定。由此可見,護理干預的開展,對行皮瓣修復術糖尿病足患者具備干預作用,其中以優(yōu)質護理開展后臨床干預效果更為良好,實施后能夠使患者疾病康復得到促進,減輕其因疾病及治療等所致的痛苦感受,同時對患者身心健康具備維護作用,經有效開展,可達預期干預目的,較其他護理措施更具應用價值[12]。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的開展,可使行皮瓣修復術糖尿病足患者得到有效干預,而采用優(yōu)質護理方式對患者實施干預,護理效果、臨床干預作用等均極佳,護理質量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