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東,凌思豪,向城鑫,李晶晶
(1.西南石油大學,四川 成都 610500;2.西南石油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500)
油田開發(fā)進入特高含水期,普遍存在注入水推進嚴重不均現象[1-4]。此時,采出井大量出水,低滲透區(qū)域內原油無法得到有效動用[5-6]。高礦化度的采出水還會引起管線和設備結垢、電化學腐蝕等,影響設備的使用壽命,增加開發(fā)成本[7-8];油、水分離也會增大脫水系統負荷,增加能耗[9-10];分離后的礦化度水經過處理方可排放,進一步增加了開發(fā)成本。納米顆粒泡沫驅作為一種能顯著降低采出井含水率、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術,極大地解決了油井出水的問題[11]。納米顆粒泡沫驅油通過增大泡沫與原油的相互作用力,改善泡沫封堵特性,改變油藏潤濕性等,有效降低采出井含水率。目前,納米顆粒泡沫驅主要采用SiO2、TiO2等,但上述納米顆粒均存在制備過程繁瑣、價格高昂等弊端,限制了納米顆粒泡沫驅的廣泛應用。因此,開發(fā)成本低、穩(wěn)泡效果優(yōu)良、對儲層傷害低的新型納米顆粒已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文中以高礦化度的油田采出液為原料,合成納米碳酸鈣顆粒,通過室內巖心驅替實驗,研究納米碳酸鈣顆粒的穩(wěn)泡性能及泡沫體系的驅油效果,以期為納米顆粒泡沫驅提供成本低廉、穩(wěn)泡效果優(yōu)良的納米顆粒。
實驗材料主要包括:起泡分散劑KHD-1、晶型控制劑KHD-2,工業(yè)級,成都科宏達有限公司;實驗液體采用魯克沁油藏采出液,礦化度為177 792 mg/L,氯化鈣型地層水,主要離子包括:Na+、K+、Ca2+、Mg2+、Cl-、SO42-、HCO3-,其中,Na+對實驗影響較小并未測得,其他6種離子的質量濃度分別為63 672、4 512、713、106 258、2 584、55 mg/L;碳酸鈉、無水乙醇,分析級,成都科龍化工試劑廠;魯克沁稠油80 ℃下的黏度為1 400 mPa·s;人造巖心的長度為50 cm,直徑為2.5 cm,水測滲透率為566 mD;實驗溫度為80 ℃。
主要設備包括:Waring Blender攪拌器,上海威宇機械電子有限公司;800-1高速離心機,惠智儀誠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BI-200SM廣角激光粒度儀,美國布魯克海文儀器公司;CSCDIC100全自動接觸角測定儀,晟鼎精密儀器公司;ZEISS EVO/MA 15掃描電子顯微鏡,德國卡爾蔡司公司;X′Pert PRO MPD X射線粉末衍射儀,荷蘭帕納科公司;稠油熱采物理模擬實驗裝置,江蘇友聯科技有限公司。巖心驅替實驗設備及連接見文獻[4]。
1.2.1 制備方法
實驗組:取魯克沁油藏采出液90 mL,加入0.25 g的起泡分散劑(KHD-1),配成溶液A;配制與溶液A中Ca2+摩爾數恰好完全反應的Na2CO3溶液,溶于10 mL純水中,加入0.25 g的晶型控制劑(KHD-2),配成溶液B;將溶液A倒入高速攪拌起泡裝置中,發(fā)泡1~2 min,至產生綿密的泡沫為止;然后在5 min內向正在工作的起泡裝置中逐量滴加溶液B,滴加速度為2 mL/min;泡沫靜置消泡6 h得到含納米碳酸鈣顆粒的懸浮液;通過高速離心機分離,得到納米碳酸鈣顆粒;使用去離子水、無水乙醇分別洗滌納米顆粒3次;再將洗滌后的納米顆粒置于恒溫干燥箱(70 ℃)3 h后取出。
空白組:實驗溶液中未添加KHD-1與KHD-2,其他步驟與實驗組一致。
1.2.2 表征方法
洗滌、干燥后的納米碳酸鈣顆粒采用動態(tài)光散射(DLS)、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鏡(SEM)、接觸角(CA)、X射線衍射(XRD)等表征手段分析,步驟如下:①將0.10 g納米顆粒分散到10 mL無水乙醇中,超聲30 min保證分散均一,再將分散液裝入樣品池,置于BI-200SM型廣角激光粒度儀中,通過動態(tài)光散射的方法測量納米顆粒的平均粒徑、峰值粒徑和粒徑分布;②溴化鉀(KBr)與納米顆?;旌蠅褐凭?,制得樣品放入WQF-520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中測定其特征官能團,每次測定掃描16次;③使用ZEISS EVO/MA 15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納米顆粒進行電鏡掃描,獲取微觀形貌數據;④8 MPa下壓制25 s制得樣品薄片,薄片放置于全自動接觸角測定儀上,通過懸滴法測定純水在樣品薄片上的接觸角;⑤利用Cu Kα(銅L層電子躍遷到K層產生的射線)輻射,使用X′Pert PRO MPD X射線粉末衍射儀(X射線管的電壓和電流分別為40 kV、40 mA,掃描速率為5 °/min,掃描角度2θ為10~70 °)獲得納米顆粒的X射線衍射光譜圖,通過對比JCPDS(粉末衍射標準聯合委員會)卡,識別樣品晶相。
(1) 粒徑。圖1為合成顆粒的粒徑分布曲線。由圖1可知:實驗組合成顆粒的粒徑為90.3~1 068.3 nm,峰值粒徑為393.2 nm,平均粒徑為437.4 nm;空白組合成顆粒的粒徑為843.8~8 544.3 nm,峰值粒徑為2 808.1 nm,平均粒徑為2 750.6 nm。實驗組加入起泡分散劑(KHD-1)和晶型控制劑(KHD-2),合成顆粒的平均粒徑、峰值粒徑均遠小于空白組顆粒,粒徑分布呈納米級,更加集中。
圖1 合成顆粒的粒徑分布曲線
(2) 紅外光譜。圖2為合成顆粒的紅外光譜。由圖2可知:空白組顆粒紅外光譜在波數為712、875、1 415、1 792 cm-1處出現明顯峰值,4處峰值為碳酸鈣C-O、C=O的特征峰;實驗組顆粒的紅外光譜除上述4處峰值外,波數為2 848、2 921、2 955 cm-1處的烷基、亞甲基峰明顯增強,波數為834、1 063~1 100、1 220~1 250 cm-1處出現硫酸酯基中S=O、S-O-S的伸縮振動峰,主要是由于KHD-2的硫酸烷基側鏈在碳酸鈣顆粒表面吸附所致。Wang等[12]、Ghaedamini等[13]、崔燕貞等[14]認為,烷基側鏈不僅可防止顆粒團聚變大,也會使合成顆粒部分表面活性化,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穩(wěn)定泡沫的性能。
圖2 空白組和實驗組合成顆粒的紅外光譜
(3) 接觸角??瞻捉M顆粒的接觸角為26.234 °,實驗組顆粒接觸角為77.655 °,起泡分散劑(KHD-1)與晶型控制劑(KHD-2)存在時,合成顆粒的接觸角明顯增大,顆粒表面的潤濕性由極度親水逐漸轉向既親油又親水,與顆粒紅外光譜的實驗結果一致,表明KHD-2在碳酸鈣顆粒表面發(fā)生了吸附。
(4) 掃描電鏡。圖3為合成顆粒的掃描電鏡測試結果。由圖3可知:空白組顆粒尺寸較大,平均粒徑約為1.5 μm,形貌呈規(guī)則的菱形;粒徑大小為微米級,幾乎不存在顆粒團簇,以單個的碳酸鈣顆粒存在,可能是納米顆粒的團聚效應所致。實驗組顆粒尺寸遠小于空白組,平均粒徑為393.2 nm,形態(tài)為菱形或球形;粒徑大小為納米級,以團簇的形態(tài)存在。
圖3 合成顆粒的掃描電鏡測試結果
表1為實驗組顆粒的能譜測試結果。由表1可知:實驗組顆粒表面除Ca、C、O元素外,還存在S元素,實驗中僅KHD-2含有S元素;顆粒表面Ca、C、O元素的質量分數分別為24.78%、39.14%、35.22%,換算成摩爾比為1.0∶5.2∶3.5,而不是常規(guī)CaCO3中的1.0∶1.0∶3.0,顆粒表面的C元素含量遠超標準量,O元素略微過量,說明表面吸附有其他物質。結合紅外光譜數據、接觸角數據,再次證明KHD-2的硫酸烷基側鏈在碳酸鈣顆粒表面發(fā)生了吸附,顆粒表面潤濕性發(fā)生了改變。
表1 實驗組顆粒的能譜測試結果
(5) X射線衍射(XRD)光譜。圖4為合成顆粒的XRD光譜測試結果。由圖4可知,空白組顆粒的譜圖有(012)、(104)、(110)、(113)、(202)、(024)、(018)、(116)等峰面,均為方解石相碳酸鈣的特征峰面,表明菱形顆粒為方解石相的碳酸鈣顆粒;實驗組顆粒的譜圖除方解石相特征峰面外,還出現了(100)、(101)、(102)、(004)、(112)、(202)等霰石相特征峰面,表明既有菱形方解石相顆粒,也有球形霰石相顆粒。實驗組與空白組相比,除粒徑、表面潤濕性、形貌有所改變外,顆粒的晶型也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
圖4 空白組和實驗組合成顆粒的XRD圖
2.2.1 納米碳酸鈣顆粒用量
納米顆粒的用量是影響泡沫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必要開展納米顆粒用量與穩(wěn)泡效果的實驗研究,從而優(yōu)選最佳用量。實驗用表面活性劑為KHD-1,質量分數為0.25%;水為氯化鈣型地層水,礦化度為5 000 mg/L;操作溫度為80 ℃。
圖5為不同質量分數下的納米顆粒溶液發(fā)泡體積和析液半衰期。由圖5可知:隨質量分數的提高,納米顆粒溶液發(fā)泡體積逐漸減小,析液半衰期大幅提高后趨于穩(wěn)定;當質量分數小于0.2%時,溶液發(fā)泡體積降幅較小,但析液半衰期呈近線性上升;當質量分數大于0.2%時,溶液發(fā)泡體積降幅陡增,析液半衰期趨于穩(wěn)定。因此,認為納米顆粒質量分數的最優(yōu)值為0.2%。
圖5 不同質量分數下納米顆粒溶液發(fā)泡體積和析液半衰期
2.2.2 泡沫體系耐鹽性能
實際應用中,接觸的水為不同礦化度的地層水,因此,有必要對KHD-1和納米顆粒組成的泡沫體系在不同礦化度鹽溶液條件下開展發(fā)泡性能評價實驗。實驗中表面活性劑為KHD-1,質量分數為0.25%;納米碳酸鈣顆粒質量分數為0.2%;操作溫度為80 ℃。
圖6為不同礦化度下納米顆粒溶液的發(fā)泡體積和析液半衰期曲線。由圖6可知,隨地層水礦化度的增加,發(fā)泡體積逐漸降低,析液半衰期逐漸增加。這是因為隨著鹽質量濃度增加,自由離子與表面活性劑發(fā)生離子置換,影響表面活性劑的發(fā)泡性能,發(fā)泡體積有所降低;同時,高礦化度使泡沫溶液更加黏稠,增加了泡沫液膜厚度,使泡沫體系更加穩(wěn)定。納米顆粒本身就是鹽,礦化度對其影響不大,較厚的泡沫液膜使更多的納米顆粒吸附其上,形成一種納米顆?!翱住?,阻止泡沫排液和泡沫歧化,泡沫穩(wěn)定性進一步提高。總之,在較高礦化度的溶液環(huán)境下,KHD-1與納米碳酸鈣顆粒組成的泡沫體系析液半衰期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說明其對礦化度具有良好的適應性。
圖6 不同礦化度下納米顆粒溶液的發(fā)泡體積和析液半衰期
2.2.3 泡沫體系耐溫性能
油藏溫度對泡沫體系的穩(wěn)定性影響較大。因此,需考慮該泡沫體系的耐溫性,對泡沫體系在不同溫度條件下進行發(fā)泡性能評價。實驗中表面活性劑為KHD-1,質量分數為0.25%;納米碳酸鈣顆粒質量分數為0.2%;水為氯化鈣型地層水,礦化度為5 000 mg/L。
圖7為不同溫度下溶液的發(fā)泡體積和析液半衰期。由圖7可知,隨溫度升高,溶液的發(fā)泡體積和析液半衰期均逐漸降低。主要是由于溫度升高導致泡沫中氣、液兩相流動加劇,排液速度上升,液膜快速變薄,泡沫體系穩(wěn)定性下降。但析液半衰期下降幅度并不大,溫度從20 ℃升至80 ℃,析液半衰期降幅僅為13%,表明納米顆粒在高溫下仍能吸附于液膜表面,發(fā)揮穩(wěn)定泡沫的作用。因此,高溫下泡沫體系仍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
圖7 不同溫度下溶液的發(fā)泡體積和析液半衰期
2.2.4 巖心吸附性能
巖心吸附性能實驗方法見文獻[15]。圖8為巖心循環(huán)吸附后發(fā)泡性能變化曲線。由圖8可知:原始泡沫液第1次吸附后,發(fā)泡體積由530 mL下降至510 mL,析液半衰期由528 s降至495 s;第2、3、4次吸附后,泡沫體積與析液半衰期液均無明顯變化。表明巖心對泡沫液的有效成分具有吸附作用,進而導致泡沫液性能下降,但吸附達到一定程度后對泡沫液性能無影響。
圖8 巖心循環(huán)吸附后發(fā)泡性能的變化
驅油實驗在填砂管中進行,實驗開始進行水驅,注入水量為0.8倍孔隙體積,驅替至含水率為80.0%,此時水驅的采收程度為39.84%;然后轉為納米碳酸鈣顆粒體系泡沫驅,注入方式為氣液同注,注入速率為0.5 mL/min,注入1.2倍孔隙體積泡沫溶液。圖9為水驅和納米顆粒泡沫驅油壓差、采出程度及含水率變化曲線。由圖9可知:注入0.25倍孔隙體積納米顆粒泡沫后開始見效,含水率開始降低,壓差開始上升,采出程度緩慢提高;當注入0.50倍孔隙體積納米顆粒泡沫時,含水率達到最低值12.9%,采出程度開始大幅度增加,最終采出程度達到80.16%,在水驅基礎上提高了40.32個百分點。說明該納米顆粒泡沫可有效啟動殘余油、降低含水率、提高采出程度。從壓力曲線看,在納米顆粒泡沫驅初始階段,注入壓力始終在1 MPa左右波動,低于水驅壓力,表明該體系可有效降低注入壓力,起到降壓增注的作用;在納米顆粒泡沫驅后期,可能是體系中部分納米顆粒在孔喉處架橋堆積,使壓力開始出現小幅上升。
圖9 水驅和納米顆粒泡沫驅油壓差、采出程度及含水率變化
(1) 以高礦化度的油田采出液為原料合成的納米顆粒,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形、霰石形混合的納米碳酸鈣顆粒,粒徑為90.3~1 068.3 nm,平均粒徑為437.4 nm。
(2) 合成的納米碳酸鈣顆??捎行г鰪娕菽姆€(wěn)定性;當納米顆粒質量分數為0.2%、礦化度為5 000 mg/L、溫度為80 ℃時,納米顆粒發(fā)泡體積為530 mL,析液半衰期達528 s;泡沫體系具有良好的耐鹽、耐溫及抗吸附性能。
(3) 巖心驅替實驗顯示,水驅至含水率達80%時轉泡沫驅,碳酸鈣納米顆粒泡沫體系在巖心中可形成3 MPa左右的穩(wěn)定驅替壓差,最終采出程度由水驅的39.84%增至80.16%,增加40.32個百分點,說明碳酸鈣納米顆粒泡沫體系具有良好的驅油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