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芬,范新昊,高占武,初君峰,崔仕提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 青島 266000;2.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8;3.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塔里木盆地縫洞型碳酸鹽巖凝析油氣資源十分豐富,約占全國探明凝析氣總量的40%[1-4]。縫洞型凝析氣藏通常采用衰竭式開發(fā)或注氣保壓開采方式[5-6],衰竭式開發(fā)由于其具有投資費用低、投資回收期短等特點,成為中國凝析氣藏的主要開發(fā)方式[7]。但縫洞型凝析氣藏采用衰竭式開發(fā)存在凝析油損失大、氣井產(chǎn)能低等問題,因此,縫洞型凝析氣藏衰竭開采的影響因素及開發(fā)規(guī)律研究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前人針對凝析氣藏的開發(fā)方式和相態(tài)分析開展了大量實驗研究,實驗大多在PVT筒或通過人工造洞造縫在全直徑巖心和拼接的長巖心中進行,王娟[8]、郭平等[9]向縫洞中填入砂礫,研究了充填程度對凝析油采收率的影響;鄧興梁等[10]研究了縫洞不同連通方式對凝析油采收率的影響;肖陽等[11]研究了底水對凝析油采收率的影響;史林祥[12]、隋淑玲[13]、郭平等[14]研究了衰竭速度對凝析油采收率的影響。上述研究中降壓速度對凝析油采收率影響程度缺乏準確的結論,且沒有開展縫洞位置、氣油比及采出氣組分變化規(guī)律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文中通過制作不同縫洞位置的長巖心模型,開展了衰竭開采條件下降壓速度、縫洞位置對凝析油及天然氣采收率影響的實驗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導縫洞型凝析氣藏的開發(fā)實踐。
(1) 實驗流體配制。參照國家標準GB/T 26981—2011[15],按照分離器氣油比為1 527 m3/m3、地層溫度為134.6 ℃、原始地層壓力為65.00 MPa、露點壓力為55.45 MPa,配制凝析氣(采用現(xiàn)場取得的某區(qū)塊油樣及氣樣);實驗用水為研究區(qū)地層水,根據(jù)現(xiàn)場分析資料在室內(nèi)自行配制,總礦化度為5 901 mg/L,水型為CaCl2型。
(2) 實驗巖心處理。將研究區(qū)碳酸鹽巖巖石放入巖心鉆取機中鉆取巖心;并利用切割機切平斷面,將制備好的巖心放入恒溫箱中烘干12 h;烘干后對天然巖心進行滲透率、孔隙度等基礎物性測試(表1)。
表1 長巖心基礎物性
利用線切割機將各塊巖心沿縱向均勻切成兩半,用電鉆對巖心進行人工造洞,洞直徑為6.5 mm,深度為2 mm,間隔為1 cm。抽真空飽和地層水,計算其總縫洞孔隙體積為2.114 cm3。用墊片模擬縫,縫寬為0.1 cm,熱縮套固定,開展衰竭開采實驗。
長巖心衰竭開采實驗流程如圖1所示,共設計2個降壓速度(10.00、6.50 MPa/h)、3種縫洞位置(上部、側部、下部)的6組實驗,研究壓降速度、縫洞位置對采收率的影響。
圖1 衰竭開采實驗流程圖
實驗步驟為:①高壓容器盛滿水,接好實驗流程,并恒溫至地層溫度;保持氣體壓力在露點壓力以上,用注氣排水法,把凝析氣及干氣分別轉入高壓容器中。②用干氣排除巖心上游管線中的水,氣驅造束縛水,通過累計產(chǎn)出水量計算束縛水飽和度(至少每小時記錄1次)。③關閉巖心出口閥(回壓增至65.00 MPa),逐漸增加環(huán)壓及巖心中干氣壓力,使孔隙壓力增至65.00 MPa;用凝析氣驅替巖心中的干氣,直至產(chǎn)出氣油比與凝析氣一次脫氣氣油比相等。④控制回壓閥,以恒定速度降壓,通過分離器及集氣袋記錄累計產(chǎn)油量、累計產(chǎn)氣量及產(chǎn)出氣組分(至少每小時記錄1次),當壓力降低至枯竭壓力(7.00 MPa)時,停止實驗。⑤重復步驟③、④,記錄不同降壓速度、縫洞位置下的累計產(chǎn)油量、累計產(chǎn)氣量及產(chǎn)出氣組分。
表2為不同縫洞位置、降壓速度下長巖心衰竭開采的凝析油采收率。由表2可知:相同降壓速度下,縫洞在目的層上部時凝析油采收率最大,在側部時次之,在下部時最小。造成這種差異是油氣重力差異和裂縫孔洞位置關系導致的,當孔洞在裂縫下部時,析出的凝析油由于重力作用會沉降在洞的底部保持靜止,不利于被氣體攜帶采出,凝析油滯留情況最為嚴重;而孔洞在裂縫上部或側部時,析出的凝析油不利于附著在洞內(nèi)部,有利于被氣體攜帶采出,采收率較高。相同縫洞位置時,降壓速度越快,凝析油的采收率越高,說明降壓速度快時巖心中部分凝析油還未析出便被采出。6組衰竭實驗凝析油采收率曲線如圖2所示。
表2 衰竭實驗凝析油采收率
圖2 衰竭開采實驗凝析油采收率
表3為不同縫洞位置、降壓速度下長巖心衰竭開采的天然氣采收率。由表3可知:相同降壓速度下,縫洞在目的層上部時天然氣采收率最大,在側部時次之,在下部時最小,與凝析油采收率規(guī)律相同。其原因為凝析油的聚集會影響天然氣的流動能力,析出的凝析油隨著壓力的降低逐漸膨脹,由于裂縫孔洞位置關系的影響,凝析油滯留量越多,可采出的天然氣將變少。因此,孔洞在裂縫上部時,天然氣的流動性能最好,天然氣采收率最高??p洞位置相同時,降壓速度越快,天然氣采收率越高,與凝析油采收率規(guī)律相同,且天然氣采收率明顯高于凝析油采收率(圖3)。由圖3可知,天然氣采收率在衰竭壓力為30.00~40.00 MPa時出現(xiàn)增幅變緩的趨勢,這與現(xiàn)場通過定容衰竭實驗測得最大反凝析液量的壓力范圍一致,可作為判斷凝析氣藏開發(fā)過程中是否達到最大反凝析壓力的依據(jù)。
表3 衰竭實驗天然氣采收率
圖3 衰竭開采實驗天然氣采收率
6組衰竭開采實驗的單次采出氣油比規(guī)律一致。以洞在上部、降壓速度為10.0 MPa/h為例(圖4),壓力衰竭過程中,在露點壓力之上,氣油比曲線呈波動狀,無規(guī)律;氣油比開始逐漸減小的點即為露點壓力,圖中從55.00 MPa開始氣油比逐漸下降,這與現(xiàn)場通過恒質(zhì)膨脹實驗測得的露點壓力54.45 MPa相近;氣油比最低段出現(xiàn)在最大反凝析壓力附近,圖中最低段出現(xiàn)在30.00~40.00 MPa,這與該組實驗天然氣采收率增幅變緩段一致;此后氣油比逐漸增大,說明反凝析現(xiàn)象逐漸減弱,采出凝析油逐漸減少,衰竭實驗接近尾聲。
圖4 衰竭開采實驗氣油比曲線
由于孔隙介質(zhì)壁面會與流體發(fā)生界面相互作用,出現(xiàn)毛細凝聚現(xiàn)象[16],而碳酸鹽巖儲層孔隙表面粗糙,比表面積大,重烴組分更易在孔隙介質(zhì)表面發(fā)生吸附與聚集,加快凝析液的析出,從而加劇反凝析進程,造成凝析氣體系的露點壓力上升[17]。因此,露點壓力與實驗室的測試結果存在誤差,此時可通過氣油比曲線得到露點壓力,結果更準確。
采出氣組分變化也可以反映凝析油和天然氣采收率的變化,由于采出氣中甲烷含量達到90%以上,故僅對比6組實驗過程中采出氣甲烷含量(圖5)。由圖5可知:采出氣中甲烷含量與凝析油采收率負相關,采出氣中甲烷含量越高,說明采出氣中重組分越少,凝析油采收率越低。
圖5 衰竭開采實驗采出氣中甲烷含量變化
(1) 降壓速度相同時,縫洞在目的層上部時凝析油、天然氣采收率最大,在側部時次之,在下部時采收率最?。豢p洞位置相同時,降壓速度越快,凝析油、天然氣采收率越高??p洞位置會影響凝析油在巖心中的剩余量,快速降壓會導致凝析油還未在巖心中析出便被采出。
(2) 衰竭實驗中氣油比開始逐漸減小的點即為露點壓力,氣油比最低段在最大反凝析壓力附近。碳酸鹽巖縫洞孔隙結構會導致凝析氣露點壓力發(fā)生變化,主要原因是重烴組分在孔隙介質(zhì)表面發(fā)生吸附與聚集,加劇反凝析進程造成凝析氣體系露點壓力上升。
(3) 采出氣中甲烷含量與凝析油采收率負相關,甲烷含量高則凝析油采收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