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宗友(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博士導師)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绷暯娇倳浽?015 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為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指明了方向。
在喜迎黨的二十大,創(chuàng)建最美家庭的今天,本刊精選了三個家庭故事,在他們成長、奮斗、幸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我國家庭近十年的深刻變化。
醫(yī)生徐曉嬋夫婦攜女進村扶貧,是將子女之愛融入更加厚重與磅礴的社會大愛之中,使其女兒稚嫩而純潔的心靈世界天然地植入了利他主義的價值因子,并因而贏得了其他小伙伴們的信任與陪伴,擁有了與大自然同頻共振的真正快樂,獲得了可以冷靜面對一切挑戰(zhàn)的勇氣與堅強。
魏金華夫婦對孩子的教育是窮不棄教,富不毀教,忙不忘教。夫婦相互配合,相濡以沫,無論事業(yè)處于哪個階段,也無論多忙,都始終用心營造一切有利于親子溝通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注重愛與善的教育,平等地與孩子交往,傾聽其心聲,而且勇于向孩子認錯。
譚潔夫婦的家庭教育,講述了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如何含辛茹苦地培養(yǎng)出三位青年才俊的勵志故事。譚潔作為母親的“超人”之處無他,就是自尊、自強、自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強”不是逞強好勝,是老子所言的“自勝者強”;這種“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自我、愛子、愛親人,而是洋溢著家國情懷之愛,是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的大愛,三個孩子的名字“振興中華”就是最好的說明。
徐曉嬋、魏金華、譚潔這三個家庭的故事,感人至深而又樸實無華,充分詮釋了家庭關系、家風建設和家庭教育對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礎性功能。
如果要探究這三個家庭各自精彩故事背后的共同之處,那就是始終有愛的夫妻關系,始終有教的親子關系,始終有善的社會關系,始終有責的家國關系。這樣的家庭必然會提供孩子成長的健康環(huán)境,令其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充滿正能量的情境下良性循環(huán)。孟子有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放心’意謂丟失了人人本已有之的良善本性)而已矣”,王陽明強調他所談的一切學問可以歸結為“致良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強調“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等。這就是本期三個故事所詮釋的“家”的內涵。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正,則民心淳;民風正,則社稷安。只有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富強,民族才能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