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娟娟,馮會麗,王俊梅
(長垣市人民醫(yī)院 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長垣 453400)
艾滋病是臨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調(diào)查顯示截止2017年我國艾滋病存活患者約80萬,當年報告死亡病例月3萬例[1]。抗病毒治療是艾滋病主要治療方法,患者需終身服藥,但由于對疾病的認知不足、藥物不良反應(yīng)多、病恥感強、獲取疾病知識的渠道有限等,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加,疾病不確定增強,影響其治療依從性。因此,加強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預(yù)及健康教育意義重大。Heider平衡理論又稱為“P-O-X”理論,強調(diào)認知主題對認知對象的態(tài)度,通過調(diào)節(jié)體系中認知主體的態(tài)度維持體系的平衡[2]。Heider平衡理論在疾病治療護理領(lǐng)域的報道相對較少。本研究探討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對艾滋病患者壓力及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首診及復(fù)診艾滋病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23~54歲,平均(42.20±6.79)歲;受教育年限 (11.38±2.18)年。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齡25~55歲,平均 (43.07±6.47)歲;受教育年限(12.02±2.54)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艾滋??;②溝通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并發(fā)癥;②存在認知功能障礙;③患有心理障礙性疾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教育、用藥指導(dǎo)、心理干預(yù)等。觀察組采用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①成立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xùn),使組員熟悉研究內(nèi)容、實施方法等。護士長負責護理研究的安排,責任護士負責日常護理的開展,主治醫(yī)師負責疾病診治及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師負責心理干預(yù)。②構(gòu)建Heider平衡體系。Heider平衡理論中強調(diào)被研究對象為認知主體(P),與其發(fā)生觀點交流的一方為關(guān)聯(lián)主題(O),認知主體與關(guān)聯(lián)主體之間聯(lián)系的要素為態(tài)度對象(X)。在實踐中患者為認知主體(P),護理人員及家屬為關(guān)聯(lián)主體(O),疾病護理為態(tài)度對象(X)。③Heider平衡體系評估。入院后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加深互相了解,鼓勵患者及家屬闡述自身的觀點,了解其內(nèi)心想法,根據(jù)自身觀點自愿結(jié)成單元關(guān)系。護理人員梳理交流內(nèi)容,找出與疾病治療及護理相關(guān)的內(nèi)容,評估P、O、X的平衡狀態(tài),深入分析矛盾存在根源,并根據(jù)經(jīng)驗及患者的家庭狀況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④平衡體系維護。a.認知糾正:向患者講解艾滋病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傳播途徑、感染性等,幫助患者正確、客觀地認知疾病;告知患者正常的生活接觸不會傳染疾病,如擁抱、握手、共同進餐、使用公共浴室等,告知患者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減輕其心理壓力及病恥感。b.用藥指導(dǎo):向患者講解抗病毒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且需終身服藥;不堅持服藥可引起耐藥,影響抗病毒治療效果。告知患者治療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yīng),如頭痛、頭暈、嘔吐、惡心等。c.生活指導(dǎo)及自我護理指導(dǎo):使患者掌握艾滋病感染相關(guān)知識,囑咐患者留意自身變化,警惕發(fā)熱、咳痰、頭痛、體重減輕等;為患者提供飲食及活動指導(dǎo),邀請患者添加微信公眾號,鼓勵患者不斷學習,提高自我護理技能。⑤延續(xù)護理。邀請患者加入Heider平衡理論護理小組微信群,定期在群內(nèi)推送護理知識,鼓勵患者分享居家護理動態(tài),出現(xiàn)疑問可通過微信群詢問,得到解答。
1.4 觀察指標采用壓力感知量表(PSS)[3]及抑郁-焦慮-壓力自評感知量表(DASS)[4]評估患者壓力感知情況。PSS共10個條目,分值10~40分,分值越高則感知壓力越大;DASS共3個維度、21個條目,每個條目0~3分,分值越高則自我感知壓力越大。采用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5]評估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共4個維度、25個條目,1~5分,分值越高則疾病不確定感越強。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壓力感知情況護理后,兩組的PSS、DASS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PSS、DA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PSS、DAS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PSS、DA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PSS DAS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45 28.42±4.65 11.71±1.46* 42.31±5.41 17.62±3.18*對照組45 28.51±4.45 17.07±3.34* 42.24±5.84 24.62±4.09*t 0.094 9.864 0.059 9.064 P 0.926 0.000 0.953 0.000
2.2疾病不確定感 護理后,兩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n 不明確性 復(fù)雜性 不一致性不可預(yù)測性護理前 觀察組45 44.00±4.96 27.89±3.15 23.89±4.14 18.96±2.36對照組45 44.33±4.87 28.84±3.62 25.42±4.40 t 18.33±2.27 0.319 1.328 1.699 P 1.291 0.751 0.188 0.093護理后 觀察組45 30.89±2.98*18.47±3.07*16.20±3.80*對照組45 36.44±4.06*22.02±3.80*18.27±3.10*0.200 11.13±2.12*14.49±2.77*t 7.393 4.875 2.832 6.462 0.000 0.000 0.006 0.000 P
抗病毒治療是艾滋病主要的干預(yù)方式。作為一種傳染性疾病,艾滋病可引起患者產(chǎn)生極大的心理負擔,進而對治療效果產(chǎn)生不利影響[6]?;颊邔膊≌J知不足可引起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因此,加強對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善其對疾病及治療的態(tài)度,對減輕其壓力、促進心理健康具有積極意義。
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多為醫(yī)護人員口頭講述或發(fā)放宣傳手冊等,由患者及家屬自行理解,患者以被動接受為主,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對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不同,故效果差異較大。Heider平衡理論是一種事物認知平衡理論,認為人類對事物認知和事物本身存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認知主體可出現(xiàn)緊張、焦慮等情緒,而體系間成員的互動對維持體系平衡具有積極影響?;颊呒覍?、朋友以及護理人員對疾病及護理的認知可促進患者認知偏差糾正,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本研究將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用于艾滋病患者,通過組建護理小組,采用責任分配明確每個人的職責,在Heider平衡體系構(gòu)建階段,圍繞患者展開體系分析,將可能影響患者認知構(gòu)成的家屬、朋友納入平衡體系,將患者存在心理障礙納入態(tài)度對象,建立平衡體系;患者入院后與其積極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對疾病的態(tài)度,分析影響體系平衡的態(tài)度;向患者充分講解艾滋病相關(guān)知識、治療知識及自我護理知識等,傳遞積極心理,減輕其疾病不確定感;同時通過家屬鼓勵、心理咨詢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其治療信心;延續(xù)護理期間通過微信交流群定期向患者推送疾病護理相關(guān)知識,增加獲取知識的途徑,提高其護理能力,通過一系列護理干預(yù)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緩解感知壓力及疾病不確定感。
綜上所述,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可減輕艾滋病患者的感知壓力,緩解其疾病不確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