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艷, 湯晶晶, 張麗娟
(江蘇省灌南縣第一人民醫(yī)院 泌尿外科,江蘇 連云港,222500)
前列腺增生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夜尿頻多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增加其心理陰影[1]。前列腺增生的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中國約50%的60歲以上男性有前列腺增生癥狀表現,約80%的80歲以上男性有前列腺增生癥狀表現[2]。目前,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URP)是前列腺增生最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可迅速緩解患者排尿困難等癥狀,減輕其痛苦。但由于臨床干預措施仍存在些許不足,加之患者的認知能力偏低,無法積極配合治療,極易導致其在TURP術后出現膀胱感染、繼發(fā)出血等并發(fā)癥[3]。張文芝等[4]指出,前饋控制通過對護理工作中可能產生的不良事件進行預測,并盡早采取防范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和節(jié)約醫(yī)療費用。本研究對前列腺增生患者實施前饋控制護理,取得了理想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擇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于江蘇省灌南縣第一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8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且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 經B超、膀胱鏡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前列腺增生,且符合相關診斷標準[5];② 首次患前列腺增生;③ 擇期行TURP手術;④ 認知、理解和言語表達能力均正常;⑤ 了解研究內容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 合并惡性腫瘤或精神系統(tǒng)疾??;② 有膀胱及尿道手術史;③ 未能全程參與研究;④ 腎、膀胱或前列腺先天發(fā)育異常。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依次納入觀察組(44例)和對照組(44例)。對比2組的一般資料,均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護理周期為7 d。醫(yī)護人員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并記錄各項治療數據和生命體征數據,評估實施膀胱沖洗的可行性。術后第2天,護理人員叮囑患者食用高纖維素類食物,保持大便暢通;同時避免劇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防腹內壓劇烈波動而影響膀胱功能;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護理要點,使患者明確膀胱沖洗的重要性及目的。術后3~4 d對患者持續(xù)實施膀胱沖洗,沖洗時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尿失禁和術后出血的發(fā)生,若發(fā)現異常情況須及時報告醫(yī)師。
1.2.2 前饋控制護理 觀察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前饋控制護理,護理周期為7 d。
1.2.2.1 成立前饋控制小組 由5名醫(yī)護人員共同組建前饋控制小組,在進行膀胱沖洗前,組內成員分析患者的病情,評估膀胱沖洗的風險,并做好與患者的溝通工作。
1.2.2.2 膀胱沖洗安全核查表和警示標識 ① 膀胱沖洗安全核查表:安全核查表主要記錄膀胱沖洗評估核查內容(包括氣囊注水量和沖出液顏色等)和患者評估核查內容(包括治療依從性和體位等情況)等,每隔4 h 核查1次;② 管路滑脫風險評估:依據住院患者管道滑脫危險因素評估表[6]評估患者的管道滑脫風險,對評估結果為高風險的患者設置“防脫管”標識,并將沖出液顏色、沖洗速度、管道固定、沖洗標識等相關內容置于患者床頭。醫(yī)護人員在交接班、巡視及查房時重點關注相關內容。
1.2.2.3 統(tǒng)一交接班內容 對交接班內容進行統(tǒng)一,護理人員需匯報患者的基礎信息,重點敘述不良護理事件,具體內容參照如下。① 病例介紹:患者,男,60歲,TURP術后1 d,采用0.9%氯化鈉溶液(24 h內共計8 000 mL)經導尿管持續(xù)進行膀胱沖洗,引流出 4 500 mL 淡紅色尿液。昨日22∶00患者突發(fā)導管堵塞,有部分新鮮血塊,引流不暢且患者主訴為尿道口疼痛。② 病情評估:評估患者膀胱沖洗的安全性,各項檢查顯示引流管連接緊密,患者下腹部平軟,檢測生命體征數據正常。③ 處理措施:擠壓管道以排出血凝塊,若擠壓無效則借助沖洗器沖洗。④ 報告干預結果:干預后導管暢通,患者腹部平軟且生命體征正常。
1.2.2.4 開展個性化安全教育 在實施膀胱沖洗前,醫(yī)護人員需實施一對一式的健康教育,告知臥床患者及攜帶膀胱沖洗袋的患者如何做踝泵運動等,同時告知患者膀胱沖洗的優(yōu)勢與目的。在膀胱沖洗期間,護士應對患者行一對一安全指導,并評估其是否存在深靜脈血栓、壓瘡和跌倒等風險,積極做好預防措施。
1.2.2.5 不良事件的應急處理流程 針對高發(fā)的不良護理事件,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理流程,并提前積極預防、演練,以減少疏漏事件的發(fā)生,最大限度地減輕危害。定期開展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關鍵技術練習,如沖洗處理、引流管擠壓手法、沖洗液連接技術及導尿管二次固定技術等。護理人員對膀胱不良沖洗事件展開討論,同時開設膀胱沖洗不良事件管理課堂,以管理學角度學習如何規(guī)范展開護理。此外,還需根據對誘發(fā)膀胱痙攣的相關因素如高齡、沖洗速率過快、導管堵塞等制定全面的護理預防對策。
1.3.1 膀胱沖洗不良事件 記錄護理期間患者發(fā)生管道滑脫、導尿管滑脫和堵管的情況。
1.3.2 膀胱沖洗質量 護理后,依據本院制定的膀胱沖洗護理質量評價量表評價膀胱沖洗質量。該評價量表包括膀胱沖洗管道固定妥善、對拔管采取防范措施、沖洗速度及沖洗液加溫方式正確等8條評價內容。每條評價內容5分為優(yōu)秀、3分為合格、1分為差,評分越高說明膀胱沖洗質量越佳。
1.3.3 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及導尿管留置時間 記錄患者的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及導尿管留置時間。
觀察組膀胱沖洗不良事件(管道滑脫等)的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膀胱沖洗不良事件對比 [例(%)]
觀察組的膀胱沖洗質量各條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膀胱沖洗質量對比分)
觀察組的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及導尿管留置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4。
表4 2組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及導尿管留置時間對比
前列腺增生主要發(fā)生于前列腺尿道周圍移行帶。增生的腺體使前列腺的尿道伸長、彎曲、受壓變窄,進而增加尿道阻力,引起排尿困難[7]。前列腺增生通常發(fā)生在40歲以后,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排尿困難癥狀也隨之加重,且約有50%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存在中重度下尿路癥狀[8]。目前主要通過切除病灶增生組織以幫助患者的尿路恢復通暢,但由于醫(yī)護人員對膀胱沖洗的重視程度不足,術后存在著一定的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前饋控制模式是一種新穎的干預措施,通過對可能發(fā)生的風險事件予以詳細分析,進而降低風險發(fā)生的概率[9]。
本研究對前列腺增生患者實施前饋控制護理,且為觀察組患者成立了前饋控制小組,組內成員在進行膀胱沖洗前詳細評估膀胱沖洗的風險,并做好與患者的溝通工作,可為方案的執(zhí)行奠定良好基礎[10]。膀胱沖洗安全核查表中涵蓋了膀胱沖洗評估核查內容和患者評估核查內容兩大關鍵要素,便于醫(yī)護人員及時發(fā)現和處理診療措施中的異常情況。規(guī)范化交接班內容可便于護士快速了解重要信息,提高信息傳遞效率。此外,在不良事件的應急處理流程等前饋控制護理措施中充分考慮到影響膀胱沖洗質量的相關因素,并制定個體化對策,能夠提升護士規(guī)范操作的自覺性及提前干預的意識,降低不安全護理行為的發(fā)生率。得益于上述優(yōu)勢,觀察組膀胱沖洗不良事件(管道滑脫等)的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及導尿管留置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膀胱沖洗質量各條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與李明等[11]的研究結果相似。究其原因,評估患者的管路滑脫風險,并對評估為高風險的患者設置“防脫管”標識,有助于有重點地開展治療和護理,進而提高膀胱沖洗質量。
此外,醫(y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一對一健康教育和安全指導,能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及安全管理意識水平,從而間接性地提高膀胱沖洗質量。
綜上,在前列腺增生患者術后膀胱沖洗中采用前饋控制護理,可降低膀胱沖洗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提升膀胱沖洗質量,縮短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及導尿管留置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