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濱
(韓國清州大學藝術學院,韓國 清州 28503)
人物類紀錄片是紀錄片的一個類型,這類紀錄片選取的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作為拍攝對象,記錄某一個時空內(nèi)的人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情感和故事,包括日?;顒?、 生存狀態(tài)、特殊事件等,向觀眾呈現(xiàn)不同生命體的生命體驗,展示生活百態(tài),啟發(fā)觀眾對于人生的思考。人物類紀錄片最大的特點是以人為核心,并在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保證真實性和故事性。通常來說,人物類紀錄片分為三類,分別是歷史名人類、普通人物類和特殊人物類。近些年人物紀錄片在中國發(fā)展較快,涌現(xiàn)出很多代表性作品,《百年小平》《含淚活著》《零零后》《大同》《山村夫妻教師》《高三》《舟舟的世界》《百年巨匠》等,代表性的導演有張麗玲、周浩、李京紅、張以慶、張同道等。
敘事結構是紀錄片的骨架,是紀錄片內(nèi)容的表達順序和表達方式,也是傳達紀錄片主題和思想的有效途徑。敘事結構是決定紀錄片的質量關鍵要素之一,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本文通過對公開發(fā)表的人物類紀錄片敘事結構相關研究進行量化分析,梳理現(xiàn)有的研究熱點和成果,并為人物類紀錄片的未來發(fā)展提出建議。
本研究運用CNKI數(shù)據(jù)庫對人物類紀錄片敘事結構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從中國知網(wǎng)舊版入口進入,檢索主題定為“紀錄片+敘事結構”,檢索時間設定為2003年到2021年,分別對期刊和碩博論文進行檢索,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共得到文獻957篇;接著選擇主題為“人物”,點擊在結果中檢索,再點擊中文文獻,所得文獻共計426篇作為分析對象。
本研究運用CiteSpace 5.8R3對所搜集到的426篇文獻進行分析。具體步驟為首先將文獻通過 CiteSpace 自帶的數(shù)據(jù)格式轉換器進行預處理,隨后導入 CiteSpace 中進行分析,參數(shù)設置時間段為2003—2021 年,時間切片為 1 年,節(jié)點類型為“關鍵詞”(Keyword),分析數(shù)據(jù)的閾值為topN%=50%,繪制出關鍵詞聚類網(wǎng)絡圖、突變關鍵詞表、高頻關鍵詞表等圖表,進而分析人物類紀錄片敘事結構這一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熱點、趨勢等。
本研究通過對關鍵詞以對數(shù)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 Rate,LLR)進行聚類,共得到 46個聚類,將排在前10的聚類進行分析,如圖 1所示;這10個聚類又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敘事結構的理論層面和敘事結構的應用層面。
1.敘事結構的應用層面——6個聚類
#1敘事策略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微紀錄片、敘事學、價值等。敘事策略的選擇與應用對于紀錄片的敘事結構的構成有著直接的影響。#4 敘事技巧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敘事方式、醫(yī)療題材、醫(yī)患關系、敘事視角等。醫(yī)學人物是人物紀錄片的重要選題,代表作有《中國醫(yī)生》等。#5 中國故事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敘事性、敘事手法、紀錄片創(chuàng)作、視聽語言等。人物紀錄片采用的敘事手法對于展現(xiàn)多個人物的命運有著一定的助力。#7 敘事話語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敘事藝術、專題片、敘事故事等。敘事藝術體現(xiàn)在敘事結構上可以采用平列式與漸進式的串聯(lián)敘事,或者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交叉敘事來提升紀錄片的觀看體驗。#8敘事分析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敘事研究、跨文化傳播、一帶一路、內(nèi)視角等。人物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2016年,范儉的作品《搖搖晃晃的人間》在阿姆斯特丹獲獎即是通過敘事結構的巧妙安排讓外國觀眾能夠感受中國小人物的人生。#9敘事表達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影像表達、視聽表達、人文關懷、軍事題材等。人文關懷是普通人物類和特殊人物類紀錄片普遍會傳達出的情感,幫助觀眾了解不同的人生。
2.敘事結構的理論層面——4個聚類
#0 敘事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主題、鏡頭、文化傳播等。鏡頭的捕捉是人物紀錄片展現(xiàn)主題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方式,關系到紀錄片畫面呈現(xiàn)的質量。#2 紀錄片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創(chuàng)作手法、去戲劇性、人物紀錄片等。創(chuàng)作手法會根據(jù)具體的紀錄片的對象而不同,也會根據(jù)導演的風格有所變化,但是對于紀錄片的內(nèi)容表達的影響是直接的。#3 敘事結構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作品分析、敘事元素、發(fā)展趨勢、電視紀錄片等?!肮适隆迸c“話語”等敘事元素對于敘事結構的完整性是十分重要的。#6 敘事特征聚類下提取出的特征詞有多元化、創(chuàng)作機制、模式微紀錄片、敘事主題等。敘述主體的多元化對于名人類紀錄片是一個常見的選擇,可以讓觀眾全面地了解歷史人物。
圖1 關鍵詞聚類網(wǎng)絡圖
突變關鍵詞又稱為引文爆發(fā)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時間段的研究重點,客觀反映了該領域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從表1可以看出人物類紀錄片敘事結構的研究自2003年起步,在開始階段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是對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的研究,分析創(chuàng)作者的特點和風格;2012年開始,對于敘事方式的研究興起,與對于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的研究同為研究熱點。2016年到2021年,對故事、創(chuàng)作手法、影像表達、敘事學的研究更加活躍,成為新的研究趨勢,對于創(chuàng)作者和敘事方式的研究則沒落了。
表1 突變關鍵詞(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6個關鍵詞)
高頻關鍵詞代表著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本研究實施了關鍵詞分析,發(fā)現(xiàn)“紀錄片”和“敘事結構”兩個關鍵詞的頻次排名分別列為第一位和第二位,鑒于本文在知網(wǎng)進行文獻檢索時使用了“紀錄片+敘事結構”作為搜索主題詞,所以未將這兩個關鍵詞納入分析范圍,將剩余的關鍵詞頻次按照從高到低進行排名,其中排名前十的高頻關鍵詞見表2。從中可以看出,2003年到2021年的國內(nèi)人物類紀錄片敘事結構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包括敘事策略、敘事視角、視聽語言、敘事技巧、敘事語言等。其中敘事策略和敘事的出現(xiàn)頻次最高,說明研究者對于紀錄片的敘事策略與敘事結構的密切聯(lián)系最為關注。
表2 2003—2021年人物類紀錄片敘事結構研究高頻關鍵詞匯總表
第一,人物類紀錄片敘事結構的研究文獻逐年增加,研究熱度呈現(xiàn)逐年增高的趨勢。
第二,通過關鍵詞相關分析,敘事策略、敘事視角、視聽語言、敘事技巧、敘事語言的研究為當下熱點,敘事結構應用層面的研究多余敘事結構理論層面的研究。
第三,紀錄片敘事結構的研究自2003年起步,可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3—2012年)為研究的起步階段;第二階段(2012—2016年)為研究的發(fā)展階段;第三階段(2016—2021年)為研究的全面發(fā)展期。
1.敘事結構的選擇靈活多變
人物類紀錄片的敘事結構有多種,常見的有線性敘事和非線性敘事。在紀錄片的拍攝中,敘事結構也會根據(jù)拍攝的內(nèi)容和對象的不同呈現(xiàn)出靈活多變的特點。以知名度較高的紀錄片為例,《幼兒園》采用了碎片化的敘事進行敘述,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記錄了孩子們在幼兒園中生活的碎片和細節(jié)?!读懔愫蟆凡捎玫氖欠蔷€性的敘事結構排列組合的方式?!逗瑴I活著》則采用了交叉與回環(huán)的敘事結構。此外,還有板塊式、平行式、繪圓式等敘事方式。正因為紀錄片的導演們采用了靈活的敘事結構,才能夠為觀眾呈現(xiàn)出多種風格的人物紀錄片作品。相比于模式化創(chuàng)作,以及量產(chǎn)為目標的紀錄片產(chǎn)業(yè)化的道路,更具個性的作品在這個觀眾口味多樣化的時代更加具備競爭性和市場。
2.感性與理性并重
理性是指紀錄片內(nèi)容的真實性;感性是導演在敘事結構的構建中所傳達出的情感線索,是可以與觀眾互動的因素,體現(xiàn)導演的性格。知名視頻平臺嗶哩嗶哩出品了人物紀錄片《小小少年》,將鏡頭對準身邊的一群天才少年。一共六集,每一集介紹一位天才少年的成長之路。該紀錄片在嗶哩嗶哩平臺上播放已經(jīng)超過1000萬次,評分高達9.8??芍^既有熱度,也有溫度,亦有質量,是一部成功的人物紀錄片。究其成功原因,感性與理性并重是該片打動觀眾的重要因素。以第一集《那奪云》為例,講述了生活在國家級貧困縣里的貧困村里的九歲女孩鄔剛云學習舞蹈的道路。敘事結構上是典型的單線式敘事,但是,在內(nèi)容的安排上卻能夠兼顧理性與感性,既如實展現(xiàn)了鄔剛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環(huán)境的困境,也呈現(xiàn)純凈而豐富的人物感情世界——對學習的渴望、現(xiàn)實的物質匱乏、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堅持以及周圍無私幫助她的人們的心靈世界成功地打動了觀眾。嗶哩嗶哩平臺上該集紀錄片時長是69分鐘,紀錄片剛開始的5分鐘,彈屏滿是挑剔和質疑,到了紀錄片的中段和后段,已經(jīng)變成滿屏的感動和落淚??梢?,通過敘事結構的合理安排,讓觀眾經(jīng)歷了從理性到感性的體驗,從屏幕之外到融入紀錄片之中,產(chǎn)生共振的狀態(tài)。因此,理性的內(nèi)容亦可感性地表達,二者不沖突,可共生,可相容。
3.拍攝對象更傾向于普通人群
近幾年,以普通人群為拍攝對象的紀錄片逐步增多。不僅很多成名導演選擇將鏡頭對準普通人群,很多剛剛入行的新人也更傾向于將普通人群作為拍攝對象。不同于類似紀錄片《百年巨匠》中的社會精英,普通人群的紀錄片呈現(xiàn)的是個人的命運與掙扎,個人、時代與家國的同構并不突出。對于大部分同為草根的觀眾來說,更容易也更愿意去關注同類人的人生,畢竟偉人過于遙遠與高大,距離感太強,特殊人群又太過特殊了。例如,紀錄片《高三》和《毛坦廠的日與夜》同樣以高三這一群體作為拍攝對象,高中生活很多觀眾都經(jīng)歷過,或許正在經(jīng)歷,抑或家中子女正是高中生,題材是社會熱點,但是由于這些熱點是由千千萬萬普通人組成的,很容易引發(fā)觀眾的共鳴。因此,選擇普通人物作為紀錄片的拍攝對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社會需要的。因為這樣的紀錄片融合了大眾、真實、質樸、情感等基本元素,更顯真實、更接地氣,也更具生命力。
4.“短視頻”式微型紀錄片的發(fā)展導向
2016年以來,“短視頻” 式微型紀錄片成為自媒體時代觀眾的新寵,人們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導致紀錄片的傳播路徑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很多人物類紀錄片通過自媒體平臺火起來?!读瞬黄鸬慕橙?》《凌晨四點的南京》等人物紀錄片通過運用多級傳播模式,在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百家號等多個平臺分享,成功地擴大自身影響力。為了適應自媒體的傳播特點,敘事結構的“短”“精”成為人物類紀錄片的新選擇,愛奇藝平臺2022年播出的紀錄片《人物的成長故事》,每一集講述一個人物,每一集的時長不超過10分鐘,該平臺較早播出的另一部人物紀錄片《國醫(yī)大師》亦是如此。紀錄片在較短的時長內(nèi)展現(xiàn)一個或者一群人的故事,對于敘事結構要求更高,內(nèi)容銜接須更加緊密,人物特征需更加凸顯,故事的表述也少些鋪墊,須直入主題。這樣的變化既是挑戰(zhàn)也可以視為人物類紀錄片改革與發(fā)展的機遇,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