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遲寶峰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應性個體暴露于過敏原(變應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近年來,全球AR 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影響世界范圍內10%~40%的人口[2]。Hu 等[3]在2017 年進行的系統(tǒng)綜述結果顯示,我國兒童AR 患病率為15.79%,馬婷婷等[4]在2015 年對內蒙古草原地區(qū)≤17 歲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當?shù)貎和疉R 患病率為26.6%,遠高于我國和全球AR 的流行水平。AR 和過敏性疾病流行率增加的原因仍不清楚。很明顯,僅靠遺傳變異不足以解釋觀察到的變化;相反,氣候和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很可能導致患病率增加,在某些情況下,疾病的嚴重程度也會增加[5]。本研究對呼和浩特地區(qū)7~18 歲中小學生進行AR 相關的問卷調查,以進一步了解呼和浩特地區(qū)中小學生AR 的流行情況及相關危險因素,為AR 的防治提供有效依據(jù)。
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采用整群抽樣方法于2021 年3 月至6 月隨機選取呼和浩特市地區(qū)6 所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各2 所)發(fā)放調查問卷,共發(fā)放問卷5 783 份,剔除不合格問卷,有效問卷5 747 份,有效率為99.38%。填寫問卷的中小學生年齡7~18 歲,平均(12.08±3.61)歲,其中男2 905 例,占50.55%。
參照國際兒童哮喘和變態(tài)反應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6]和歐洲共同體呼吸健康調查(European Community Respiratory Health Survey,ECRHS)中的相關問題[7],并查閱相關文獻編制調查問卷。征得受訪中小學生家長或監(jiān)護人同意后,由老師將調查問卷的電子二維碼發(fā)送給被調查的學生和家長。
根據(jù)問卷中的問題“您的孩子是否被醫(yī)生診斷過變應性鼻炎”來確定調查對象是否患AR,將調查對象分為AR 組和非AR 組;②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計算:BMI=體重(kg)/身高(m)2。根據(jù)《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篩查》[8],將學生分為正常、超重、肥胖三組。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5 747 名調查對象中,共報告AR 患兒1 064例,呼和浩特地區(qū)中小學生AR 的報告率為18.51%。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AR 組性別、年齡、民族、BMI、居住地、父母患AR、分娩方式、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黃疸、母親孕期飲酒、居住在城市、家中養(yǎng)寵物、家中養(yǎng)花或植物、家中有人吸煙、家中有毛絨玩具與非AR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中小學生AR 單因素分析[例(%)]
將中小學生是否患AR 作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二分類logistic 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結果顯示,女性、家中養(yǎng)花和植物是中小學生AR 的保護因素(OR<1,P<0.05);蒙古族、肥胖、居住在城市、父母患AR、剖宮產、新生兒黃疸、家中養(yǎng)寵物、家中有人吸煙是中小學生AR 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變量賦值
表3 中小學生AR 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本調查結果顯示,呼和浩特地區(qū)7~18 歲中小學生AR 報告率為18.51%,高于我國兒童AR 的平均患病率(15.79%)[3],報告率處于較高水平。已經有研究證實,BMI 的增加與中小學生AR 的存在顯著相關[9]。本研究中,肥胖中小學生的AR 報告率明顯高于正常和超重中小學生。肥胖引起的免疫學變化可能導致機體對抗原的免疫耐受性降低,免疫系統(tǒng)偏向Th2 細胞因子而增加過敏風險[10-11]。因此,控制體重對于降低中小學生AR 的患病率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12],新生兒黃疸使兒童AR 的患病風險增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嬰兒產生膽紅素的比率較高[13],而膽紅素延緩Th2 到Th1 的轉換,干擾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功能,導致變應性疾病的發(fā)展[14]。有研究報道,陰道分娩的兒童患AR 的風險比剖宮產低[15-16],本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剖宮產導致中小學生發(fā)生AR 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新生兒在順產時接觸到更多的母體微生物群,從而促進了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15]。因此,醫(yī)生和產婦應該謹慎選擇是否進行剖宮產。
本研究顯示,家庭環(huán)境因素是導致AR 報告率升高的危險因素。廣州[17]和武漢[18]的相關研究證實,生活在城市是學齡兒童AR 的危險因素。這可能是由于生活在城市中汽車尾氣污染高、戶外活動時間少、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所致。Singh 等[19]、曾祥英等[20]研究結果顯示,被動吸煙會增加兒童AR 的患病風險。解釋這種關聯(lián)的一個可能機制是暴露于環(huán)境煙草煙霧導致兒童特應性致敏和IgE 水平增加[21]。邵鳳勤等[22]、高玲等[23]研究結果也證明,家中養(yǎng)寵物會增加兒童AR 的患病風險。在現(xiàn)有的研究結果中,家養(yǎng)寵物與AR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矛盾的。有研究顯示[24],接觸貓狗皮屑的兒童AR 的患病率較低。因此,關于家中養(yǎng)寵物與中小學生AR 的關系,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本研究中呼和浩特地區(qū)中小學生AR 報告率為18.51%,報告率處于較高水平。女性、家中養(yǎng)花和植物是中小學生變應性鼻炎的保護因素(OR<1)。蒙古族、肥胖、居住在城市、父母中有人患AR、剖宮產、新生兒黃疸、家中養(yǎng)寵物、家中有人吸煙是中小學生AR的危險因素(OR>1)。根據(jù)AR 的危險因素,應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對兒童生活進行早期干預以預防AR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