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公順
我穿著同學的靰鞡鞋回家,一蹦一跳地在父親面前經過。父親初始一臉驚愕,瞬間歸于平靜,直至視若無睹。他知道我偷不來,村里供銷社也沒有賣的,只有闖關東混得好的人家才穿得起。我的目的是給父親一個直接的提醒,我也想擁有這樣一雙鞋。不用央求于父親,就能給我買一雙。
吃飯的時候,全家人都像沒有看見似的悶頭吃。我想說,看著父親臉上依舊慈祥的面容被噎住了,我的小伎倆也就浪費了。
這是20世紀70年代,我上初一的時候。
我們村是7個村的管理區(qū)所在地,初中就設在我們村。冬天,我的腳在家中是穿“草窩子”(用蘆葦編織的草鞋)的,我家離學校近,有時也穿著去上學,班里好多同學和我一樣。我們穿“草窩子”從來不穿襪子,怕被磨壞了,就把滑溜溜的麥穰填滿,再硬硬地把腳塞進去。有體面的家長,會用粗布縫一雙襪子,這種襪子不怕粗糙的“草窩子”磨。上體育課的時候,再換上解放綠的單球鞋。
那一天,靰鞡鞋把春天的溫暖傳遞給了我凍僵的腳。平常要在開春以后才能有的感覺,突然一下子提前了,讓我有些不適應了,凍得裂開了三道口子的腳后跟以為春天到了,不成熟的血痂脫落,流出了血水;凍腫了的腳趾頭突然得到溫暖,血流暢了,癢得鉆心。血水黏在了同學的靰鞡鞋內壁后跟部,殷紅一片,第二天只好硬著頭皮還給同學。在我將鞋遞給同學的時候,他起初帶有的驕傲表情,就牙疼似的僵住了。
我說:“對不起呀,把你的鞋弄臟了?!?/p>
同學說:“我倒沒啥,就怕家人看到?!?/p>
原來他們家弟兄倆是輪換著穿的,兩天一換。
為了應付同學家長檢查,我倆冥思苦想了一個辦法,在黑板下的墻根里弄來粉筆沫,抹在血跡處。抹上粉筆沫的地方成了陳舊的褐紅色,依然能夠看出這里曾經發(fā)生過什么。同學心有不安,我只能道歉。我向同學保證,如果我父親給我買了靰鞡鞋,就把新的給他。
那一年我的腳后跟過了兩個冬天,因溫暖的靰鞡鞋褪掉的血痂處,幾天后再次凝血成痂。
初中兩年我沒有穿上靰鞡鞋,腳后跟還是年年凍出三道裂口。我的同學一直沒有提起有關鞋的事兒,他知道我們家沒有給我買靰鞡鞋的錢。
我一直認為靰鞡鞋就是我最初見到的樣子,圓圓的頭,粗粗的身子,腳踝以上的筒,看著很笨重,可鞋帶子一系,上體育課卻非常利落。我經常觀察穿靰鞡鞋的同學,他的鞋頭膠與布接觸處,經常有腳出汗?jié)B出的污漬,時間一長這塊布就漚爛了,膠與布就斷開了??吹竭@種情況,我想,我那同學再與我換鞋穿我也不會換了。
每當看到他的鞋,就會想起我家門前的大汪。一到夏天,生產隊里把割下的苘麻放到里面漚,幾天之后再撈出來蛻皮。這個時候,不能及時更新的汪水變質發(fā)臭,有的魚窒息死掉,勉強活下來的都趴在汪涯上吸氧,寧愿被人撈走,成為盤中菜,也不愿再回到汪中死掉。有幾次,我甚至看見同學在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脫下鞋來,揉搓他那腳趾頭。
后來,每當看到同學的鞋子,我就會想,他的腳趾頭已經成了缺氧的魚了吧?是不是已經被盛滿腳氣的靰鞡鞋給熏死了?或者他的腳趾頭像我的腳后跟一樣蛻過不知多少次皮了。
我就慶幸,與其漚爛腳趾頭還不如凍破腳后跟呢。
每當有這種想法,我立刻就有了一種負罪感。那雙鞋還沒有汗?jié)n沒有腳氣的時候,我是穿過的,我的腳和我的身心感受到的是一種愜意和滿足。如果有了腳氣,也應該有我的成分。
父親有在東北的經歷,對靰鞡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20世紀50年代初,父親和我們同村的蘇杰三二叔到黑龍江“闖關東”,其實是去尋找我大伯的。在蒼茫的林海雪原里,他倆先是當伐木工人,后來因為父親識字,被調到了佳木斯一個小火車站工作。那時候他們穿的靰鞡鞋才叫靰鞡鞋,那是用厚厚的牛皮縫制的,樣子十分奇特,鞋面前半部分像包子一樣,被捏成一圈均勻的皺褶,褶子的中間有一塊像現在的皮鞋一樣的皮舌頭覆著;鞋后跟的里側還有一塊長長的皮舌頭,那應該是為了方便穿鞋而設置的類似于現在的“鞋拔子”。靰鞡鞋的保暖不在鞋上,而在于那雙厚厚的棉襪子,它的工藝甚至超出了靰鞡鞋;鞋口的周圍編織了一根根的牛皮帶子,父親說穿到腳上之后,可以提起來把褲腳塞在里面,系住,風都灌不進去,還能起到裝飾作用。
老式東北靰鞡鞋
這還不叫靰鞡鞋,只有把錘好的靰鞡草塞進鞋中才行。靰鞡草要用木榔頭經過反復輕輕地錘砸,變得柔軟潤滑才能墊進靰鞡鞋里,否則沒有錘柔的靰鞡草隔著厚厚的棉襪子也會把腳刺破的。靰鞡草既溫暖又舒服,父親說,穿著它,即使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工作,也不會凍傷腳的。
這鞋最早是生活在這里的滿族先人發(fā)明的。
靰鞡鞋于哪年淡出人們的生活視線的,我沒有考究。現在,純正的靰鞡鞋制作工藝已經絕跡,它作為東北人曾經的必需品,已成為一種歷史,一種文化。我穿給父親看的那雙靰鞡鞋,已經不是原始意義上的靰鞡鞋,起到保暖作用的也不是靰鞡草,而是棉花之類的東西。它之所以能流傳到我們這里,就是因為進行了改良。
我穿著同學的靰鞡鞋給父親看這件事兒,也許戳疼了父親的心。但凡父親能給我買,他絕對不會笑笑就算了的。我理解父親,他有心想買,卻無力去買,溫飽尚未解決,其他都是空談。父親20世紀50年代末從東北回來準備帶我們一家去時,被村里領導扣住了,吃完兩年的“大鍋飯”再回到他以前工作的地方,已經物是人非。
那時候我還沒有出生,我不知道父親曾經有過這一經歷。
父親和杰三叔有生死之交?;春?zhàn)役南下之時,小父親六歲的杰三叔患了瘧疾,是父親背著他沿途要飯,用部隊給的兩塊大洋治好了他的病。建國之后,他倆又共同去闖關東的。
父親完全可以求和他一起闖關東的蘇杰三叔買一雙寄回來。父親沒這樣做。他知道杰三叔不會收錢,他也沒有錢給杰三叔,他讓在東北的杰三叔給買,無異于變相地向他索要。
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冬天的早晨,我家突然來了一個人,個子高高的、瘦瘦的,非常清氣,60多歲的年紀,像一個大干部,一口東北音。我沒有想到他就是我大伯,我還要到八里外的學校去上學,沒有必要知道他是誰,他的手里也沒有拿著我想要的靰鞡鞋。
“這是你親大爺(即大伯),從東北回來的??旖写鬆敗!备赣H說。
從我記事起,我一直認為父親是弟兄一人。有人叫我父親二爺爺二大爺二叔二哥二弟,我一直認為就是個稱呼,沒想到我還有個大伯。我盡管很納悶,可我還是很甜脆地叫了一聲“大爺”。
大伯是昨天晚上從東北來到我家的。父親說:“你大爺回來得太晚就沒叫醒你們?!焙髞砦覀冎溃蟛幌胱尨謇锔嗟娜酥浪貋?,就選擇了晚上到家。
他在我們家住了好久,每天都在村里轉來轉去,村人就知道了他是我大伯。
我上初中從村中有年紀的人口中隱隱約約知道,我大伯一家在東北,是建國前去的,據說當時是為了躲國民黨抓“壯丁”跑的。
“建國30多年了,為什么不回家?為什么不與我們家聯系?”我問父親?!爱敃r你爺爺砸他的板凳沒砸著他砸斷了門框,他什么也沒帶就走了,可能記恨吧?”
不可能,這不是大伯要死在外面的理由。我哥出生就沒見過爺爺,何況我。爺爺在大伯走后不幾年,抑郁成疾去世了,大伯能不知道?他可能怕給在老家的孩子們買靰鞡鞋才不敢與我們家聯系的。我想。要知道,建國之后的二三十年里,誰家有在東北的關系,那是會被村人高看一眼的。
所以,每當有人問起有關我大伯的事情,我們總是一臉呆懵地搖搖頭。
建國后,我父親到東北試圖能找到他,可偌大的林海雪原到哪里去找?
大哥學習好,小學階段在班里一直當班長。同學們也佩服大哥,家中生活相對較好的同學就把使完了正面的作業(yè)本,送給大哥使反面。有一次,大哥沒有處理好作業(yè)本封面,老師找來找去沒有找到他的,卻找到了兩本那個同學的,就把大哥叫去辦公室:“你還是班長呢,連作業(yè)都不交,又跟你母親下地干活去了?”
“沒有,我到姥姥家拿飯去了?!贝蟾鐩]有撒謊,父親在東北的那些年,家中缺少吃穿,母親就遣大哥到十幾里外的姥姥家去要。說拿飯好聽,其實就是要飯。
大哥知道這是自己的疏忽,趕忙從一摞作業(yè)本中找到了他的那一本。
大哥小學畢業(yè)之后沒能再繼續(xù)上學,他要下學陪母親干活。這是他一生的堵。
大伯這次回家將近70歲了,他是抱著葉落歸根的心態(tài)回來的。村子變化不大,只是村莊大了,人口增多了,老牛依舊邁著慢騰騰的腳步,在村路在田邊東張西望地拉屎撒尿,從不顧及路人;家狗依舊愛多管閑事,不管誰家的雞,遇著就追到樹上;大伯留在老家的房子沒了,他每天都要在地基附近停留好久。大伯不說,父親明白他的心思。
“你要是想回來住,我就找村領導給你申請一塊宅基地?!备赣H說。
大伯擺擺手。這次回來他有好多的不適應,吃飯不適應,睡覺不適應,村里好多認出他的人和他說話,他不知道如何稱呼人家,包括自己本家弟兄。
吃飯不適應還好辦,我母親會調劑著做飯。睡覺不適應,讓我們愁了一段時間。東北人睡的是木炭燒暖的大炕,回到老家的大伯睡床就感到冷得不得了,我們在床上給他鋪了一床厚厚的棉被,身上再給他壓上兩床,再把兩個裝滿了熱水的鹽水瓶子放在被窩里,暖熱了被窩再讓大伯躺進去,這樣也不行。不到70歲的大伯身體仿佛失去了發(fā)熱功能,隨著兩個鹽水瓶子溫度的降低,大伯就在床上篩起了糠,不一會,身上蓋的那兩床被子,上面那床就被他篩到了床下。多數時候我們聽到的是他拉風箱似的哮喘聲,偶爾也能聽到他輕微顫抖的呻吟聲,都比較有節(jié)奏。
當時沒有電熱毯可買,看到大伯這樣的狀態(tài),我們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哥問父親:“我和大爺通腿睡吧,那樣他就不會冷了?!?/p>
父親說這辦法行。
父親去征求大伯的意見,大伯不好意思:“那敢情好,孩子們愿意嗎?”
“這就是孩子們提出來的?!备赣H說。
我和弟弟在外面上學,住校,星期天到星期五的晚上都是大哥和大伯通腿睡覺,我和弟弟星期六晚上回來的時候,才能有一人和大伯通腿。輪著我和大伯通腿的時候,我抱著大伯的腳,大伯抱著我的腳,相互似乎都有一種久違了的親和感,抱的不是腳是腦袋。
當然,睡覺前我們可都是把腳泡了又泡洗了又洗的。
這就是最初的抱團取暖的一種——抱腳取暖吧。
大伯的腳在我的懷里起初涼涼的,后暖暖的,由干癟粗糙逐漸變得溫潤光滑,如經年玩弄的核桃有了包漿。大伯也抱著我的腳,我的腳乍一受到大伯這么高的禮遇,就像我這個人一樣,不自在了。我在床上一個姿勢地躺著,生怕把喉嚨里像拉著風箱一樣睡著的大伯弄醒,直到胳膊腿麻得像抽筋一樣,才慢慢地調整一下。
原來天亮之前在被窩里才會癢得鉆心的腳后跟,現在也不那么準時了,它也學會了撒嬌,在大伯的懷里說癢就癢,而且癢得肆無忌憚,癢得讓我對它無從下手。
我不知道大哥的腳后跟如何,我和三弟的腳后跟每年都要凍出三道口子來。我說三道絕不是兩道,也不是故弄玄虛,有大伯為證。一天早晨,大伯在疊被子時,發(fā)現靠近他的那頭床單上有兩條像蜈蚣的血痂,靜靜地趴著,其上還有點點血跡。大伯一下子懵了,他搞不清床上怎么會有這東西?
大伯把我喊來,一臉疑惑地拿著血痂讓我看,我一下子臉紅到了耳根,發(fā)燒發(fā)燙。我說:“那是從我腳后跟上掉下來的?!?/p>
大伯讓我坐在床沿,他慢慢蹲下去,脫掉我腳上沒有穿襪子的單球鞋,就看到了我那細皮嫩肉粉紅色的腳后跟。我看到大伯的眼眶有點紅。
“往年都是開春以后才掉下來,這不是您回來了嗎,知道我要和您通腿睡覺,怕嚇著您,就提前了?!蔽夜首鬏p松地笑著說。
大伯好長時間沒有抬頭,只是撫摸著我光滑的腳后跟“喃喃”自語:“我怎么就沒想到呢?我怎么就沒想到呢?”
這種說話法讓我感到了一種熟悉的味道,那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
我想,你能想到啥?三十多年都想不到往老家報個平安。
第二年開春,天氣一天暖起一天,大伯拉風箱似的哮喘似乎平息了,他想再回東北那“嘎達”看看。臨走他說今年深秋再回來。
可是,那年的深秋大伯沒有回來,只是接到他寄來的一個大包裹。
從此,我們弟兄仨都穿上了靰鞡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