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涓 孔佳佳 黃艷秋 覃賢文 蔣堅凡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 530021
腦卒中即腦血管意外,是由突發(fā)腦血管病變引起局部或全腦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具有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復發(fā)率、經(jīng)濟負擔均高的特點[1]。腦卒中患者經(jīng)急性期搶救后往往遺留有肢體偏癱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康復措施改善偏癱肢體功能及認知功能[2]。相關研究證實,跨理論模型訓練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3,4]。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跨理論模型訓練為腦卒中患者提供個性化、特性化康復護理,有利于其日常生活能力及自我行為管理水平的提高,對患者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回歸工作具有積極意義,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神經(jīng)康復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②年齡40~70歲;③意識清醒,無言語功能障礙;④小學文化及以上,可配合研究;⑤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法偏癱肢體肌張力Ⅱ~Ⅳ級[5]。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40歲及年齡大于70歲;②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為26分以下者;③Brunnstrom分期為Ⅰ級者;④伴嚴重心肝腎肺衰竭及惡性腫瘤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項目報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通過,所有入組患者知情自愿參與并簽名。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采取認知行為干預方法:認知評估、認知教育、認知重建、角色扮演訓練、興趣愛好分享、課后作業(yè)等。每日訓練2次,每次30min,每周12次,干預12周。
1.2.2 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跨理論模型訓練:根據(jù)患者病情發(fā)展階段,通過跨理論模型計劃合約,建立以循證依據(jù)為導向的個性化、特性化康復護理。第一階段評估期:全面評估患者及家屬對疾病、康復的認知程度,對于錯誤認知予以糾正,重新建立正確的康復理念。第二階段訓練期:針對患者疾病及偏癱分期,根據(jù)《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腦卒中康復護理》醫(yī)師、治療師、護士共同擬定康復方案和計劃,如急性期康復訓練項目有擺放良肢位、四肢被動(主動)運動、坐位訓練等;恢復期康復訓練項目有四肢力量訓練、平衡訓練、柔韌性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第三階段評價期:醫(yī)師、治療師、護士分別在患者訓練4周、8周、12周召開評價會,總結前一階段的訓練效果、存在的問題,調整康復訓練方案,分享康復成功案例。第四階段匯總期:醫(yī)師、治療師、護士討論入組病例干預的結果,進行各項指標的收集匯總,統(tǒng)計分析認知行為干預與各因素之間的交互關系,尋找干預措施,為康復提供理論依據(jù)。
1.3 觀察指標
1.3.1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數(shù):評定項目共10個(穿脫衣、個人修飾、自主進食、自行洗澡、自行如廁、床椅轉移、大小便控制、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ADL恢復的越好,100分評定為生活自理,61~99分評定為輕度功能障礙,41~60分評定為中度功能障礙,40分及以下評定為重度功能障礙[6]。
1.3.2 自我行為管理評分:采用腦卒中患者自我行為管理評分表,評定項目共6個(個人癥狀管理、情緒管理、日常生活管理、飲食自我管理、康復鍛煉管理、資源利用管理),條目有33個,每一條目賦值1~5分,總分越高說明自我管理能力就越強[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分析結果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較 兩組患者訓練前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4周、12周觀察組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DL評分比較 單位:分
2.2 兩組患者自我行為管理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訓練前自我行為管理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4周、12周觀察組自我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我行為管理評分比較 單位:分
3.1 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跨理論模型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80%的腦卒中患者不同程度的殘疾是在急性期后遺留下的,40%的腦卒中患者生活無法自理,這些負擔給家庭帶來沉重打擊,給社會帶來極大困擾[8]。因此,如何提高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效果,如何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已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課題之一?,F(xiàn)有研究跨理論模型在健康行為領域中應用廣泛,且效果顯著,是一種心理學研究領域中一體化、綜合性的方法。
本研究針對腦卒中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跨理論模、型訓練,使其更系統(tǒng)認識腦卒中相關的疾病知識及康復過程,學會預防各類并發(fā)癥,掌握康復訓練技巧及注意事項。結果顯示,訓練4周、12周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跨理論模型訓練可引導腦卒中患者對錯誤觀點的認知,重建科學的康復訓練行為,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參與性,改善患者的偏癱肢體狀態(tài),恢復肢體殘余功能,提高腦卒中患者自行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
3.2 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跨理論模型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自我行為管理能力的影響 患者患上腦卒中出現(xiàn)偏癱隨即在心理、生理、社會多方面面臨著極大挑戰(zhàn),接踵而至的是失語、運動障礙、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功能退化、生活角色改變等變化[9]??缋碚撃P陀柧毤措A段性訓練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根據(jù)患者所處的行為階段,運用針對性的干預策略使其主動做出有目的的行為轉變。該模型最早在心理治療中應用,通過改變患者不良的嗜好與行為,以分階段、漸進式的方式開展,不同階段匹配不同的護理措施,使護理措施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個性化[10]。本研究結果顯示,訓練4周、12周觀察組自我行為管理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對腦卒中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跨理論模型訓練可改變其內外環(huán)境,通過轉變患者的康復理念,校正錯誤觀點進而推動正確的康復訓練,化被動康復訓練為主動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的自我行為管理能力,能更長遠提高偏癱患者康復功能訓練的依從性,促進肢體殘余功能的恢復,縮短住院時間,節(jié)約醫(yī)保成本,提高患者甚至是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
跨理論模型訓練的優(yōu)勢在于分階段轉變患者行為方式,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周期不長,還缺少延續(xù)性研究,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并追蹤延續(xù)性康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