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依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理念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他將教師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只會教書的教師,這種類型的教師只注重將知識注入學生的腦海中;第二類是會教學生的教師,這種類型的教師雖然比第一種類型的教師有所進步,但是學生仍然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第三類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的教師,這種類型的教師會帶領學生探索知識的來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今天所倡導的“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教師的教學方法應建立在教導學生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教師需考慮學習者的學習水平以及他們的學習目標。《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3~6歲是幼兒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教師開展語言教學活動必須與幼兒的生活相結合,做到理念在心中,落實于實際。
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幼兒經(jīng)常會接觸到一些顯性和隱性的生活要素。教師應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將生活要素作為重要的語言學習主題。教師可將幼兒熟悉的人、事、物當作學習主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從生活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比如,語言教育中的談話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學習的語言活動,它滲透在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談話活動“開心恐龍園”為例,在活動開始前,筆者做了一系列準備工作,比如請家長協(xié)助幼兒收集有關恐龍的玩具和圖書,在周末帶幼兒去恐龍園玩一玩,等等。幼兒在活動開始前收集了很多活動資源,便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活動中,筆者設置幾個簡單的問題來激發(fā)幼兒表達的欲望,讓幼兒討論恐龍園的游玩經(jīng)歷,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對于個別沒能去恐龍園游玩的幼兒,筆者為他們播放了相關的視頻和照片,讓他們觀察恐龍的外形特點和動作,并讓幼兒根據(jù)觀察進行描述,以幫助他們形成更深刻的記憶。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提到,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都含有教育意義。
例如,某天,幼兒在園中散步,蘇蘇無意間看到了柿子樹上的柿蒂?!袄蠋熯@是什么呀?它好漂亮,像小花。”蘇蘇的疑問引發(fā)了幼兒的關注?!澳銈兛靵砜矗瑯渖线€有好多呢!”瑞瑞興奮地指著柿子樹大喊。幼兒在兩棵柿子樹間來回穿梭,他們將柿蒂帶回教室,通過放大鏡仔細地觀察柿蒂。
小怡:“老師,這到底是什么呀?”
熙熙:“這是它的葉子吧,它是綠色的?!?/p>
蘇蘇:“我覺得它像一個小皇冠,像是給小螞蟻戴的?!?/p>
幼兒對柿蒂充滿了好奇,在此基礎上,筆者帶領幼兒開啟了揭秘之旅?!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幼兒的一日生活皆是課程,當幼兒在園中散步發(fā)現(xiàn)未知的事物時,他們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欲。對此,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而是讓幼兒自己尋找答案,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讓幼兒進行交流、討論。
語言的輸出需要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需要大腦深度的思考。有學者曾說:“告訴我,我會忘記;教授我,我可能會記得;讓我參與,我就真正學會了。”在生活中有許多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事物,當幼兒樂意探索時,家長和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放手,讓幼兒自主思考和探索。教師應把握生活契機,結合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活動,以幫助幼兒養(yǎng)成耐心傾聽、勇敢表達的習慣,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單一的問答模式以及語言說教容易使語言學習變得枯燥乏味,而幼兒園語言活動能將枯燥的文字變化出花樣,讓不識字的幼兒領略到文字和詩歌的無窮魅力。
以“柿蒂大調(diào)查”活動為例,“從柿子樹上摘下來的這個小東西到底是什么呢?”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討論還是無法得出結論,他們想到了場外求助的方式來尋找答案。比如,佑佑和媽媽一起上網(wǎng)搜索;軒軒將柿蒂拿回去對照《植物百科》查詢;諾諾則拿著柿蒂回家詢問有種植經(jīng)驗的奶奶。筆者和幼兒約定,第二天一起揭曉答案。
第二天入園時,佑佑興奮地跑來告訴筆者:“老師,我知道這是什么了,我媽媽在網(wǎng)上查了,這叫柿蒂,還可以泡水喝呢?!辈灰粫?,很多幼兒圍了過來,他們的答案很一致,即這個小東西就是柿蒂。
由以上可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人文資源和網(wǎng)絡信息資源,引導幼兒在發(fā)現(xiàn)、查詢的過程中認識未知事物,為幼兒的語言輸出做好準備。
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繪本閱讀活動是幼兒較為喜歡的一種活動類型。教師要精心篩選繪本,明確繪本的中心思想,抓住繪本的重點,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繪本內(nèi)容,以引發(fā)幼兒的共鳴。
以繪本《小金魚逃走了》閱讀活動為例,繪本《小金魚逃走了》的畫面呈現(xiàn)模式單一,句式重復較多,該繪本講述了小金魚逃到窗簾上、糖罐里、花盆里和草莓里的故事。筆者將繪本圖片制成印畫,藏在教室的各個角落,讓幼兒自己尋找躲藏的地方。筆者還教導幼兒聯(lián)系前面的圖片,根據(jù)小金魚的特征,即“紅紅的、圓圓的”,發(fā)揮想象,尋找與小金魚特征相同的動物,介紹給小金魚做朋友。
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充分發(fā)揮活動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教師應清楚自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要把教與學聯(lián)系起來。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要教會幼兒閱讀繪本的方式,引導幼兒根據(jù)圖片講述故事內(nèi)容、聯(lián)想故事情節(jié)等,以增強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他認為要解放幼兒的頭腦,使之能思;解放幼兒的雙手,使之能干;解放幼兒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幼兒的嘴,使之能談;解放幼兒的時間,使之能學習渴望的東西;解放幼兒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在語言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表現(xiàn),當幼兒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時,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加入幼兒喜歡的游戲元素,促使幼兒積極地參與語言活動,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學習知識。
以語言活動“數(shù)青蛙”為例,《數(shù)青蛙》是一首簡短的繞口令,它有許多重復部分。在本次活動中,筆者先引導幼兒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再讓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兒歌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加入了游戲“快樂的小青蛙”,讓幼兒一邊念繞口令,一邊做游戲,使幼兒對繞口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幼兒是教師課堂上的首要關注點,教師需根據(jù)幼兒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征以及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增強自身的課堂應變能力,轉換自身的教學思想,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到以幼兒“學”“做”為中心。
例如,在語言活動“神奇種子店”中,筆者一邊講述繪本,一邊帶領幼兒表演種子從發(fā)芽到結果的過程。筆者還創(chuàng)設了逛種子店的情境,帶領幼兒一同買種子,展現(xiàn)了繪本中狗獾叔叔店里種子的神奇之處。整個活動從繪本出發(fā),傾聽、猜測、想象、講述、表演一氣呵成,極大地激發(fā)了幼兒的閱讀興趣。
幼兒的想象天馬行空,在他們的世界里,萬物皆可想象。繪本《神奇種子店》里古怪的語言和充滿童趣的畫風,能夠在幼兒心中播下想象的種子?!?-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語言領域的傾聽與表達部分提到,幼兒應能結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語氣、語調(diào)所表達的不同意思。教師要引導幼兒根據(jù)連續(xù)的畫面說出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讓幼兒猜測后續(xù)內(nèi)容,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讓幼兒愛上閱讀,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語言教育滲透于幼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可以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為指導,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開展語言活動。在活動開始前,教師要讓幼兒做好資料收集;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讓幼兒動眼觀察發(fā)現(xiàn)、動耳認真傾聽、動腦積極思考、動手親身實踐、動嘴表達想法。教師要相信幼兒、鼓勵幼兒,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時間和想象空間,為幼兒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教師還要尊重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回歸教育本質(zhì),讓幼兒成為體驗與發(fā)現(xiàn)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