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經(jīng)緯
(三峽大學 湖北 宜昌 443002)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是精神分析理論的集大成者。拉康將個人的成長歷程分為鏡像階段、去-來游戲、俄狄浦斯情節(jié)三個階段。其中關(guān)于“鏡像階段”主體的形成過程建立在想象、象征、真實的三分結(jié)構(gòu)上。本文從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弗洛伊德提出的“屏憶”以及現(xiàn)代人的自我寓言三個方面對《雄獅少年》進行解讀,論述影片的深層內(nèi)涵。
拉康認為人們在出生那天開始就處于“匱乏”的狀態(tài),我們的一生都在窮盡各種方法克服這一狀況之中,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體驗著“匱乏”,其始終是人類基本存在狀況中的一種無法表征的表達。鏡像階段理論描述人在6 到18 個月的生命經(jīng)驗:在6—18 個月時,是孩子被抱到鏡前,從無法辨識自己的鏡中像,到充滿狂喜地“認出”自己,并開始迷戀自己的鏡像的過程。在鏡像階段,成長可謂是一個最終被稱之為“主體”的個人,以及一面鏡子。鏡像階段正是“主體”形成的過程,影片主人公少年阿娟經(jīng)歷了鏡像中自我認識到自我建構(gòu)的過程。下面即以鏡像階段理論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及其關(guān)系。
首先,少年阿娟在少女阿娟的身上看到了理想的自我,完成了自我認知。留守少年阿娟從小便對舞獅文化獨有鐘情,渴望成為“獅頭”,而因缺乏自信和家庭條件的束縛,其一直沒有機會學習舞獅,只能作為觀眾默默關(guān)注舞獅比賽。影片展示著某種鏡像式的情境,猶如置身夢境一般,兩個同名的阿娟因為一場意外相遇了。少年阿娟在觀看舞獅時受到當?shù)匚瑾{隊的欺凌,被搶走了爺爺給的紅包。此時場面突然出現(xiàn)了一頭“紅獅子”,在高超的舞獅技巧下輕松幫助少年阿娟拿回了紅包?!凹t獅子”如魚得水般的一系列動作技巧深深地刻畫在了少年阿娟的心里,失而復得的紅包使得他對其更加崇拜。在二人逃脫追擊后“紅獅子”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是名與少年阿娟有著近乎一樣的發(fā)型和五官的少女,二人更有著相同的名字。少年阿娟了解到少女阿娟是一名專業(yè)舞獅選手,二人的一番對話使得少年阿娟心中燃起了舞獅的火苗。形成鏡像階段的前提性因素是“匱乏”的出現(xiàn)、對“匱乏”的想象性否認及欲望的產(chǎn)生。當少年阿娟意識到自己的匱乏時,是少女阿娟給了他追求鏡中之我的信心。少女阿娟將自己的獅頭贈與了少年,“木棉花是英雄花,你可是被英雄花砸中的人。”這一席話徹底激發(fā)了少年阿娟心中的舞獅夢。由此,少年阿娟開始了對鏡中理想自我的追尋之路,在“以他人為鏡”的影響下,不斷改變著自己。鏡像理論認為人類是種鏡戀動物。少年阿娟在見到少女阿娟后,出現(xiàn)了對鏡中理想自我的極度渴求,并由此產(chǎn)生了對理想自我的自戀以及對少女阿娟的他戀,成為其學習舞獅的有利內(nèi)驅(qū)。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少年阿娟站上自己夢寐以求的舞獅比賽舞臺,少女阿娟在臺下的觀眾席位。二者位置發(fā)生互換形成了影片情節(jié)的對照。同時,在精神分析的視野中,他戀即是自戀。影片中少年阿娟一直對少女阿娟懷有情愫,在舞獅臺上,少年阿娟發(fā)現(xiàn)少女阿娟身旁的男朋友時,瞬間的失落正是“他戀”追求的破碎。伴隨著這一破碎,少年阿娟追求的理想之我徹底擺脫了少女阿娟的影子,完成了重塑。
其次,如果說少女阿娟是少年阿娟的一面“自我之鏡”,促使他看到自我。那么少年阿娟身邊的人則是一面“他人之鏡”,映照著社會的現(xiàn)實。阿貓、阿狗和咸魚強即是少年阿娟的“他者”,他們?nèi)颂幱诨ハ喾龀?、互相影響的狀態(tài)。原本游手好閑的阿貓、好吃懶惰的阿狗在少年阿娟的影響下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他們?nèi)讼嗷ビ痴眨鳛楸舜说摹八酥场?,塑造著自我意識的建立。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三人一路跌跌撞撞,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戰(zhàn)斗,一步步實現(xiàn)著自己的夢想,無不令人熱血沸騰。
影片最后,少年阿娟在舞獅決賽中堅定信念,將獅頭送上最高的踩樁,標志著在成長中尋找到了真實的自我,最終實現(xiàn)了自我的成長與完善。拉康指出,當主體可以分辨出自我與他者的區(qū)別、能夠認識到鏡像中的真實自我時,便成功找到真實自我。少年阿娟的獅頭在決賽中損壞,露出了少年阿娟一半的臉龐,這也是一處隱喻。之前訓練中,咸魚強對阿貓點評過“就是長得不好看,不過在舞獅中也看不到臉”。而在這最后一躍,他們的獅頭卻恰好破損了一邊,使得能夠看清少年阿娟。面對最高難度、或者說不可能達到的高度,少年阿娟與雄獅合為一體,此時已不僅僅是少年阿娟、阿貓在爭奪舞獅冠軍,更是少年阿娟在尋找自我、建構(gòu)自我的縱身一躍。少年阿娟正是在最后的飛身一躍中完成了對真實自我的尋找。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屏憶”指涉被遺忘的記憶?!捌翍洝北硎龅牟粌H僅是遺忘,而是記憶與遺忘間的狀態(tài):某種細節(jié)、時刻、場景留存在記憶中,而另外一些、通常是重要的事件和時刻卻完全遭到遺忘?!捌翍洝保且环N記憶的顯現(xiàn),也是一種記憶的遮蔽,屏憶之屏,如熒屏,“放映”、記錄著某些場景,某種時刻、某個形象;屏憶之屏平移,亦如遮板,阻隔、遮擋了另一些場景、時刻與形象。影片中,咸魚強和少年阿娟都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分岔口選擇了埋葬理想,但又戲劇般的被彼此頑強的精神所打動,完成了對追求理想的雙重喚醒。
咸魚強對于過往記憶的喚醒發(fā)生在少年阿娟向其拜師學藝。咸魚強年輕時是當?shù)氐奈瑾{高手,但舞獅并不能作為養(yǎng)家糊口的方式。最終被現(xiàn)實生活所迫,咸魚強放下了舞獅者的身份,選擇與阿珍一起開店,干起賣咸魚的生意。在日復一日的送貨中,咸魚強逐漸忘卻了自己年輕時的模樣,埋葬了自己的“獅魂”。然而那份塵埋的記憶在少年阿娟、阿貓、阿狗三人的出現(xiàn)后得到了喚醒。他們?nèi)藢ξ瑾{的熱愛,對學習技藝的渴求逐漸感染了咸魚強。三人勾起了他過往舞獅的時光,原本被“屏憶”的記憶由此激活。咸魚強也從少年阿娟身上看到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決心訓練少年阿娟三人舞獅,參加比賽,完成自己當年未盡的心愿。當咸魚強全部遭屏蔽的記憶由于少年阿娟三人固執(zhí)地堅持而漸次顯露出來的時候,咸魚強發(fā)現(xiàn)他并非遺忘了自己年少時懷揣的夢想。少年阿娟三人的舞獅比賽同時也是咸魚強的“戰(zhàn)場”,存在咸魚強心中過往的記憶——長輩對自己舞獅的不看好,為養(yǎng)家糊口而放棄的夢想——被全部打碎。
對于少年阿娟舞獅夢的再次喚醒來自少女阿娟和咸魚強、阿貓、阿狗四人。少年阿娟一行人獲得復賽資格后,戲劇般傳來了少年阿娟父親受傷的噩耗。一家人的經(jīng)濟來源突然中斷,少年阿娟面對家庭的重大打擊,選擇背井離鄉(xiāng),去廣州打工。在城市打工的阿娟吃盡了苦頭,昔日少年青澀的模樣也逐漸褪去。機緣巧合之下,少年阿娟與少女阿娟再次相遇了。此時二人已不再相似,少年阿娟的窘困模樣與少女阿娟的干凈打扮形成鮮明對比。“你可是被英雄花砸中的人啊?!鄙倥⒕甑囊环捲谏倌臧⒕甑男闹屑て鹆藢訉訚i漪,原本心中已死的舞獅魂開始死灰復燃??v使心中的夢想難以熄滅,現(xiàn)實的重擔卻始終壓在少年阿娟的肩上,令其難以抉擇。在復賽的前夜,少年阿娟拿起獅頭完成最后一次練習,將其作為自己與舞獅的告別。天亮,比賽打響,他將一直攜帶的獅頭留在天臺,準備和工友乘坐列車前往上海打工。此時舞獅比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阿貓、阿狗在咸魚強的帶領(lǐng)下成功入圍。可即便咸魚強實力不俗,卻因勢單力薄難以取勝。前往車站的阿娟在遠處目睹著咸魚強三人的奮力拼搏,經(jīng)過多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原本選擇埋葬的舞獅夢再次覺醒,阿娟立馬扔下車票,回到天臺戴上獅頭,奔向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戰(zhàn)場”。
此外,熒屏前的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也完成了一次記憶的喚醒:對我國傳統(tǒng)舞獅文化的深刻認識?!缎郦{少年》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完成了一次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對于青少年而言,伴隨著少年阿娟的成長,自我情感得到熏陶,精神也會受到感染。片中所傳達的普遍價值方針與理想信念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從結(jié)局來看,舞獅大賽結(jié)束后少年阿娟仍舊前往上海打工,人生似乎并未因比賽得到改變。但其通過一系列人生抉擇所建構(gòu)的“全新的自我”將引導他走上積極的人生道路。這無疑是對觀眾,特別是對正處于成長階段青少年的一次正向人生觀、價值觀輸出。
《雄獅少年》的英文片名為《I AM WHAT I AM》,這也揭示了本片的主題:找尋自我,做自己的英雄。少年阿娟正是在“追求自我”中實現(xiàn)夢想,站上了舞獅比賽的決賽舞臺。鏡像理論中提到電影的熒幕與鏡像有著極大的相似性。觀眾在影院中對熒幕形象的“凝視”是一種對新的鏡子里的自我的影子、幻想或是復制品的尋找。觀眾也會向影片中的角色尋求認同,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片中人物身上,然后反過來再與人物所體現(xiàn)的動機和價值認同。觀眾在觀影中會由其含義引發(fā)自我的定位,片中的人物或是情節(jié)也就成了現(xiàn)代人的自我寓言。
《雄獅少年》為現(xiàn)實題材動畫電影,影片主題體現(xiàn)了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下對自身夢想的無能為力。咸魚強的舞獅生涯因為婚姻而結(jié)束,賣咸魚的工作也常因送貨怠慢被賣家數(shù)落、少年阿娟的父母在外漂泊打工,過年為了賺取更多工資選擇在工地過年等等。很多片段都是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縮影。正如英文片名:I AM WHAT I AM,人們盡管屈服于現(xiàn)實生活,但心中的夢想從未放棄:阿珍表面各種嫌棄咸魚強倦怠工作,其實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的舞獅夢,假裝告訴他家里的存款位置、為他送貨等等,其實阿珍對咸魚強的感情絲毫未變,從過去婚禮上與父親的爭辯到現(xiàn)在支持咸魚強做領(lǐng)隊,阿珍一直都是原來的那個阿珍。而咸魚強也一直是當初的那個阿強,盡管每天在魚鋪打工,但年輕時的那份炙誠之心從未消失。這就是影片所傳達的精神,以此鼓勵人們做自己的“雄獅”。少年阿娟對舞獅的渴求不僅僅是奪冠,更是成長道路的必經(jīng)之路,其對生活發(fā)出的挑戰(zhàn)在現(xiàn)代人中具有普遍意義。影片中人物追求自我的精神,正是我國人民集體無意識的體現(xiàn)。集體無意識是構(gòu)成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內(nèi)容,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夠促進個人甚至社會發(fā)展的凝聚力量。片中人物追求自我、追求夢想的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中正是人人都渴望的。榮格在其精神分析心理學中提到當我們體會隱藏在藝術(shù)品中的原型時,就會獲得審美快樂與共鳴,《雄獅少年》中傳達的奮斗精神、抗爭精神能夠勾起人們心中內(nèi)心深處的呼喚。
影片中三次佛像出場,也暗示了少年阿娟的成長之路。三次出現(xiàn)分別對應了阿娟的缺席與在場:前兩次的在場與第三次的缺席。在場的阿娟表現(xiàn)了一開始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自身卻無能為力,只能尋找他物獲取安慰,在佛像前傾訴、祈愿。前兩次佛像前在場的阿娟是還未成長的少年阿娟。影片中佛像第三次出現(xiàn)時少年阿娟正在舞獅比賽上為了奪冠而縱身一躍:跳往最高的踩樁。此時阿娟化身為一頭雄獅躍像踩樁,鏡頭突然切換到佛像:代表阿娟精神的雄獅出現(xiàn)在佛像前,此時阿娟的缺席表明了他的成長,面對困苦已不再需要佛像的安慰。阿娟已經(jīng)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奮斗才會得到回報,只要心有“雄獅”,有自己的目標與方向,已不再需要借助外在的佛像。
與近幾年涌現(xiàn)的其他優(yōu)秀國產(chǎn)動畫電影不同,《雄獅少年》是立足現(xiàn)實,打破過去國產(chǎn)動畫電影的框架,重在書寫人之境遇。少年阿娟的故事具有非常大的普世性,每個人都是普通人,然而每個朝九晚五,為生活拼盡全力的普通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這一題材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①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125.
②③④⑤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09+183+209+209.
⑥崔露什.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鏡子功能[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研究卷),2009,(02):136-139.
⑦孫沈楠.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解析〈瘋狂動物城〉的“追求自我”精神[J].藝術(shù)品鑒,2016,(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