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冀清
1. 上海市機械施工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2;
2. 上海面向典型建筑應用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 200072
武寧路快速化改建工程位于上海市普陀區(qū),武寧路現(xiàn)狀交通繁忙,兩側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線較多,環(huán)境復雜,對既有設施的保護要求高。該工程西起中環(huán)線真北路立交東側,向東穿越內(nèi)環(huán)高架路后至東新路,全長約3.5 km,其中明挖地道主線長2.86 km,采用明挖隧道形式,自西向東依次下穿大渡河路、蘭溪路、曹楊路、中山北路等交叉口。
武寧路A23基坑位于蘭溪路和武寧路交叉口。A23基坑圍護結構采用厚800 mm地下連續(xù)墻,槽深28.95 m,φ1 000 mm立柱樁的樁長42 m,坑內(nèi)加固采用高壓旋噴樁裙邊加抽條的形式,基坑開挖深度15 m,設置4道支撐,第1道采用混凝土支撐(800 mm×800 mm支撐、1 000 mm×1 000 mm圈梁),其余3道采用φ609 mm鋼支撐。
1)既有建筑物距離基坑較近。武寧路規(guī)劃道路紅線為50 m,A23基坑西北側43.5 m處為第一酒市,西南側32.8 m處為真如一村居民樓,東北側17.7 m處為蘭溪公寓,東南側9.8 m處為北嶺園居民樓。東南側既有建筑物在2倍開挖深度內(nèi),需要重點監(jiān)測。
2)既有地下市政管線復雜。武寧路路面下排布有各大管線,周邊存在管線種類較齊全,地道施工,將管線空間壓縮得較小,導致管線均距離基坑較近,施工過程中基坑兩側的路燈、污水、雨水、燃氣、給水、電力、信息(非開挖)等管線,除了部分搬遷管線外,還需做好保護工作,維持居民的生活使用(圖1)。
圖1 蘭溪路A22、A23基坑與市政管線的關系
3)交通組織難度大,施工場地狹小。由于武寧路施工斷面較小,根據(jù)實施線位置,斷面寬度50 m,需滿足8根機動車道+2根人行通道的正常運行(約32 m),因此施工可用空間不足18 m,基坑寬度13 m,致使基坑南北方向基本無施工通道。
針對上述難點,該工程采用數(shù)字化技術輔助項目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實施。
由于需要保證武寧路東西向交通,A23基坑將在圍護施工階段進行分階段施工,第1階段先施工A23北側圍護(圖2中1),道路翻交后進行第2階段南側圍護施工(圖2中2),最后基坑進行整體開挖和結構施工,待A23基坑完成,實施左側A22基坑(圖2中3)。
圖2 蘭溪路A22、A23基坑施工順序
A23北側基坑施工時,在北側地下連續(xù)墻外預留窨井,并新建雨水管;A23南側基坑施工時,需將南北雨水管接通,此時需完成既有雨水井的改造工作,因此該階段的交通組織,需同時考慮蘭溪路北側φ2 400 mm雨水井的改造和南側基坑施工的交通占道情況(圖3)。
圖3 蘭溪路基坑北側φ2 400 mm雨水井改造對交通組織的影響
整個路口施工共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施工高壓旋噴樁(MJS)對原雨水管進行加固,施工期間路口南向北單向通行;第2階段施工拉森鋼板樁基坑圍護,施工期間南向北車道移至圍場西側,同時路口南側圍場向西外擴進行A23節(jié)段老管清障;第3階段施工臨封臨排鋼沉井及排水鋼管,施工期間圍場東側區(qū)域釋放,路口東向南左轉(zhuǎn)機動車由此處通行,同時A23圍場回收至第1階段位置;第4階段施工雨水井結構,施工期間圍場東側僅留人非通道,路口東向南左轉(zhuǎn)機動車道再調(diào)整到圍場西側通行,同時路口南側圍場再次向西外擴進行A23節(jié)段圍護結構施工(圖4)。
圖4 蘭溪路基坑南側交通組織4階段模擬
基于BIM模擬,該工程的交通組織方案保證了基坑施工時,蘭溪路南北向的正常通行,武寧路東西向維持始終保持7車道通行,最大可能地保證了道路交通的通暢。同時,通過基坑施工將蘭溪路原φ1 500 mm雨水管,改造為東西φ1 800 mm和南北φ2 200 mm雨水管,優(yōu)化了雨水管網(wǎng)布置。
根據(jù)交通組織籌劃,首先施工北側基坑,包括北側基坑的槽壁加固和地下連續(xù)墻圍護施工,坑底立樁施工和旋噴樁加固,首層混凝土支撐,至首層棧橋板施工完成,隨后開放北側交通。
南側基坑施工時,同樣首先進行基坑圍護施工,即利用三軸攪拌樁機進行槽壁加固,成槽機地下連續(xù)墻施工,鉆孔灌注樁施工,并采用高壓旋噴樁進行加固。
隨后,采用1臺反鏟挖機和2臺小挖機配合施工,反鏟挖機先將南坑開挖,后續(xù)小挖機配合反鏟挖機掏挖北坑棧橋板下以及角落土體。鋼支撐安裝采用25 t汽車吊配合挖機及棧橋下預留吊鉤進行安裝,先安裝西南角角撐,順時針安裝西北、東北、東南角角撐,最后形成對撐。
在基于BIM模擬的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A23基坑的南北兩坑施工時,需在基坑內(nèi)西側頂部分別預留管線橋,用于通信管線的搬遷。經(jīng)評估,采用該種施工方式可以節(jié)約通信割接2個月時間,即在支撐棧橋節(jié)段預留3 m×2 m的U形槽通信管線橋,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即可進行管線割接(圖5)。
圖5 基于BIM模擬優(yōu)化基坑開挖中的通信管線的搬遷
A23基坑采用半蓋挖法進行施工,南北兩側施工方式相同。首層棧橋板用于施工機械停放和車輛行駛。首先,圍護結構養(yǎng)護過程中進行基坑降水,降水完成后將基坑分為4層進行開挖,按照牛腿、鋼筋混凝土角撐、鋼支撐的順序,隨挖隨撐,鋼支撐通過先前地下連續(xù)墻施工預留的鋼板完成和地下連續(xù)墻的焊接。當土方開挖至基坑底部,施工底板混凝土墊層,澆筑底板與部分側墻,待底板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值后,拆除第3、第4道鋼支撐和角撐,再向上澆筑側墻和中隔墻。搭設滿堂腳手架,施工地道主體結構頂板。地道主體施工完畢后,施工南北向φ2 200 mm雨水管,最后割除第1道混凝土支撐,回填土方恢復交通。頂板預留通風井洞口,待中央綠化帶施工時,同步澆筑通風井。
僅通過BIM優(yōu)化施工組織設計是不夠的,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由于蘭溪路所處的曹楊地塊的建筑物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筑物本身有一定的沉降和傾斜,因此采用鋼支撐及伺服系統(tǒng)控制基坑的沉降變形。對第2道和第3道支撐,采用單端伺服鋼支撐系統(tǒng),最大設計軸力達到593 kN/m。當軸力損失達到設計值的20%時,須進行軸力補償。
基坑支撐軸力自動控制系統(tǒng)是采用機電液一體化控制與監(jiān)控的系統(tǒng),對支撐軸力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監(jiān)測與采集,系統(tǒng)根據(jù)傳感器所測得的支撐軸力作為反饋,實時動態(tài)調(diào)控支撐軸力,形成力的閉環(huán)伺服系統(tǒng),有效控制和減少建筑深基坑施工引起的基坑變形,確保地鐵生命線等管線的安全[1-4]。
該系統(tǒng)采用了以下技術:
1)液壓控制技術。油泵從油箱吸油后向系統(tǒng)供油,通過比例溢流閥調(diào)壓,經(jīng)電磁換向閥切換油路,千斤頂作為執(zhí)行器。電磁換向閥中位可無內(nèi)泄保壓,系統(tǒng)運行時,油泵為間歇性工作。
2)集散控制技術(DCS)。實施基于現(xiàn)場網(wǎng)絡的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包括:各工作站自行檢測、調(diào)控各支撐的軸力;各工作站自行檢測故障和異常情況,自動報警并執(zhí)行安全措施。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設置、管理整個系統(tǒng)和各工作站的性能參數(shù)、控制參數(shù);統(tǒng)一管理各工作站的運行,正常運行時封鎖各工作站的操作界面,確保安全;特殊情況下,在總控站對部分指定工作站進行調(diào)整;集中采集各工作站施工數(shù)據(jù),可以進行統(tǒng)計分析,也可進行遠程傳輸、異地監(jiān)控。
3)支撐軸力調(diào)控技術。支撐首次安裝后處于空載狀態(tài),先進行預撐,將支撐頂緊基坑,預撐壓力按支撐軸力設定值的百分比設置。支撐預撐后檢查支撐狀態(tài),通過檢查后,進行支撐加載,使支撐軸力達到設定值。支撐壓力低于軸力設定值的偏差下限時,啟動泵站,執(zhí)行支撐軸力欠載調(diào)控功能,使支撐壓力恢復到設定值。支撐壓力高于軸力設定值的偏差上限時,啟動泵站,執(zhí)行支撐軸力超載調(diào)控功能,使支撐壓力恢復到設定值。支撐軸力調(diào)控到位后,關停泵站,支撐壓力以液壓鎖保持。
為確?;邮┕さ陌踩诮⑺欧S力預警機制的基礎上,還同步建立了變形預警機制。設置以下3個風險層級,提醒項目部進行風險管理。
1)正常:無變形異常加速,變形特征曲線趨于收斂。
2)預警二級:變形異常加速,變形特征曲線無收斂跡象,日均變形速率差值連續(xù)2 d大于2 mm/d。
3)預警一級:變形異常加速,變形特征曲線無收斂跡象,日均變形速率差值連續(xù)3 d大于2 mm/d。
武寧路快速化改建工程是上海市快速路系統(tǒng)規(guī)劃“一橫三環(huán)+十字九射”布局形態(tài)中的一“射”,也是上海西部中心城的一條重要射線快速通道,更是銜接G2京滬高速公路入城段的一條內(nèi)外交通轉(zhuǎn)換的重要通道。該工程的進度和質(zhì)量管理不言而喻,但同時還需最大限度地保證居民生活和出行不受影響。基于BIM和軸力監(jiān)測系統(tǒng)等數(shù)字技術的應用,不僅優(yōu)化了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確保了有序施工和按期完工,而且更容易得到相關審批部門和附近居民的理解,助推工程建設順利實施。
數(shù)字化技術的不斷應用,使中心城區(qū)市政工程施工組織和施工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成為可能,并進一步增強了中心城區(qū)城市更新建設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