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彩華
(柳州高級中學,廣西柳州,545006)
適應是指個體能靈活、適當?shù)貞獙ψ陨砻媾R的各種日常生活壓力,個人需要得到滿足并承擔社會責任,在與外界互動時行為和情緒表現(xiàn)積極,與其能力、年齡相當,符合所處文化群體的期望和社會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1]良好的適應意味著個體社會化順利,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能夠悅納自我,保持內心和諧與情緒穩(wěn)定,并富有創(chuàng)造力。[2]適應不良行為常被視為問題行為,主要有內向型情緒問題和外向型行為問題兩種表現(xiàn)形式。[3]適應不良的青少年容易出現(xiàn)抑郁、羞怯、低自尊、網(wǎng)絡成癮和攻擊性強等問題。[1-5]總之,適應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適應不良則容易出現(xiàn)各種情緒困擾和行為偏差。
生命意義感指個人在目標和動機等意義尋求因素指引下,以認知理解和價值觀為中介,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到的目標實現(xiàn)感、人格統(tǒng)合感和價值感、效能感的總和。[6]已有研究表明,生命意義感高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積極情感,生活滿意度和自尊水平更高,自我效能感也更強,在學校中更可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7-9]相反,低生命意義感的青少年則容易出現(xiàn)自殺、孤獨、焦慮、抑郁和藥物成癮等心理健康問題。[10-13]
適應的狀態(tài)容易識別,屬于社會存在的一種。生命意義感則比較內隱,屬于意識的范疇?;趦烧吲c心理健康問題的密切關系,每當出現(xiàn)校園心理危機事件時,人們常傾向于從這兩個方面分析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雖然關于適應與心理健康或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較多,但只從某一個角度很難看清心理健康問題的全貌。基于適應與生命意義感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有諸多相似之處,本研究認為適應與生命意義感二者間可能存在某些關系,其內在作用機制值得進一步探討。然而,對此問題的研究成果較少,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擁有意義對煩心事通過壓力知覺影響個體心理適應的過程具有調節(jié)作用。[14]這一觀點并沒有反映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5]的主張。對此,本研究嘗試從個體的適應切入,即從社會存在的角度解釋生命意義感這一問題,探討高中生的家庭適應與學校適應的主要維度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關系,及其內在的作用機制,為學校更有效地開展生命教育、提高高中生的生命質量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本研究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廣西市級和縣級普通高中抽取4所學校共780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22份,有效回收率92.6%。其中,男生281人,女生441人;高一405人,高二159人,高三158人。
1.青少年適應量表
該量表包括家庭適應和學校適應兩個分量表,家庭適應分量表包含凝聚力、基本功能的滿足、問題的有效解決三個維度,學校適應分量表包含學習能力、學習動機、人際互動三個維度。該量表共39題,采用4點計分法計分(1為“不曾這樣”,4為“總是這樣”)。其中,第3、7、9、10、11、13、15、16、18、20、21、22、29、31、33、39題屬于反向計分題。經(jīng)分數(shù)轉換后,得分越高,表示適應越好。本研究中,青少年適應量表的Cronbach’s α是0.87,兩個分量表以及6個維度的Cronbach’s α在0.71—0.82,表明信度良好。KMO值為0.878>0.6,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2.生命意義感量表
該量表有求意義的意志、生命態(tài)度與生命自主、苦難與死亡的接納、存在的空虛四個維度。該量表共33題,采用5點計分法計分(1為“非常不同意”,5為“非常同意”)。其中,第1、4、7、10、20、25題為反向計分題。經(jīng)過轉換后,得分越高,生命意義感越強。本研究中,生命意義感量表的Cronbach’s α是0.91,各維度的Cronbach’s α在0.70—0.86,說明信度良好。KMO值為0.862>0.6,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帶領研究人員進班,利用自習課時間進行施測。采用SPSS 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統(tǒng)計結果顯示,高中生的適應(2.730±0.341)和家庭適應(2.925±0.453)處于中上水平,學校適應(2.523±0.373)相對前兩者稍低,處于中等水平。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3.931±0.494)處于中上水平。由表1可知,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的平均得分在2.5分以下,生命意義感四個維度的平均得分都處于中上水平。其中,基本功能的滿足的得分最高,問題的有效解決次之,凝聚力、人際互動再次之;求意義的意志得分最高,苦難與死亡的接納次之,生活態(tài)度與生命自主、存在的空虛再次之。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高中生的學校適應水平顯著低于家庭適應水平(t=-29.17,p<0.001)。
表1 高中生適應與生命意義感描述性統(tǒng)計情況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高中生適應狀況及各維度與生命意義感及各維度呈現(xiàn)顯著的中度正相關;學校適應和生活態(tài)度與生命自主、存在的空虛兩個維度呈顯著的中度正相關;人際互動維度和生命意義感及其生活態(tài)度與生命自主、存在的空虛兩個維度呈顯著的中度正相關;家庭適應與存在的空虛維度呈顯著的中度正相關;其他維度之間呈顯著的低度正相關。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高中生適應與生命意義感相關分析
本研究采用逐步進入法,以青少年適應的六個維度為自變量,生命意義感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如下:在凝聚力、基本功能的滿足、問題的有效解決、學習能力、學習動機、人際互動六個預測變量中,能進入回歸方程且對生命意義感有顯著預測作用的變量共有五個,如表3所示。
這五個預測變量對生命意義感的決定系數(shù)R2為0.298,可聯(lián)合解釋29.8%的生命意義感變異量,即五個變量能聯(lián)合預測生命意義感的29.8%。就個別變量的解釋能力來看,人際互動的預測效果最佳(解釋量為16.9%),接下來依次是凝聚力(解釋量為24.5%)、學習動機(解釋量為27.8%)、基本功能的滿足(解釋量為29.0%)和學習能力(解釋量為29.8%)。最終得出的標準化回歸方程為:生命意義感=0.196×人際互動+0.169×凝聚力+0.185×學習動機+0.140×基本功能的滿足+0.094×學習能力。
表3 適應各維度對生命意義感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究適應對生命意義感的作用機制,本研究以家庭適應為自變量、學校適應為中介變量、生命意義感為因變量,將對應的分值取均值并中心化后,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16],參照更具有優(yōu)勢的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17],使用Hayes編制的SPSS宏PROCESS進行中介效應檢驗,樣本量選擇5000,在95%置信區(qū)間下,檢驗學校適應是否中介了家庭適應對生命意義感的效應。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學校適應中介模型
檢驗結果表明,家庭適應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受學校適應的中介影響,95%置信區(qū)間為[0.12,0.20],不包含0,說明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大小為0.16。此外,在控制了中介變量學校適應之后,家庭適應對生命意義感有顯著的直接影響,95%置信區(qū)間為[0.24,0.39],包含0,直接效應值為0.32。因此,家庭適應對生命意義感有直接效應,也有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33.5%。
結果顯示,高中生適應狀況總體處于中上水平,學校適應水平顯著低于家庭適應水平。根據(jù)家庭適應和學校適應的界定及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以判定[18],高中生能從家庭中獲得基本的經(jīng)濟與物質支持,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等匱乏性需要在家庭情境中可以得到較好的滿足,家庭是他們滿足匱乏型需要的主要途徑。本研究發(fā)現(xiàn),除了人際互動維度得分較高,學習動機維度和學習能力維度的得分都明顯偏低。此結果意味著在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關系需要滋養(yǎng)內在動機和自我決定行為的學校環(huán)境因素中[19],高中生自主需要和能力需要的滿足狀況并不理想,高中生的成長型需要滿足程度較低。高中生在學習自主和學習勝任感方面的不足可能是影響高中生學校適應的主要原因。對此,學校應采取措施重點加強高中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提升其對高中階段學習的適應性,為他們提供自主性支持。例如,教師可以適當對高中生放寬管理,讓他們學會自己作決定,自己承擔責任,選擇作業(yè)的形式、合作的伙伴、獲取學習資源的方式、如何呈現(xiàn)學習結果等,使他們體驗到自主性和力量感,滿足自主需要。
結果顯示,高中生生命意義感總體處于中上水平,求意義的意志維度得分最高,說明高中生在行動目的性和動機方面表現(xiàn)最好,對生命的自主性、控制感較低,對苦難及死亡的理解較少。這可能與高中生考試、升學目標相對明確有關。本研究中,生命意義感量表求意義的意志、生活態(tài)度與生命自主、苦難與死亡的接納三個維度可以較好地匹配馬特拉和斯泰格著名的動機、價值與理解三因素生命意義感模型[20],存在的空虛維度則可以反映了生命意義感發(fā)展的結果。因此,本研究調查結果可以較好地反映高中生生命意義感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中生適應狀況、家庭適應和學校適應與生命意義感都呈顯著的中度正相關,且適應各維度可以預測個體的生命意義感水平。從適應的具體維度來看,人際互動對生命意義感的預測效果最好。積極的人際互動意味著良好的社會支持與有效的社會連接,是提升生命意義感的重要來源。
此外,凝聚力、學習動機、基本功能的滿足和學習能力4個預測變量可以反映出高中生相關需求的滿足情況及學校、家庭方面的適應狀況,是預測高中生生命意義感的重要指標。這與李婷婷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21-23]
家庭適應中,問題的有效解決反映個體與父母存在價值觀沖突及解決情況。在本研究中,該維度被排除在回歸模型之外。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后期,家庭主要滿足他們的現(xiàn)實需求和發(fā)揮安全基地的作用[24],他們關注的重點已經(jīng)從向父母要求自主和獨立轉向尋求家庭之外的同伴接納和認可,以及現(xiàn)實任務的控制感。二是青春期早期比較常見的親子沖突在高中階段可能相對緩和,親子雙方都能更平和、理性地看待彼此一些小的偏好差異,不至于爆發(fā)強烈的沖突,導致挫敗感。
總之,學校要積極引導家長關心高中生的生活和學習,滿足高中生的基本需求,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意。在高中生探索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學校應幫助他們快速適應校園環(huán)境,努力設計豐富的學習和課外活動,鼓勵他們利用各種機會提升社會技能和社交技巧,拓展人際空間,實現(xiàn)目標,感受成功的喜悅。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除有直接影響之外,家庭適應對生命意義感還通過學校適應的部分中介作用發(fā)揮間接影響。結合上文的研究結果,學??梢圆扇∨e措重點提升學生的學校適應水平,進而提升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引導高中生樹立內部目標,讓他們看到即使在面臨升學壓力的高中階段,他們也能夠決定自己的行動和行為。在施瓦茨的成長型價值觀指引下[25],高中生可以把當前的學習任務理解成創(chuàng)造與發(fā)揮個人潛能,是幫助自己邁向自我超越,實現(xiàn)深刻影響人類未來命運的崇高事業(yè)的階梯。正如《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一文所說的一樣,“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fā)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26]總而言之,教師應鼓勵高中生向成長型價值的成功踐行者學習,成為自主行動者,開創(chuàng)自己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