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剛
人的思維類型中有一種是結構化思維。它是以事物的結構為思維對象,以事物結構的構建為思維過程,通過演繹與歸納、分析與綜合等方法,構建整體與個體的排列及相互之間關系的思維方式。結構化思維可以幫助師生從抽象的地理思維狀態(tài)轉向形象的地理思維狀態(tài)。
地理知識的表達方式一般有文字、地圖、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等方式,但這些表達方式都只能孤立地體現地理知識點,無法完整體現地理知識結構與地理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可以彌補這一缺漏。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是指人們運用各種圖表輔以文字來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教學手段,也被稱為圖式思維,例如概念圖(表)、單元圖(表)、結構圖(表)等。這種方式是地理學科以圖表為特色的二次體現。它既是人們傳播地理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
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與結構化思維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進行結構化思維是地理知識圖式表達的先導環(huán)節(jié)。教師運用結構化思維解讀地理文字、地圖等知識,分析這些地理知識之間的關系,為地理知識圖式表達提供依據。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是結構化思維的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合理的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地理知識的結構化認識,形成地理結構化思維,從而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地理知識,提升學科素養(yǎng)。
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從外在圖式上看,大致分為框架型、提綱型、樹型、板圖型、思維導圖型,如教材的知識結構圖通常為框架型(見圖1)。
圖1 我們怎樣學地理
結構圖可以高效地告訴觀者“我們怎樣學地理”這一節(jié)的內容層級、學習方向和重點。該圖直觀地呈現了該節(jié)內容的兩個層級:第一個層級分為四個平行的部分;第二個層級分為三個平行的部分。第一層級中的重點是第一部分“學會使用地圖”。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可以采用兩條路徑:第一條路徑是平行學習第一層級中的四個部分,再學習第二層級中的三個部分;第二條路徑是先學習第一層級中的“學會使用地圖”及第二層級中的三個部分,再學習第一層級中剩下的三個部分。地理知識結構圖在學習的起始階段能夠給予學生簡明扼要且高效的指引,它就像高聳的燈塔,讓航行在地理知識海洋上的學生,心中始終有盞明亮的燈。
從內容上看,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分為概念圖、區(qū)域圖、聯系圖、單元圖、分布圖、因果圖等。例如湘教版地理七(上)“探究海洋與陸地面積比例”的餅狀圖(見圖2)。
圖2 海洋與陸地面積比例
結構化的餅狀圖直觀地呈現出海洋和陸地兩部分,海洋為藍色,占比70.8%,陸地為綠色,占比29.2%。在不讀取數據的情況下,學生也可以根據圖中海洋和陸地的形狀大小,判斷實際的海洋面積明顯大于陸地面積。學生再根據海洋和陸地占比的具體數據,把海洋和陸地面積之比歸納為七分海洋和三分陸地。最后,學生結合地球衛(wèi)星照片大部分呈現蔚藍色的特點,得出地球被稱為“水的行星”的結論。教師在結構化思維的視角下,把這些知識用圖式表達出來,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知識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他們的地理思維能力。
教師在運用結構化思維認識地理知識后,進入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的設計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要選擇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的類型:用于課堂板書,應采用提綱型;用PPT課件進行總結,應采用框架型;用于地理知識的講解或探究,應采用板圖型;用于章節(jié)復習,應采用樹型或思維導圖型。選擇圖式表達的類型之后,教師可以根據選擇的圖式表達類型進行圖式表達的繪制。先在紙上進行大致的勾勒,待基本確定后,再使用Word、PPT 等軟件繪制。最后要對設計完成的圖式表達進行校驗,目的有三個:一是校驗地理知識結構是否完全正確;二是校驗內容是否有錯誤;三是模擬使用環(huán)境,校驗是否恰當。如筆者在進行“海洋與陸地面積比例”圖式表達的設計時,構思如下:先呈現海洋與陸地的占比數據,再根據數據繪制比例圖形,最后讓學生結合地球衛(wèi)星照片得出結論。根據思維過程,筆者為這些內容選用適合的思維導圖類型。接著,筆者在紙上簡要寫下思維導圖的具體環(huán)節(jié):數據(圖)→比例結果→對地球外貌的影響。然后,選取素材,打開PPT 軟件,制作思維導圖。制作好后,筆者采用預覽模式,校驗知識結構、內容、先后順序是否正確,最后保存待用。
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在教學中的使用要體現結構化思維的特點。教師通過圖式表達教授地理知識時,忌只呈現思維結果,而缺失思維過程。例如筆者執(zhí)教湘教版地理七(上)“地形雨”知識時,使用了板圖型的圖式表達(見圖3)。
圖3 地形雨示意圖
筆者避免展示整幅圖,而是采用分步呈現的方法,這樣可以體現結構化思維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培養(yǎng)地理思維習慣和能力。筆者第一步呈現有山地分布的陸地;第二步呈現陸地瀕臨的水域;第三步呈現暖濕空氣;第四步呈現暖濕空氣的運動方向;第五步呈現迎風坡降雨的過程;第六步呈現背風坡少雨且空氣下降形成干燥空氣的過程。此時“地形雨”的思維過程完整呈現。
筆者通過長期聽課,發(fā)現當下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存在一定的誤區(qū)。這個誤區(qū)主要表現在圖式表達的類型單一化和非學科化。
在圖式表達的使用過程中,教師只選取某一種圖式表達的類型,這種情況被稱作“單一化”。如在教學改革中,當開始流行思維導圖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使用單一的思維導圖表達地理知識,布置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作業(yè)。但是,再好的圖式表達類型都有其使用邊界。單一化的圖式表達也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從而導致教學效率降低。教師一方面要緊跟教學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要科學地選擇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方法,避免進入誤區(qū)。
地理學科可以運用圖式表達,其他學科也可以。地理學科在使用圖式表達的過程中,往往照搬其他學科圖式表達的模式,這種情況被稱作“非學科化”。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和學習工具,因此,教師在使用圖式表達地理知識時,應該體現地理學科這一特點。
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對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培養(yǎng)其識圖、用圖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素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地理教師只有本著全局性、實用性、普適性原則,從結構化思維視角出發(fā),通過反復的實踐—修改—實踐,才能做好地理知識的圖式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