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雪梅 王肖肖
摘要:在“文化自信”的方向引領之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應該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整合、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在教學改革進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注重教學資源的采集,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新素材;注重革命文化的引入,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正能量;注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新環(huán)境;注重教學評價的作用,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新主體。
關鍵詞:高職;“公共英語”;文化自信;教學資源;革命文化;教學方式;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4-0013-0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人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實踐,并且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職院校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學生對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掌握及實踐技能的提升是關鍵要素,除此之外,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民族意識的增強、愛國熱情的激發(fā)等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就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來看,如果缺少“文化自信”的支撐,很可能會導致學生受國外文化的過度影響,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認同本土文化?;诖?,本文以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為例,對在該學科教學中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進行探索,以期提升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是“四個自信”之根本。文化自信的提出,與廣大公眾物質生活的富足、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擁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政黨,才能帶領人民群眾不斷走向進步,走向富強。具體來看,我國的文化自信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國歷經(jīng)五千年生息繁衍,積淀了獨屬于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既有輝煌燦爛的文化成果,更有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傳統(tǒng)美德、人文精神。中國共產(chǎn)黨在發(fā)展過程中,始終致力于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結合,以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其次,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在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中培育和創(chuàng)造的思想理論、價值追求、精神品格。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都是“革命”的豐碩成果,也是我黨的輝煌成就。只有更好地傳承并弘揚革命文化,我們才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讓文化自信這一強大的精神力量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鼓舞我們戮力前行、開拓進取。
最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文化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文化自信”也來源于自有的文化體系架構的不斷發(fā)展。在時代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環(huán)境之下,為了回應時代主題,中國共產(chǎn)黨一直在積極探索先進的文化成果,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實際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息息相關、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體與主流。在高職院校學科建設和學科發(fā)展的過程中,文化自信對于各個學科的課程整合及課程優(yōu)化起著極為關鍵的推動作用。本課題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路,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為研究對象,針對基于文化自信提升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展開探索和分析。
1.注重教學資源的采集,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新素材
教學資源的豐富和創(chuàng)新,不僅是高職公共英語學科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舉措,也是任何一個學科都值得嘗試和應用的教學策略。如果只是從單一的層面對“文化自信”的內涵進行解讀,就很可能造成最終理解的片面性,很可能造成內容采集的單一性。因此,教師要將文化自信和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態(tài)勢進行高度整合,本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文化自信內容的引入和滲透,為基于提升文化自信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提供更多新的教育素材。公共英語教學和基礎英語教學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公共英語教學通常將“實用性”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讓英語成為學生未來工作實踐中的一種“可用性技能”,讓英語成為學生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有力支撐。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從現(xiàn)實生活中采集那些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生關注度比較高的文化自信內容。這樣,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更加高效。比如,我國在東京奧運會中脫穎而出的楊倩、蘇炳添、全紅嬋等世界冠軍,都是大學生關注的對象。金牌的取得、比賽的勝利,是我國在體育文化領域不斷變強、變得更加自信的關鍵支撐。為此,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就可以選擇“東京奧運會”作為契機,安排一些和奧運內容相關聯(lián)的“presentation”主題或“essay”主題,讓學生練習表達和撰寫。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會對這些時政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其所蘊含的文化自信產(chǎn)生更多的認知和感悟。可見,打破教材內容的局限,從現(xiàn)實生活中采集豐富的教學資源,融入文化自信內容,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凸顯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意義。
2.注重革命文化的引入,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正能量
“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是社會生活中積極向上的行為,是支撐著一個人不斷走向進步、走向高尚的核心和基礎。同時,“正能量”也需要人們去積極地踐行。對于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文化自信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內容就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的引入,能夠為基于提升文化自信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提供正能量。革命文化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關鍵所在,是中華民族立足當代、走向未來的永恒精神力量和永遠精神財富。教師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引入和滲透革命文化,引領學生學習紅色革命文化,可以讓學生對革命精神有更多的了解和認知,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更好地領悟文化自信的真諦。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將革命文化引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策略和方法。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英雄人物的故事為素材進行小作文寫作練習,讓學生寫一寫對英雄黃繼光事跡的感悟、對王二小小英雄的精神的理解等。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中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一些革命小知識、小故事進行討論。
3.注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新環(huán)境
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要注重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方式的不斷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只有借助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才能讓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更加凸顯其教育價值。比如,教師可以積極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開展高職公共英語教學。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新媒體對于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來說并不陌生,而且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都擁有自己的手機或電腦,這為新媒體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契機。比如,教師利用新媒體開展教學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借助新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文化自信的視頻內容,如中外商務談判的場景、我國外交部發(fā)言人的發(fā)言場景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開展一些外出調研和學習活動,讓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真切地體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而更有效地提升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
4.注重教學評價的作用,為提高文化自信提供新主體
教育改革倡導“教—學—評”理念,也就是說除了日常的“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外,教學評價也是一項十分關鍵的內容。為此,教師要重視教學評價,積極發(fā)揮教學評價的作用,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受益。文化自信是一個開放性的、延伸性的內容,更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比如,教師可以針對一個開放性的話題,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對“文化”的認知和對“文化自信”的解讀,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相互評價中,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短板和不足,還可以學習同學的長處和優(yōu)勢。同時,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既可以是口頭評價,也可以是書面評價??茖W的教學評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價值。當然,在評價階段,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指導作用,沒有教師指導的文化自信評價會如同一盤“散沙”,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只有及時指導和點撥,才能讓教學評價活動更加精準、更加客觀、更加高效。
總之,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過程中將文化自信內容與學科建設要求進行高度整合,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公共英語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對我國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認知,并在積極學習和感悟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民族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注重教學資源的采集,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新素材;注重革命文化的引入,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正能量;注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新環(huán)境;注重教學評價的作用,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新主體。
參考文獻:
[1]吳妮.公共英語課程思政中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教育研究[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2).
[2]鄧嘉琪,喬宗文.基于中國文化自信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探究[J].海外英語,2021(20).
[3]孫建華.大學英語課程中提升文化自信的教學設計[J].英語廣場, 2021(30).
[4]嚴耀洲.文化自信視野下推進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思考[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1(10).
[5]徐業(yè)紅.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改革中有效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19).
[6]彭旻玨.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1(36).
[7]吳妮.公共英語課程思政中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教育研究[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01).
[8]陳嘉如.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學探索[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01).
[9]王瓊,趙卯.“一帶一路”背景下公共英語文化教育發(fā)展研究[J].現(xiàn)代英語,2020(09).
[10]黃民燕,蔣晶.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改革中文化自信提升途徑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4).
[11]劉霞.略論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中國文化自信[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19(04).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Public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Improv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Yi Xuemei, Wang Xiaoxiao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Dujiangyan 61183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public English"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achieve more and better resul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higher vocational public English teachers can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lle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provide new materials for improv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provide positive energy for improv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vide a new environment for improv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provide a new subject for improv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ublic Eng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teaching resources; revolutionary culture; teachingmethods; teaching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