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慶
(咸寧市咸安區(qū)婦幼保健院,湖北 咸寧 437000)
骨折對患者的行動和各類行為產生不良影響,接受手術治療后仍需要進行康復訓練以促進恢復健康。常規(guī)護理主要從教育、心理、飲食、運動鍛煉等方面給予患者護理,雖然可以促進患者恢復健康,但忽略的患者在病情發(fā)展以及預防并發(fā)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恢復效果和恢復速度[1]。中醫(yī)康復護理結合了中醫(yī)觀念從心理、飲食、病情康復等多方面給予患者護理服務,結合患者疾病的病理情況,采用中醫(yī)護理手段幫助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提高護理效果[2]。本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在我院骨科接受手術治療的92例患者作為對象展開對比分析,證實中醫(yī)康復護理模式在骨科術后恢復期的護理效果。
1.1 一般資料 從在我院骨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選取92例作為研究對象,就診時間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系統將9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齡39~77歲,平均(58.24±6.47)歲;脊髓損傷7例,骨盆骨折5例,下肢骨折19例,上肢骨折13例,其他2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 23例;年齡 40~79歲,平均(58.69±6.66)歲;脊髓損傷8例,骨盆骨折4例,下肢骨折17例,上肢骨折14例,其他3例。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基于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后開展。納入標準[3]:①接受骨科手術治療且處于術后恢復期;②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神志異常,無法正常溝通。
1.2 方法 對照組:由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服務,定期清潔病房,并維持病房的安靜,為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就醫(yī)環(huán)境;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遵醫(yī)囑指導患者用藥,同時告知患者注意飲食清淡,多食用各類新鮮蔬菜瓜果;根據患者的疼痛嚴重程度,指導其緩解疼痛技巧,并遵醫(yī)囑給予嚴重疼痛患者藥物鎮(zhèn)痛;定期給予患者按摩,并鼓勵和指導患者適當進行康復鍛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患者中醫(yī)康復護理服務。(1)情志護理:基于中醫(yī)學關于情緒影響五臟的理論,護理人員以友好的態(tài)度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并適當調節(jié)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加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促使患者更積極配合進行康復鍛煉。(2)飲食調護:中醫(yī)認為骨折患者術后需要補充氣血,同時認為不同的食材的補氣血效果不同,因此應遵循八綱辨證理論指導患者合理膳食。術后第1周,以米粥、新鮮蔬菜瓜果等易消化、清淡食物為主;術后第2周開始,告知患者可開始食用三七、當歸、黃芪、肉鴿、蓮藕、麻仁等行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的食物,同時注意避免食用油炸、油膩、刺激、辛辣食物,忌煙酒。(3)康復指導:給予患者中藥熏蒸、推拿、中藥塌漬、針刺等方式幫助患者舒筋健骨、活血祛瘀,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骨折愈合。(4)并發(fā)癥護理:在指導患者科學飲食的基礎上,適當幫助患者進行腹部環(huán)形按摩護理,預防發(fā)生便秘;定期幫助患者翻身,并對壓迫部位進行按摩護理,促進該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預防壓瘡,2 h/次;鼓勵患者每天飲用溫開水2 000~2 500 mL,增加尿量,促進尿液排出。對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為預防泌尿系統感染,讓患者服用湯藥,藥方組成:益母草50 g,鮮品魚腥草 50 g,車前草 50 g,甘草 5 g,水煎服,1 劑/d,連服3 d。(5)中醫(yī)特色干預:①穴位敷貼:用乙醇將大黃顆粒調為糊狀,敷貼于神闕穴處,1次/d,促進患者的腸腑運行,預防便秘。②耳穴埋豆:取穴為心交感、神門、皮質下等,單耳取穴,用乙醇局部消毒患者皮膚后,將一顆豆籽黏在患者相應穴位,用食指與拇指由輕至重進行按壓,以患者耳廓發(fā)熱且有酸脹感為宜。60~120 s/次,定時按壓,按壓時間為每日 8:00、10:00、17:00、19:00 時,間歇 3 d 換另一耳,雙耳交替進行。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分、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JOA[4]:此表包括臨床體征、主觀癥狀、日常活動受限度,滿分29分,分數越低提示功能障礙越嚴重。(2)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組均在出院后接受為期6個月的隨訪干預,記錄患者術后至隨訪結束期間并發(fā)癥情況,包括褥瘡、泌尿系統感染、便秘。
1.4 統計學分析 用SSPS 22.0分析計數[n(%)]和計量資料(±s),對應用 χ2和 t檢驗,P<0.05則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2組護理前后JOA評分 護理前,比較2組JOA評分(P>0.05);護理后,觀察組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2組護理前后JOA評分比較(±s,n=46,分)
表1 2組護理前后JOA評分比較(±s,n=46,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 2.6 1±1.4 9 2 8.1 8±0.6 2對照組 2 2.6 7±1.4 6 2 7.4 5±0.8 8 t 0.1 9 5 4.5 9 9 P 0.8 4 6 <0.0 0 1
2.2 比較2組患者下床時間、住院時間 觀察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 2 2組患者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n=46,d)
表 2 2組患者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n=46,d)
組別 下床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2.6 8±0.7 5 8.3 9±1.0 6對照組 3.3 1±0.9 3 9.1 5±1.3 7 t 3.5 7 6 2.9 7 6 P 0.0 0 1 0.0 0 4
2.3 比較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35%)明顯低于對照組(21.75%),P<0.05。見表 3。
表3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骨折患者不僅需要接受有效的治療,還需要良好的護理服務,從心理、疼痛、飲食、康復等多角度降低恢復期潛在風險,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在恢復期時,患者軀體活動受限以及疼痛等原因容易讓患者產生負面情緒,對恢復效果、恢復速度等有一定影響[5]。目前中醫(yī)康復護理在骨科護理的應用較為廣泛。中醫(yī)護理傳承了中醫(yī)辨證治療和整體觀念的特色,將中醫(yī)康復護理應用于骨折術后恢復期護理,從情志、飲食、康復訓練、預防并發(fā)癥等方面進行護理,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黃帝內經》記載機體的五臟功能與喜、怒、悲、思、憂、恐等情志有密切關系,喜傷心、怒傷肝、恐傷腎、憂傷肺、思傷脾[6]。骨折患者術后仍限制活動,且難以生活自理,容易讓患者產生悲觀、憂慮的負面情緒,影響臟腑功能,繼而影響恢復。在中醫(yī)康復護理模式中,給予患者情志護理以調節(jié)患者的心理情緒,促進情緒穩(wěn)定,提高其護理依從性。同時,考慮到骨折術后患者需要補充氣血,因此在飲食方面根據患者的機體需求調整飲食情況,補益氣血,促進患者恢復。此外還給予患者中藥熏蒸、推拿手法等中醫(yī)手段幫組患者疏通筋骨、活血祛瘀,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骨折愈合,繼而快速恢復患者骨折部位功能。
在觀察組的護理中,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加快患者康復速度:①調節(jié)患者的情緒,提高患者護理配合度,繼而減少因為患者不配合而影響護理效果;②讓患者合理膳食,不僅補益氣血、活血化瘀,而且預防便秘,繼而促進患者康復;③采取按摩、穴位敷貼、耳穴埋豆等方法預防并發(fā)癥[7]。此外還給予各種中醫(yī)干預手段,加速患者康復。在觀察組的護理模式中,通過給予患者定期翻身、按摩、定期清潔、調理飲食、穴位敷貼、耳穴埋豆等方式幫助患者預防褥瘡、泌尿系統感染、便秘等并發(fā)癥,效果較為明顯[8]。
綜上所述,對骨折術后恢復期患者實施中醫(yī)康復護理可以有效減輕骨折部位功能障礙,加快康復速度,同時減少發(fā)生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