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偉 孫 琦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涵蓋了咀嚼肌肉和顳下頜關節(jié)的疼痛和顳下頜功能發(fā)育障礙。筆者采用溫針灸聯(lián)合手法治療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患者60例,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我科就診的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患者12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60例,男19例,女41例;平均年齡(35.89±12.84)歲;平均病程(7.13±8.89)月。對照組60例,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齡(31.48±11.03)歲;平均病程(7.34±8.69)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主要癥狀為張口受限、耳屏區(qū)域出現(xiàn)疼痛、關節(jié)發(fā)生彈響等;②符合TMD的診斷標準[1];③患者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既往顳下頜關節(jié)手術史;②嚴重的系統(tǒng)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手法治療,具體如下:采用輕柔的手法放松患者身體頭頸部位的肌肉和筋膜的肌肉張力,垂直于肌腹的方向,釋放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的張力和肌肉疼痛點的肌肉張力,按揉阿是穴;雙手拇指戴上保護指套并戴上手套,將拇指伸入嘴巴,放在下頜穿過后磨牙的區(qū)域,另一只手放在耳屏前1cm感受髁突的活動,使用提拿手法后前向滑動和側方滑動顳頜關節(jié)。時間15min,1次/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溫針灸治療,具體如下:取下關、翳風、太陽、頰車等穴針刺并留針30min,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每次燃燒棗核大小艾團1~3團。1次/天,兩組均治療14天。
1.4 觀察指標:①最大主動張口度:采用塑料直尺測量患者最大主動張口時上下切牙之間的距離,單位為mm;②視覺模擬評分(VAS):治療前后評估患者疼痛。
2.1 療效標準:痊愈:關節(jié)無痛、彈響沒有,顳頜關節(jié)可正常閉合;顯效:關節(jié)疼痛、彈響明顯有減輕,顳頜關節(jié)運動基本正常;好轉:關節(jié)疼痛、彈響部分消失,顳頜關節(jié)運動有所改善;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2.2 兩組患者最大主動張口度及疼痛比較:見表1。
表1 張口度與疼痛評分比較(±s)
表1 張口度與疼痛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例數60對照組VAS評分3.68±0.83 1.16±0.58*#3.73±0.71 2.41±0.49*6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張口度(mm)26.63±5.25 37.98±2.02*#26.86±5.01 35.91±2.61*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痹證”“頰痛”“頜痛”等范疇。其主要病機是經筋勞損,或風寒之邪阻滯,導致下頜關節(jié)周圍氣而凝滯,脈絡受阻,筋膜攣縮,關節(jié)屈伸不利。手法治療可增加肌肉的延展性,緩減疼痛,促進氣血運行。下關穴屬足陽明胃經,同時為足陽明、足少陽之會,主治面口病證及耳疾。溫針灸操作方便、痛苦小,對經絡產生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刺激,且溫熱效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組織代謝促進氣血運行,調節(jié)經絡臟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