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陳毅華 岳春霞 胡敏 齊明華
母嬰垂直傳播是乙型肝炎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阻斷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嬰傳播,對于提高妊娠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妊娠期是一個特殊的生理時期,在進行臨床用藥的時候,必須注意安全,謹慎用藥,以免對胎兒的正常發(fā)育造成影響[1]。替諾福韋酯屬于單磷酸腺苷類似物,是臨床治療乙型肝炎的常用藥物,對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較好的抗病毒效果[2]。該藥物安全高效,對于妊娠患者較適用[3]。然而,部分患者對于治療效果有擔憂,不愿意在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療。本院開展了這一方面的研究,為該治療方案提供研究依據。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19 年12 月本院入組“乙型肝炎母嬰零傳播”工程項目接受母嬰阻斷治療的130 例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對照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5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4~37 歲,平均年齡(29.12±6.55)歲;孕周24~29 周,平均孕周(26.12±1.33)周;初產婦43 例,經產婦22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37 歲,平均年齡(29.45±7.11)歲;孕周24~29 周,平均孕周(26.48±1.44)周;初產婦44 例,經產婦2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患者HBeAg、HBsAg 均為陽性;孕24~28 周;胎兒發(fā)育正常,孕婦計劃繼續(xù)妊娠者;患者知情同意,簽署相關文件。排除標準:接受過抗病毒治療者;合并艾滋病者;合并甲型肝炎者;合并丙型肝炎者;合并丁型肝炎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者;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保肝治療:患者在妊娠中晚期口服替比夫定(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28),600 mg/次,1 次/d。服藥直至產后3 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替諾福韋酯[Aspen Port Elizabeth (Pty) Ltd,批準文號H20130589]治療,替諾福韋酯300 mg/d,口服,至妊娠后3 個月。產婦分娩后,遵醫(yī)囑停藥。新生兒在娩出后24 h 內需要根據乙型肝炎病毒母嬰阻斷方案進行聯合免疫治療,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 μ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U,而且要指導新生兒在1、6 月齡時分別注射1 次乙型肝炎疫苗10 μg。利用移動醫(yī)療工具“小貝殼App”隨訪12個月進行效果評價。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T、HBV-DNA 水平以及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新生兒出生5 min 時Apgar 評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ALT 水平測定:采取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經速率法檢測ALT 水平,當ALT<40 U/L 時認為該指標水平正常。HBV-DNA 水平測定:采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法進行檢測,試劑盒購買自羅氏公司。母嬰傳播阻斷效果判斷:在嬰兒12 月齡的時候檢測HBsAg 陰性,則認為阻斷成功。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T、HBV-DNA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LT、HBV-DNA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ALT(27.03±4.99)U/L、HBV-DNA(2.53±0.39)IU/ml 均低于對照組的(52.18±7.34)U/L、(5.31±0.32)IU/m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T、HBV-DNA 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出生5 min 時Apgar 評分為(9.66±0.32)分,與對照組的(9.58±0.35)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360,P>0.05);觀察組新生兒在出生時、6 月齡、12 月齡時的HBsAg 陽性率、HBeAg 陽性率、HBV-DNA≥100 IU/ml 發(fā)生率均為0,對照組新生兒在出生時、6 月齡、12 月齡時的HBsAg 陽性率分比為13.85%、10.77%、10.77%,HBeAg 陽性率分別為12.31%、9.23%、7.69%,HBV-DNA≥100 IU/ml 發(fā)生率分別為12.31%、6.15%、6.15%;觀察組新生兒在出生時、6 月齡、12 月齡時的HBsAg 陽性率、HBeAg 陽性率、HBV-DNA≥100 IU/ml 發(fā)生率均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僅發(fā)生輕度不良反應,未經特殊處理自行消失。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慢性乙型肝炎發(fā)病率較高,屬于傳染性疾病的抑制,每年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造成終末期肝病、原發(fā)病肝癌的患者超過60 萬例[4,5]。有效的預防乙型肝炎病毒傳染,是臨床研究的重要難題之一,切斷傳播途徑是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
乙型肝炎母嬰傳播主要途徑有多種,一種是母嬰傳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夫妻如有懷孕打算,應先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在孕前、孕中、產后接受治療,從而有效地提高乙型肝炎阻斷成功率[5,6]。一種是通過胎盤造成胎兒發(fā)生宮內感染,還有的情況是經陰道分娩或產鉗助產造成的胎兒局部皮膚受損,從而使得少量母親血液滲入而引起分娩期感染;另一種情況是分娩后,通過唾液或母乳把病毒傳染給嬰兒[7,8]。常規(guī)的母嬰阻斷方法是在妊娠期使用藥物,以達到阻斷效果。現階段,技術比較成熟,母嬰阻斷成功率相對較高,我國的新生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情況已經大大下降[9,10]。隨著技術的成熟,母嬰阻斷的普及,國家的乙型肝炎人口數量將會得到明顯的控制。
HBV-DNA 可以直接反應機體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復制程度,慢性乙型肝炎孕婦,其體內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活躍程度,直接影響到胎兒宮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況,可以認為該因素是母嬰傳播的獨立危險因素[11,12]。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ALT、HBV-DNA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的血清ALT、HBV-DNA 水平得到較好的改善。觀察組新生兒在出生時、6 月齡、12 月齡時的HBsAg 陽性率、HBeAg 陽性率、HBVDNA≥100 IU/ml 發(fā)生率均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新生兒在HBsAg 陽性、HBeAg 陽性、HBV-DNA≥100 IU/ml 方面控制較好。觀察組新生兒出生5 min 時Apgar 評分為(9.66±0.32)分,與對照組的(9.58±0.35)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360,P>0.05)。說明藥物的使用并不影響新生兒的Apgar 評分。嬰兒出生后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很難完全阻斷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嬰傳播。降低孕婦體內的HBV-DNA 水平,是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關鍵。替諾福韋酯在進入機體后,經水解作用,可以使得病毒DNA 丟失3'-OH,從而使得DNA 鏈延長受阻,達到抑制病毒復制的效果[13,14]。另外在安全性方面,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娂佑锰嬷Z福韋酯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令人接受。
總之,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患者應用替諾福韋酯進行母嬰阻斷效果較好,可以改善血清ALT、HBV-DNA水平,降低新生兒在出生時、6 月齡、12 月齡時的HBsAg 陽性率、HBeAg 陽性率、HBV-DNA≥100 IU/ml發(fā)生率,不影響新生兒出生5 min 時Apgar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