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亮,李 哲,李德偉,劉連為,陳 峰,朱文斌
(浙江海洋大學海洋與漁業(yè)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農業(yè)農村部重點漁場漁業(yè)資源科學觀測試驗站,浙江省海洋漁業(yè)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舟山 316021)
莖柔魚Dosidicus gigas是全球很重要的經濟頭足類之一[1],廣泛分布于太平洋東部海域,即智利(45°-47°S)到加利福尼亞(37°-40°N)以西的太平洋海域[2]。目前,該資源主要為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所利用[1]。中國大陸在東南太平洋公海的魷魚釣漁業(yè)始于2001 年,2004 年莖柔魚漁獲量為20×104t,此后年間雖有所波動,但其漁獲量一直占我國遠洋魷魚釣漁業(yè)總漁獲量的一半以上,莖柔魚已成為我國遠洋魷魚釣漁業(yè)的主捕對象之一[3-5]。
目前為止,有關東南太平洋公海魷魚釣漁業(y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主捕對象莖柔魚的生物學特性如年齡和生長、繁殖習性等[6-9]、棲息地變動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關系[10-12]、群體結構與種群判別[13-16]、資源評估與管理策略[17-27]等方面,而關于該海域魷魚釣漁業(yè)狀況的綜合性分析較少,僅方星楠等[3]根據2017 年1-7 月的捕撈數據以及環(huán)境資料,對東太平洋赤道海域莖柔魚漁場的時空分布進行了分析。本文根據2020 年1-12月的監(jiān)測資料,對東南太平洋公海魷魚釣漁業(yè)的漁場漁期、漁獲對象、漁獲量的時空分布等進行分析,為遠洋魷魚釣企業(yè)合理安排生產提供依據,同時也為科研與漁業(yè)管理部門提供參考。
數據來源于2020 年1-12 月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對東南太平洋公海魷魚釣漁業(yè)的監(jiān)測資料。監(jiān)測船共2 艘,分別為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集團舟山遠洋漁業(yè)有限公司的舟漁917 與舟漁918,2 艘船的各項參數均為:總長51.7 m、型寬8.4 m、型深3.65 m、最大航速11.42 kn、主機功率1 000 kW、副機功率810 kW(330 kW 共2 臺,150 kW 共1 臺)。各配有船員28 人、釣機18 臺、2 kW 金屬鹵素燈120 盞、0.3 kW 白熾燈12 盞、0.3 kW 外涂紅色涂層白熾燈6 盞。監(jiān)測內容主要包括作業(yè)位置(經度與緯度)、日產量等數據。
以經緯度6′×6′的空間分辨率對各作業(yè)位置的漁獲量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其各月與各作業(yè)位置的累計漁獲量,并據此開展數據分析、圖表繪制與各漁場漁獲量重心的計算等。漁獲量重心的計算式為[28]:
式中:Lon與Lat分別為第i個漁場漁獲量重心的經度與緯度;Cij為第i個漁場第j個作業(yè)位置的漁獲量,t;Lonij與Latij分別為第i個漁場第j個作業(yè)位置的經度與緯度;n為第i個漁場作業(yè)位置的總個數。
2020 年1-12 月,2 艘監(jiān)測船共進行魷魚釣生產626 d,漁獲量1 841 t,日均漁獲量約2.94 t·d-1。其中,舟漁917 共生產322 d,漁獲量947 t,日均漁獲量約2.94 t·d-1;舟漁918 共生產304 d,漁獲量894 t,日均漁獲量也約2.94 t·d-1。
東南太平洋公海魷魚釣漁場按其作業(yè)海域可分為赤道漁場、中部漁場和南部漁場(圖1),漁期為全年(圖2)。其中赤道漁場位于0°51′N-2°15′S、113°21′W-101°57′W 之間的公海海域,漁期為1-3 月;中部漁場位于3°33′S、94°15′W,4°51′S、94°15′W,10°21′S、86°03′W,10°21′S、83°57′W 四點連線,以及厄瓜多爾與秘魯專屬經濟區(qū)線之間的公海海域,漁期主要為6-8 月;南部漁場位于12°15′S、86°27′W,15°51′S、86°27′W,20°27′S、80°57′W,20°27′S、79°51′W 四點連線,以及秘魯專屬經濟區(qū)線之間的公海海域,漁期主要為4-5月與10-11 月。
圖1 2020 年作業(yè)漁場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fishing ground in 2020
圖2 2020 年各作業(yè)漁場的月漁獲量比例Fig.2 Monthly proportion of catch weight of each fishing ground in 2020
漁獲對象為莖柔魚、菱鰭烏賊Thysanoteuthis rhombus 與柔魚Ommastrephes bartrami。其中,以莖柔魚為絕對主捕對象,其產量約占全年總產量的99.51%(圖3)。
圖3 2020 年漁獲組成Fig.3 Composition of catch species in 2020
2.4.1 時間分布
漁獲量以7 月最高,2 月次高,12 月最低,其值分別占全年總漁獲量的20.48%、18.72%與1.50%。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3.65 倍(圖4)。
圖4 2020 年漁獲量的月間分布Fig.4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catch weight in 2020
2.4.2 空間分布
漁獲量最高為中部漁場,其次為赤道漁場,最低為南部漁場,其值分別占全年總漁獲量的39.28%、38.44%與22.28%。最高值與次高值分別是最低值的1.76 倍與1.73 倍(圖5)。
圖5 2020 年漁獲量的空間分布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tch weight in 2020
2.5.1 分漁場分布
如圖6 所示,3 個漁場中,赤道漁場的漁獲量重心在緯度方向上基本位于漁場中間位置,在經度方向上則稍偏東;中部漁場的漁獲量重心在緯度方向上位于靠近科隆群島一側的漁場邊緣,在經度方向上則基本位于漁場中間位置;南部漁場的漁獲量重心在緯度與經度方向上均基本位于漁場中間位置。
2.5.2 分月分布
從分月情況看(圖6),1 月、2 月與3 月的漁獲量重心位于赤道漁場,且在經度方向上呈逐月向東移動的趨勢;4月、6 月、7 月與8 月的漁獲量重心位于中部漁場,且其位置基本都位于漁場邊緣向陸一側;5 月、9 月、10月、11 月與12 月的漁獲量重心位于南部漁場,其中9-12 月各月的漁獲量重心大致位于同一緯度線上,且總體呈逐月向東移動的趨勢。
圖6 2020 年漁獲量重心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catch weight center in 2020
眾多的科學研究與漁業(yè)實踐表明,通常,大陸架及專屬經濟區(qū)的漁業(yè)資源最豐富,其次為靠近專屬經濟區(qū)的外側公海,而水深越深、離專屬經濟區(qū)越遠的公海的漁業(yè)資源則越少[29]。本研究結果表明,從漁獲量重心的分漁場分布情況看,中部漁場的漁獲量重心位于科隆群島以南且靠近其專屬經濟區(qū)的外側公海;從漁獲量重心的分月情況看,4 月、6 月、7 月與8 月的漁獲量重心位于中部漁場,且其位置基本都位于漁場邊緣向陸一側,即位于靠近厄瓜多爾或秘魯專屬經濟區(qū)的外側公海。因此,中部漁場以及4 月、6 月、7 月與8 月漁獲量重心的分布很好地印證了上述觀點。
有學者對東南太平洋公海莖柔魚的分布進行了研究,徐冰等[30]認為,秘魯外海(即本研究的中部漁場與南部漁場)的莖柔魚存在南北洄游現象,在漁獲量重心上表現為上半年偏北,下半年偏南,這與本研究的中部漁場與南部漁場漁獲量重心的分月分布情況總體上一致。方星楠等[3]認為,東太平洋赤道海域(即本研究的赤道漁場與中部漁場)的莖柔魚總體上存在東西洄游現象,1-3 月偏西(科隆島西側公海),6-7 月偏東(科隆島以南、秘魯以西公海),其漁場與漁期和本研究赤道漁場與中部漁場的漁場與漁期基本吻合。
另外,從漁獲量的時間分布來看,陳新軍等[2]的研究表明,2004 年秘魯外海的漁獲量以8 月最高,而本研究卻出現在7 月,雖然存在月間差異但同屬一個季節(jié)(冬季),這應跟同一季節(jié)不同年份間的環(huán)境海洋生產力、海水溫度、餌料豐度及洋流等海洋環(huán)境因子存在年間差異相關[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