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華 [山西晉中理工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能夠感受到文本所傳遞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內涵,文學翻譯要基于作者本意,但因其與原作國家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性,如果對原作直接翻譯,就會使文學作品中的文字和文化寡淡無趣,失去了原本神采??梢?,文學翻譯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作品的推廣和影響力。在原作文學翻譯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征能夠達到豐富文學作品內涵、精準傳遞文化精髓的目的,所以在文學翻譯中要將其中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征作為重點分析對象。
所謂美學,就是對美的研究,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一種感官感受,建立在個人感知和體驗之上,并深受個人審美的影響,立足于人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將藝術作為主要對象,針對美與丑的審美范疇、審美意識等進行研究,運用這種意識進行事物價值的衡量就可概括為美學價值。對“美”的定義向來莫衷一是,但“美”所涵蓋的范疇廣泛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包括景物、表演,還能從文學中體現(xiàn)出來,美學價值可以說是大部分事件自然攜帶的屬性,但這種屬性需要被挖掘和放大。藝術是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人們在對美學價值的探討中,不僅研究藝術的表層信息,而且更加關注藝術背后所隱含的本質,追求美學價值也是人類滿足自我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每個人的審美都不盡相同,所獲得的美學感知和體驗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人從個體觀點出發(fā),以個體視角對某一事物評價,并通過個人審美對該事物考量的過程,就是美學價值的基本內涵。
藝術特征內涵涉及多個層面,具體應從精神層面、活動過程層面以及結果層面對其進行分析和理解。首先在精神層面,藝術特征應被視為文學價值的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從精神視角出發(fā),在分析時做到藝術與其他內容的相互結合。例如,在分析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藝術特征時,需要將該國家或地區(qū)的政治形態(tài)、宗教信仰等作為考量因素;其次在活動過程層面,藝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藝術可以高于生活,但不能脫離生活。無論一個事物的藝術價值有多高,都是藝術家對于所處生活環(huán)境,通過多種形式的加工渲染、情感升華等表現(xiàn)出來,并傳遞給他人的過程,這樣才賦予作品藝術特征;最后是結果層面,是藝術特征客觀性的體現(xiàn),作者在作品中將自己的生活感悟、價值理念以及情感態(tài)度等通過作品表達出來,而他人則在所呈現(xiàn)的藝術形式中進行鑒賞,從而體會作品中所蘊含的藝術特征。
文學翻譯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征主要取決于翻譯者的翻譯風格,不同的翻譯者有其自身所特有的翻譯風格,而差異性的翻譯風格又具體體現(xiàn)在翻譯作品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征當中。有的翻譯者會將自身的主觀感受在翻譯中表現(xiàn)出來,對所呈現(xiàn)效果是否與原著有較大偏差則不太在意;有的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盡量一字一句地還原原著,整篇文本下來平鋪直敘,雖然這種翻譯風格下的作品能夠讓人們理解,但所翻譯出來的內容常??菰餆o趣,也談不上原汁原味;還有的翻譯者在翻譯的內容中喜歡加入自己的想象,在主旨意思不變的情況下進行創(chuàng)新,使翻譯出的作品更加生動形象,使人讀起來其樂無窮??梢姡煌g者的翻譯風格代表其翻譯水平的高低。
優(yōu)秀的原著有其特有的表達方式和寫作風格,并在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學價值與藝術特征,在進行文學翻譯時,只有翻譯者立足于生活實踐對原作品進行鑒賞,才能通過文字將作品所蘊含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表達出來。首先,翻譯者要做到對原作品充分的感知和體驗,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其次,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基于普遍的美學認知,將區(qū)域文化差異、作品情感色彩等作為綜合考量的因素,對翻譯作品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有精準的把控。最后,翻譯者的翻譯要基于翻譯基本的語言邏輯,在體現(xiàn)原作品意思的同時,將作品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征呈現(xiàn)出來。
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際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等各領域交流密切。不同國家和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各國、各民族在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中,不僅可以推動本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還能夠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共存與繁榮。隨著世界各國對文化交流的愈加重視,各國間文化交流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而文學翻譯也成為文化交流當中重要的一種交流方式。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學作品是其文化特征的集中體現(xiàn)。例如,英語文學作品中濃縮著英語國家的文化,俄語文學作品中同樣凝聚著俄語國家的文化,所以在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我國文化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外國文學作品的認識,對其中的精華內容進行充分的借鑒和汲取。由此可見,文學翻譯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產(chǎn)生重要影響,精準的文學翻譯更有助于實現(xiàn)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并在對他國文化的深入學習研究中,對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及時發(fā)現(xiàn)、積極改進,對我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就對譯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學翻譯中,譯者在把握原作品主旨的基礎上,要不斷提高翻譯能力和技巧,為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思想文化的交流創(chuàng)設更有利的條件和空間。
美學價值與藝術特征在文學翻譯中可以將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理念等,通過翻譯語言更好地表達出來,讓人們有全新的閱讀體驗,即使面對陌生的國家和地區(qū)文化,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感悟和深刻內涵,消除不同語言下的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疏離感,帶領讀者走進原著的文學意境中,使文學作品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得以展現(xiàn)。此外,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具有顯著的時代性特征,文學作品也能體現(xiàn)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因此,譯者在進行文學翻譯時,要對原著國家文化有深入了解,認識到我國與原著國家文化存在的差異性,使翻譯作品既與原著內容相吻合,又便于讀者理解,有效擴大翻譯作品的傳播量和影響力,為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文學的融合發(fā)展奠定基礎。
文學作品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常見的有詩歌、小說以及散文等,其中都包含著獨特的美學價值。而不同國家和民族在文學思想和文化價值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就使得不同文學形式所呈現(xiàn)的情感也有很大的差別。原著也是如此,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散文等,有其獨具一格的風格和情感,所以翻譯者在文學翻譯中應側重作品風格美的體現(xiàn),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作者情感的詮釋,從而體現(xiàn)翻譯作品感情的形式美。文學翻譯的美學價值可以從不同方面得以體現(xiàn)。
一方面,要確保翻譯作品的準確性,假若翻譯出的內容與原著存在很大的出入,那就談不上是文學翻譯,其美學價值更是無從提起。與此同時,在對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譯者要注重修辭手法的運用。對于原文中的修辭手法,不必按照原文的形式進行生搬硬套,而應在不削弱語言力量的基礎上,對原文的風格、思想以及精神等進行忠實的表達。同時在進行原文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應使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對原文起到美化裝飾的作用,能夠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并帶領讀者進入更為深遠的意境。比如,《金銀島》中涵蓋海盜、藏寶圖、冒險、尋寶等一系列因素,共同構成了這本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雖然更多時間是作為兒童文學而存在,但是講述的卻是一個關于人性的故事。原文寫作非常適合閱讀,語言精練而優(yōu)美,其中許多描寫手法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不僅充滿傳奇的人物和奇趣的事件,而且人物刻畫也十分到位。如果不借助修辭手法而直譯,就會使讀者感到枯燥乏味,無法產(chǎn)生緊張刺激之感,也缺少美的感受和美的享受。在眾多翻譯版本中榮如德先生的翻譯尤為出彩,不僅語感非常符合故事所處的年代,而且在翻譯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我停下來歇一會,因為我已上氣不接下氣。使我感到驚訝的是,他們全體一動不動,像一群綿羊一眼不眨地看著我”。使文章讀起更為靈動,很容易將人帶入情節(jié)當中,不僅兒童能夠看下去,而且大人讀起來也是津津有味。
另一方面,文學翻譯的美學價值還要關注翻譯過程中,對于原著國家文化差異的把握是否精準。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都有專屬于其自身的文化,在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如果不進行其他解釋的情況下就進行直接翻譯,或者也沒有針對文化差異以其他方式表達出來,那么讀者對于文學作品其中的思想內核和精神內涵就難以理解和把握,即便閱讀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也難以很好地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直譯為“紅白喜事”顯然是不妥帖的,因為中華民族普遍視紅色為喜慶的象征,marriage 常用“紅色”表示,death 則常用“白色”表示,但是英語國家更多將白色作為純潔的象征,新娘在結婚典禮上也是穿白色的婚紗??梢?,這里的“deaths and marriages”會受到國家和民族傳統(tǒng)習俗文化的影響。另外,詞匯作為語言最基本的組成元素,在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文化中的差異性有更為突出的體現(xiàn),而且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將“cousin”一詞作名詞時,可以籠統(tǒng)地指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但是在漢語言中,無論是堂兄弟姐妹還是表兄弟姐妹都有著明確的界定,既有性別之分,也有大小之別。再比如,英語中的“pine”就是單純地指松木、松樹,但是在漢語言中,“松”不僅指一種樹木,還是高尚節(jié)操的象征;“龍”在不同國家有著尤為突出的文化差異,英語中的“dragon”是一種令人憎惡的怪獸,《圣經(jīng)》將撒旦稱之為“dragon”,而在中國“龍”所隱含的文化意義與之恰恰相反,是神圣高貴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這類詞匯不勝枚舉,可見,不同國家和民族對于同一事物、同一詞匯等,所賦予的文化意義和感情色彩簡直是天壤之別。因此,在進行文學翻譯時必須將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文化屬性以及語言等方面作為考量對象,這樣才能使所翻譯的作品忠于原作,并體現(xiàn)出原作的美學價值,從而使讀者感受到語言的獨特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藝術特征其本質是表現(xiàn)手法,既包括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又包括渲染、烘托、對比等寫作手法。在文學翻譯中無論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都要建立在對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同時不能讓原文束縛了對文字的處理,而應著眼于文字,并進行文字的再創(chuàng)造,因此,文學翻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也可以將文學翻譯看作是一種藝術。眾所周知,語言本身就有一詞多義的特性,同時還被賦予了更多的隱性內涵,使得文學在表達過程中,經(jīng)常運用到“雙關”的表現(xiàn)手法,這也使得作品本身有了獨特的藝術特性。一部分譯者往往使用多種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來突出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但是文學翻譯中并不是表現(xiàn)手法越多其翻譯價值越高,相反不恰當?shù)谋憩F(xiàn)手法會使作品呈現(xiàn)過猶不及的效果。在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中,要將原著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只有尊重原著才能在翻譯中將其中的美學價值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才能讓表現(xiàn)手法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就翻譯者而言,不僅要對我國文學作品的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手法做到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而且還要對原著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深度探究和充分了解,以及對不同國家之間文化中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這樣才能在文學翻譯中得心應手,使翻譯出的作品忠于原著,沒有偏差。翻譯者在翻譯時要想更好地體現(xiàn)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特征,還應結合中國讀者普遍的審美習慣進行翻譯工作,以滿足中國讀者的審美需求。另外,不同民族的人們因其生活方式的不同,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對此譯者要把握好思維定式這一規(guī)律,在對原著進行翻譯時,要將一個詞代入具體的語境當中,結合前后文,使每一個詞都不是孤立的個體,這樣在翻譯的過程中才能選擇最貼切的文字,才能使翻譯出來的文字與原著中的文字最契合。除此之外,在文學翻譯中傳統(tǒng)原著風格是其最突出的藝術特征,對文學翻譯工作來說,不同地區(qū)、不同工作、不同作者、不同興趣愛好,甚至同一作家心境的不同,等等,都會對文學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使文學作品傳遞不同的情感理念。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立足于文學原著,遵循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美學規(guī)律和文學規(guī)范,將最為貼近的文學詞匯以最為恰當?shù)奈膶W格式呈現(xiàn)出來,使語言流暢優(yōu)美并富有深情,盡可能使翻譯做到“信、雅、達”,將文學翻譯的藝術特征充分展現(xiàn)到讀者面前。
綜上所述,文學是加強文化交流的必要工具,是促進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文學翻譯在其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要做好文學翻譯的工作,在文學翻譯過程中將其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展現(xiàn)出來,這也是精準傳遞原作思想情感、價值理念和文化內涵的重要前提。但是追求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僅需要翻譯者對各種藝術特征熟練掌握,而且要求翻譯者具備靈活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翻譯者還應對我國與原作國家文化差異有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還原文學原著,才能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多、更優(yōu)質的文學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