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讀《記念劉和珍君》
        ——關于中學語文教材中兩個注釋的變化

        2022-08-13 02:24:35上海李蘭
        名作欣賞 2022年22期
        關鍵詞:記念劉和珍君章士釗林學

        上海 李蘭

        教育部統(tǒng)編語文新教材在六省一市試點,今年是第一次參加高考,其他省市依然在使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或地方自主編寫的教材。教育部統(tǒng)編教材編撰在后,其有關注釋的更變更加接近當下對歷史事件的主流意見。本文通過課文《記念劉和珍君》兩個注釋的更變情況,分析其中所透露的歷史信息,并對注釋所包含的信息做一定的文獻補充,以求教師在講課時,掌握更多更復雜的歷史背景知識,能夠全面地了解歷史人物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并希望學生通過閱讀魯迅作品來提高對歷史復雜性的認知能力。

        關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的注釋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寫到“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這里的“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究竟是指誰?他們的論調又如何“陰險”?2005—2021 年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下文簡稱人教版)對此條的注釋是:

        陳西瀅在1926 年3 月27 日出版的《現(xiàn)代評論》上發(fā)表了一篇評論“三一八”慘案的《閑話》,誣蔑遇害的愛國學生“莫名其妙”“沒有審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并且把這次慘案的責任推到他所說的“民眾領袖”身上,說他們“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魯迅在《死地》一文中:“各種評論中,我覺得有一些比刀槍更可以驚心動魄者在。這就是幾個論客,以為學生們本不應當自蹈死地,前去送死的。”

        人教版只注明陳西瀅。2021 年部編本語文教材(下文簡稱部編本)對同條注釋加上了林學衡:

        林學衡、陳源等人的言論。林學衡1926 年3 月20 日在《晨報》上發(fā)表《為青年流血問題敬告全國國民》一文,誣稱愛國青年“激于意氣,挺(鋌)而走險,乃陷入奸人居間利用之彀中”,指責請愿領導者“驅千百珍貴青年為孤注一擲……必欲置千百珍貴青年于死地”。陳源在……

        除了將陳西瀅寫成陳源,部編本關于陳西瀅的注釋與人教版完全一樣,遂不重復引用。陳源,一般指陳西瀅,筆者不知為何注釋者在名字上做變動,顯然陳西瀅更通用更為人所知。另外,部編本注釋未提及魯迅《死地》一文。

        本文將對部編本關于林學衡等“所謂學者文人”的情況,做進一步的說明。

        (一)“誣稱”的所指是什么?

        部編本注釋中關于林學衡“誣稱愛國青年”一句的含義并不確切。林學衡《為青年流血問題敬告全國國民》原文(下文簡稱林文)稱“外交請愿,雖屬正當”,但“亦何事嘯聚男女,挾持槍械,若臨大敵者,重以驅逐外交團之宣言,毆擊警衛(wèi)隊之行動”,筆者以為這部分言論才算得上更大的誣稱,應當放入教材的注釋中。日本制造“大沽口事件”,并集結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中國遭受外國的無理欺侮,為爭國權的愛國青年是順應捍衛(wèi)民族國家主權的需要,而執(zhí)政府非但不支持反而向民眾開槍、屠殺請愿民眾,這是當時人們沒有意料到的,也是違憲的。但如果按照林學衡的描述,這場自發(fā)的請愿活動成了學生“挾持槍械”與“府院”前的衛(wèi)隊毆打攻擊,青年學生為大沽口事件游行請愿的正義之舉似成了一場“斗毆”事件,這種說法有利于執(zhí)政府,卻遭到當時一般輿論的批判。當時參與者回應:“3月19 日《晨報》所謂群眾多執(zhí)木棍,棍端嵌著鐵釘,以為武器”本不屬實,林學衡編造事實誣稱學生,不免讓人義憤填膺。這大概也是魯迅強調學生是“徒手的請愿”原因之一了。據(jù)當時的目擊者寫文回憶:“群眾手執(zhí)‘反對八國通牒,打倒帝國主義的旗幟’在天安門前集會,之后去政府門前請愿,直至被槍殺亦無任何槍械反抗?!?/p>

        學生在府門前喋血犧牲,慘案當晚開槍的衛(wèi)隊卻相互推責以致互相開槍,弄出“驗傷”鬧劇,反而污蔑請愿學生是“暴徒”,所以魯迅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當時的清華學子龍冠海也參與這次請愿活動,在槍林彈雨中逃生,龍冠海就親歷見聞寫成《身入屠場記》,回憶槍聲持續(xù)約十分鐘之久,“而拍拍之聲更如猛雨打芭蕉,群眾中有悲號者,有叫命者,有痛哭者,有哀求者,然而終為無效,衛(wèi)兵仍向前追擊,或開槍,或施以刀桿”。龍冠海途中所遇者皆“多系槍傷,多倒于地……吾身則全為別人之血所沾”。若他們手中有器械,何至于此。這些請愿學生確是魯迅說的“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北大教授陳翰笙帶領學生參加這次游行,事后在《獨立評論》上發(fā)表《三月十八日慘案目擊記》,朱自清發(fā)表《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林語堂發(fā)表《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不平則鳴,那樣一批名校教授能夠在歷史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伸張正義,體現(xiàn)了真正的知識分子的風骨。

        魯迅未到現(xiàn)場,卻用整整兩段篇幅來描寫他從別處“聽說”的劉和珍等人被槍殺的場面:死者的凄慘與可怖,屠夫的殘忍與嗜血。魯迅寫下這篇紀念文章之前,《京報副刊》刊登了董秋芳的文章,行文描述青年被槍擊和棍棒虐打至死的情形,比《記念劉和珍君》所描繪的更為慘烈,可以旁證、補充學生的善良與政府的兇殘,“庸人”的論調與“生命”的遺忘,可以旁證、補充說明魯迅發(fā)出的“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的感嘆的真實背景?!毒﹫蟾笨房堑囊幌盗形恼逻€反饋:除了屠殺,還有不少學生“失蹤”,而“失蹤”的真相無外乎“監(jiān)禁與匿死”,當局派走狗“搜查電稿”,封鎖消息,避免成為輿情,偏僻之地并不知慘案的發(fā)生。

        借此,我們也能理解,關于請愿學生是徒手的和平請愿遭到屠殺,還是“嘯聚男女,挾持槍械……毆擊警衛(wèi)隊”的“斗毆”事件,是當時關于“三一八”慘案輿論的爭論關鍵。魯迅憤怒批判林學衡、陳西瀅等“所謂幾個學者文人”為官方辯護而不惜污蔑請愿學生的言論“竟至如此之下劣”,言語帶著凌厲與鋒芒,辛辣近乎刻薄,這不是個人意氣用事,而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所以,如果要注釋林學衡等人如何誣稱愛國學生,加深理解魯迅批判“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憤怒,那就必須正視執(zhí)政府屠殺和平請愿學生的關鍵問題。

        (二)“民眾領袖”是指哪些人?

        在以上的基礎上,我們才能來解讀部編本教材注釋中所謂的林學衡“誣稱愛國青年‘激于意氣,挺(鋌)而走險,乃陷入奸人居間利用之彀中’,指責請愿領導者‘驅千百珍貴青年為孤注一擲……必欲置千百珍貴青年于死地’”的問題。林學衡所謂的“奸人居間利用”又是指哪些人?政局動蕩,內(nèi)憂外患,革命風起云涌,各種勢力在背后交鋒,不排除有些勢力借學生運動之力,占據(jù)輿論高點,從中獲利;一些政治勢力也想借此作為解決內(nèi)部問題的手段。學生運動是否在不自覺中有助于某些勢力爭權奪利,另當別論,但學生們的主觀動機是捍衛(wèi)國家主權,反對執(zhí)政府向帝國主義國家屈服投降,出賣國家利益,他們的動機是愛國的,請愿之舉亦是自發(fā)。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來討論學生運動背后的政治勢力。

        指責請愿領導者那句注釋,按照林學衡原文當是指責“徐謙、顧兆熊、李煜瀛、易培基”等人。這幾個人當時都是北京政壇上的活躍分子,均有國民黨左派的背景,或追隨孫中山參與各項社會革命活動,或參與過民國政府早期的政務活動,也有人與反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軍閥馮玉祥勢力有聯(lián)系。以徐謙為例,為響應上海五卅愛國運動,在北京領導國民會議運動。林學衡認為徐謙等人對于血氣方剛的青年學生“不知所以啟迪之”,作為“智識階層”的領導者沒有對青年加以啟迪引導,“惟務放言高論”,從而“驅千百珍貴之青年為孤注一擲”,而成敗與否對于領導者而言,“成則諸君尸其名,敗則群眾被其害”,用今天的話說這是一場領導者的“陰謀論”。林學衡接著說“誰無兒女,誰不愛國”,這等行為是“諸君必欲置千百珍貴之青年于死地”,非“志士仁人之用心”?!爸T君”指誰?當是指徐、顧、李、易等民眾領袖,可能還包括了李大釗。由此可以看出,魯迅《死地》一文是在回應林學衡,不是回應陳西瀅的《閑話》,《魯迅全集》關于“死地”的注釋講得很清楚。

        近年來很多研究文章就“三一八”慘案事件為陳西瀅澄清,本文對陳西瀅的注釋和解讀不再贅述,學界對陳西瀅的評價也在悄然改觀。如吳福輝教授在《“閑話”和“后話”》中曾對陳西瀅作如是評價:“一般說,我們很容易因他在女師大事件中維護教育當局,而錯認他有官方立場。實際上他指斥政府的腐敗很是尖刻?!标愇鳛]晚年從政,擔任國民黨政府的外交官員,1970 年去世于倫敦,蓋棺定論已見分曉。

        林學衡還強調如果諸君“果為有志救國者”,領導學生運動應“則當鐵獅子胡同大流血之時,宜亟奮身而出”,敢“為青年犧牲之先驅”。這話似有理,實則是應和當時《晨報》刊文攻擊徐謙、李大釗、顧孟余(兆熊)“他們利用群眾去請愿而自己卻跑了”。林學衡用詞頗為直接,強調民眾領袖當“一面自殺,以謝此二十余眾青年”,“自殺謝罪”的字眼后文兩次出現(xiàn)。當時無黨無派的宮天憫看不過,立即發(fā)表《林學衡先生可以自殺矣》,就林學衡文章的用詞予以回擊。作者當時身在現(xiàn)場,強調因為敬佩徐謙等人的學識與參加請愿的勇氣,所以請他們講話,作為青年的參考,但不能夸大他們的作用,“我們這次請愿活動,完全是受我們青年自己的良心與責任的驅使”。孫一中發(fā)表《大屠殺之后的種種呼聲》,描繪更加具體,就自己在現(xiàn)場所見寫下“當場看到李大釗被人擠倒地下,幸得有人將之扶起逃走,不然也可能飲彈身亡了”,民眾領袖何曾“藏匿不出”?事實是,當日徐謙主持北京各界在天安門前召開國民大會,駁斥八國通牒;慘案發(fā)生后,徐謙、李大釗等人遭到段祺瑞通緝,群眾領袖的風險與責任更重。那時的青年學子是先進思想的代表,青年學子有自己的判斷力,民國以來,國事蜩螗,外禍內(nèi)亂,即使有幾個領袖來參與引領,學生也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行為選擇。不能把學生運動的正當性和背后是否有其他勢力插手的“陰謀論”混為一談。

        涉及“三一八”慘案的群眾領袖的情況:易培基是民國初年的政治活動家、文物收藏大家,與國民黨保持密切聯(lián)系。易培基一度任過女師大校長,接替楊蔭榆。1926 年3 月他參與北京大中學校學生和市民舉行的反帝示威游行,遭段祺瑞政府通緝。后任北京故宮博物館館長,因國民黨內(nèi)部傾軋,1937年含冤而死。徐謙也是民國初年的政治活動家、著名法學家,著述頗多。1925 年任國民黨北京分部主任,參與領導北京國民會議運動及響應上海五卅運動的愛國斗爭。“三一八”慘案后,繼續(xù)參加各項政治活動,曾反對蔣介石政權,1940 年在香港病逝。顧孟余(兆熊)原是北大教授,《新青年》推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推手之一。后參加南方革命政府發(fā)起的“大革命”,北伐后在國民政府當職,晚年初移居中國香港,后定居美國,1969 年回到中國臺灣,1972年病逝。李石曾(煜瀛)是早期無政府主義者、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fā)起者之一,以他為代表的“留法留日派”與胡適、陳西瀅等為代表的“留英留美派”在20 世紀20 年代北京教育界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奪領導權之爭,當時很多學潮都與此有關。李石曾擔任過北京故宮博物館的理事長,后來長期從事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工作。1973 年在中國臺灣去世??偠^之,這些當年的民眾領袖參與學運,可能出發(fā)點各自不同,政治背景也不相同,但大致都與在南方國民黨的革命勢力有些聯(lián)系。這也包括李大釗在國共兩黨背景下的積極參與。所以,從整體上說,學生愛國運動的背后可能是有政治勢力的滲透參與,對學運也不無發(fā)生影響,但是這并不影響學生運動自身的純粹反帝愛國的政治訴求和正當權利。段祺瑞執(zhí)政府用武力鎮(zhèn)壓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平民,造成流血事件,無論用什么理由來辯護,都是無效的。

        (三)“所謂學者文人”有哪幾個?

        除了“學者”陳西瀅因為在女師大風潮中與魯迅發(fā)生激烈論爭而臭名昭著以外,其他在“三一八”慘案以后,站在學生請愿運動對立面加以指責的文人,最著名的是林學衡。

        林學衡乃福建林氏家族名門之后,南社詩人,曾參加過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也是民國政壇的活躍人物。知人論世,有如此經(jīng)歷,便能理解林文開頭一段話的意思:林學衡指出知識階層以救國為手段,實則為獵官,身在草莽之時,心懷寰宇,一旦成為政客官僚,便開展陰謀暴行……熟諳近代歷史者便知這些情況當時確實有之,林學衡有如此感嘆也是情有可原,只是以此來抹殺這次請愿運動的民眾領袖并不合適。林學衡為人狂涓,性格張揚,自視甚高,如此為文和行事易招致許多罵聲,引起公憤。據(jù)說“三一八”慘案發(fā)生時,林學衡不在現(xiàn)場,他在文章里對民眾領袖的指責,多半也是以《晨報》等主流媒體的歪曲性報道做材料。但從政治立場與思想傾向來看,他與那些民眾領袖也不屬于截然對立的派系。林學衡與魯迅也無私仇,1929 年在上海,還曾經(jīng)貿(mào)然上門景云里寓所造訪魯迅,結果吃了閉門羹,心中不滿,寫了兩首七律譏諷魯迅,被人認為與魯迅“交惡”,因此又背負罵名。但若因此上綱上線,認為其陰險,倒未必見得?!熬乓话恕焙罅謱W衡堅決主張抵抗,多次作文鼓吹抗日必勝的信念。在民族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大節(jié)不虧。1941 年底香港淪陷,日軍在九龍街頭蓄意亂槍掃射,殺害了林學衡。一個月后,《時事月報》刊登了《一月來國內(nèi)時事:文化:林庚白蔣學楷等在港殉國》。1943 年,國共兩黨三百多位各界名流在桂林為其舉行追悼會,筆者無意為林庚白辯護,這次追悼活動印發(fā)的紀念冊確有查閱。如果僅以林學衡的《為青年流血問題敬告全國國民》和教材的注釋來定義林學衡一生功過,有失偏頗;一些文章甚至稱林庚白為反動文人、清朝余孽,更似過分,也不符合事實。

        “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當包含教職員聯(lián)合會中的北大教授燕樹棠。燕樹棠是當代著名法學家,負責包括《憲法》等草案的修改,當時是《現(xiàn)代評論》的主將之一,《現(xiàn)代評論》曾刊登多篇燕樹棠關于教育與學生運動的時事短評。與魯迅的教育理念不同,燕樹棠在《教員與學風》中提到大學學風不好責任在于“學校有勢力的教員不務正業(yè)”,文章將教員分為三類:政客的學者、學者的政客、混飯吃的教員;前兩者不言自明,混飯吃的教員指在兩所乃至五六所學校任教的教員,雖不符合規(guī)定,但當時大學教授四處兼職是普遍的現(xiàn)象。文章強調學生很容易受到教師行為的影響,教員致力于教學,學生覺悟提高,學風便能大力改善,反之則不然,這話似有些譏諷魯迅了。魯迅3月26 日發(fā)表《可慘與可笑》一文回擊學風一說。燕樹棠對學生運動也非全持否定態(tài)度,他在《對愛國運動的謠言》一文中闡述英日殘殺同胞,全國各界一致的愛國運動是義舉,但是有謠言稱之為“學潮”“排外”“赤化”,燕樹棠定義學潮是“凡借國內(nèi)政治上的小問題,為個人的目的,煽惑青年學生,若起他們?nèi)罕娕e動,這才是學潮。學潮是不當?shù)男袨椤?。從中可以看出,燕樹棠是反對女師大學潮的,慘案發(fā)生后,燕曾稱民眾領袖“他們斗群眾去試嘗危險,而自己卻匿而不出”。與林學衡的話如出一轍。以上諸多現(xiàn)象可以說明,燕樹棠是“幾個所謂學者文人”之一,也曾遭到學生們反擊。當時社會言論比較自由,學者的言論多半與具體環(huán)境相關,對同一事件從不同角度發(fā)表見解,可能是因為個人信息來源不一樣,見解自然也不一樣。若說真的有多么陰險并不屬實,更稱不上是段祺瑞政府的幫腔或御用文人。

        “幾個所謂學者文人”,還應包括《晨報》記者陳溥賢,又名陳淵泉,淵泉是筆名,《京報副刊》多篇文章提到記者淵泉寫文指責群眾領袖和愛國青年,《晨報》亦能看到陳溥賢發(fā)表的《群眾領袖安在》等文章。此人早年是李大釗的同窗好友,雖認知度遠不及李大釗,但早年也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陳溥賢和李大釗在《晨報》副刊開設“馬克思研究”專欄,陳溥賢翻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也是早期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文獻。不知是否因為有這段歷史,陳溥賢的名字未放入注釋中。

        林學衡、陳西瀅、燕樹棠等人的文章背后隱藏著知識分子與大眾的深刻隔閡,我們會發(fā)現(xiàn)知識分子對大眾形成了肯定與否定兩種判斷。在這些人的眼里,大眾在負面意義框架中被降格為“烏合之眾”。從這些文章的言辭中可以窺探一二,這些學者文人們對學生運動有深度的不信任,先入為主地認為學生是無主見的、被利用的,所以他們把眼光緊緊盯在學潮背后的某些民眾領袖身上,而學生則無足輕重;這樣的“偏見”,與參加運動的諸多青年學子覺醒中的自我意識形成尖銳的對立。作為運動的主體,學生們更希望被定義為正面意義結構中的“革命群體”,民眾領袖推波助瀾,用激進思想引領大眾,民眾領袖為自己的政治理想或事業(yè)奔走呼號,青年學生滿懷激情地投入具體的社會戰(zhàn)斗,兩者就成為相得益彰的合作。這個時候流言四起,民眾、學生都是不能接受的。

        魯迅與徐謙、李石曾等民眾領袖似乎沒有很深的淵源關系,但在以李石曾為代表的“法日派”反對“英美派”的活動中,可能涉及留日的許壽裳,以魯迅與許壽裳的親密關系,站在一起反對留美女學生楊蔭榆,客觀上是有可能的。但魯迅對“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揭露完全是從他們文章的錯誤觀點、從學生運動的正義性出發(fā)來立論的。所以,魯迅堅決肯定學生運動的愛國性和進步性,揭露軍閥政府鎮(zhèn)壓學生請愿的罪惡行為,在大是大非的原則上,與“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錯誤立場劃清了界限。

        關于楊蔭榆的注釋

        (一)為楊蔭榆“辯誣”引發(fā)的論爭

        2021 年,人教版高一語文教材與部編本高二語文教材都選入了《記念劉和珍君》,人教版對楊蔭榆注釋是:

        江蘇無錫人。1924年開始任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依附北洋軍閥勢力,迫害進步學生,鎮(zhèn)壓學生運動。后因參加抗日活動,被日寇殺害。

        人教版注釋采用春秋筆法“寓褒貶”,注釋最初引自1958 年的《魯迅全集》,教材注釋當為董秋芳所做,董秋芳(紹興人)早年結識魯迅、胡也頻、郁達夫等人?!叭话恕睉K案后在《語絲》和《京報副刊》發(fā)表雜文批判段祺瑞執(zhí)政府及其那些“所謂學者文人”,后在多所中學任教。1953 年,董秋芳調往人民教育出版社,擔任中學語文教材編輯組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室主任,先后注釋了毛澤東、魯迅的著作,以供全國通用中學語文教材使用,2005—2021 年人教版的注釋引自1981 年版的《魯迅全集》,這一注釋幾十年來未作變更。

        許多研究者對注釋表達了“不滿”,認為這篇課文和教材注釋讓楊蔭榆背負諸多罵名,加之魯迅曾寫作《寡婦主義》等文章,影響了中學生對楊蔭榆形象的認知。近三十年來,學界對魯迅批判楊蔭榆的看法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些研究者依據(jù)楊絳的《回憶我的姑母》(2015),撰文為楊蔭榆辯護,文章多半對楊蔭榆早年不幸的婚姻經(jīng)歷表以同情和晚年參加抗日活動加以歌頌,彰顯楊蔭榆晚節(jié)不虧。早在1973 年,在香港定居的包天笑先生出版《釧影樓回憶錄續(xù)編》,提及與楊蔭榆的兄長楊蔭杭(楊絳的父親)的交往,楊蔭榆也曾兩次來找過包天笑,從文中可看出楊蔭榆可圈可點之處。一篇課文和注釋自然不能對人物的一生蓋棺論定,但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正確區(qū)別當事人一生行為的主要傾向,和在某一個事件里所起的作用;討論這篇課文是探討女師大事件而非評估楊蔭榆的一生功過,所以不能將二者混淆起來。

        反響較大的當屬陸建德發(fā)表的兩篇文章《“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魯迅與許廣平的“三一八”記憶》(2013)和《母親、女校長、問罪學——關于楊蔭榆事件的再思考》(2014),第一篇文章觀點鮮明,角度特別,文章質疑魯迅事先知道“三一八”當天政府有鎮(zhèn)壓學生運動的準備,出于私情不讓許廣平參加游行,站在自我角度剖析和揣測魯迅的心理進而批評魯迅和許廣平。第二篇文章分析許廣平的童年心理創(chuàng)傷帶來的仇母心理,闡述當時學生的兇悍和背后政治勢力的陰謀,強調楊蔭榆在治校期間并無較大過失,意在為楊蔭榆恢復聲譽。隨后陳漱渝以《重提治學之道——從陸建德先生的兩篇文章談起》(2015)回應,就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資料反駁陸建德兩篇文章中的論據(jù)與觀點,認為陸建德的文章過于強調魯迅和許廣平的作用,有二人“主導”女師大學潮驅逐楊蔭榆之感,并亮出自己的觀點,立場各不同。

        2015 年,陸、陳先后以《中華讀書報》為“陣地”繼續(xù)發(fā)文展開“論戰(zhàn)”,先是陸建德發(fā)表《故事的結局——女師大學潮新解》,梳理女師大學潮的始末,闡發(fā)李石曾、易培基等人的背后謀劃,詳細描述驅“楊”迎“易”的“陰謀”和魯迅被聘為女師大教授是女師大事件的“故事結局”。陳漱渝發(fā)表《一篇沙上建塔的文章——評陸建德 〈女師大風潮新解 〉》進行評議,詳細論述當時李、易的個人情況,認為不能簡單判定李石曾為“國民黨內(nèi)的壞人”,闡發(fā)易培基故宮盜寶案蒙冤的事實,肯定李、易二人和女師大學潮的正義性。陸建德發(fā)表《“文字須與時弊同時滅亡”——并非神圣的同盟與魯迅的覺悟》再次回應,闡述學潮中魯迅覬覦教授寶座,與李石曾結成“法日派”同盟,剖析魯迅1927 年前后的行為,贊揚魯迅后期的“覺悟”,援引魯迅《熱風·題記》中的內(nèi)容分析時弊與文字的關聯(lián)。陳漱渝發(fā)表《女師大師生緣何反對楊蔭榆?——對陸建德先生“回應”的回應》,重申楊蔭榆在治校理念和管理行為上的不當之處。2021 年,陳漱渝發(fā)表《三議楊蔭榆》再次重申對楊蔭榆乃至歷史人物的評價當聚焦具體事件中的行為,陸建德也再以《女師大風潮再議》回應,結合之前發(fā)表的文章內(nèi)容,堅持維護楊蔭榆的形象。

        二人的文章反復就魯迅和楊蔭榆在女師大學潮和“三一八”慘案前后的行為、言論以及其他人的表現(xiàn),發(fā)表對魯、楊的評價,雙方各執(zhí)一詞,立場鮮明,兩位先生對李石曾、易培基等人的評價大相徑庭。文學的回應與論爭有時可以推進作家與作品的研究,陳、陸發(fā)文回應引起較大關注,其他一些學者也相繼發(fā)文評論。與此同時,中學教材的注釋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

        部編本對楊蔭榆的注釋是:

        1924 年起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以封建家長作風治校,阻撓學生運動,引起師生強烈抗爭,后被免職。1938 年被侵華日軍殺害。

        顯然部編本的用詞大為不同,并刪去了“參加抗日活動”。部編本選入魯迅的文章均采用2005 年人民文學出版的《魯迅全集》。2015 年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經(jīng)過多方排查,很多被遺忘的參加抗戰(zhàn)犧牲的革命志士被追認為烈士,楊蔭榆不在其中,教材中《故都的秋》對郁達夫的注釋寫著“因在南洋從事抗日活動,1945 年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雖然很多人撰文稱呼楊蔭榆為烈士,但官方并未認定或追認。楊蔭榆在女師大學潮中充當了怎樣的角色,這部分將著重進行分析。

        (二)楊蔭榆在女師大到底做了什么?

        楊蔭榆是從封建家庭和婚姻出走的娜拉,先后留學日本和美國,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24年2 月出任女師大校長。11 月楊蔭榆開除了當時因戰(zhàn)亂晚到校的三個外省學生(江浙軍閥混戰(zhàn),交通受阻,學生無法按時北上到校),這是引發(fā)女師大學潮的導火索,1925 年1 月,女師大學生發(fā)表驅楊宣言。4月,與段祺瑞過往甚密的章士釗出任教育部長,當時教育部長期拖欠教師工資,教師們不得不四處兼職,教育界與教育部的關系很緊張。章士釗原先也是著名的反清志士,但人到中年以后,思想趨于保守,認為學潮造成學生無心學習,敗壞學風,兩次整頓女師大。章士釗想重塑教育部的威嚴和讓學生專注學習的初衷也可以理解,但采用強硬的措施對待學生,為了從源頭上禁止學生罷課游行,不惜動用軍警武力捍衛(wèi)教育部權威,激化了教育部與學生的矛盾,學生們在進步教師的支持下,也以同樣的方式“回敬”了他。楊蔭榆贊成整頓學風,整飭學紀以立校長之權威,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教育部指令,結果成為學生運動的主要對立面。

        關于注釋“阻擾學生運動”當指的是:1925 年5 月7 日,北京各高校學生為紀念“五七國恥”和悼念孫中山擬在天安門前集會。之前教育部明令學校當天不放假,并派出巡警巡視,禁止各校學生外出。當天,楊蔭榆在學校禮堂布置演講會,登臺做主席,學生以不承認楊氏為校長之由,隨即驅趕,楊氏最終自行退席。當天各校學生們依然力爭出校門,被軍警驅趕甚至毆打,午后一些學生跑到章宅質問章士釗,與巡警發(fā)生沖突,18 人被捕,章士釗逃往天津暫避,在學生眼中禁止愛國游行是摧殘教育。楊蔭榆執(zhí)行教育部規(guī)定當天不讓學生出校門,確切地說是“試圖阻擾學生運動”,人教版提及的“鎮(zhèn)壓學生運動”,似還達不到如此程度。

        《魯迅全集》第三卷對《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一文中暗刺5月7 日楊蔭榆事后請酒開會一事做注釋,云:7 日下午“楊蔭榆利用宴會方式,籠絡教員,策劃壓迫學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注釋是:“下午,她在西安飯店召集若干教員宴飲,策劃迫害學生。”人教版注釋“迫害”“鎮(zhèn)壓”兩詞當源于此。但在同一卷的《忽然想到》一文,《魯迅全集》又注釋為“策劃對付學生”。當時《京報》發(fā)文為:“聞該校屬楊派之評議員數(shù)人,于昨日下午,前往某飯店會商辦法云?!薄安邉潯钡慕Y果是:9 日,以評議會名義開除許廣平、劉和珍、張平江等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學籍。翻看《女師大周刊》,開除的理由雖寫著學生屢次違紀,但“今日五七國恥禮堂開會來賓演講之際又復擾亂秩序,侮辱師長,應即開除”是主要原因,楊氏顯然對自己被“侮辱”和驅趕頗為介懷,在給教育部長呈文和當日致開除學生家長、全體學生、家長等公函中多次提及,從措辭能看出楊蔭榆有泄憤之嫌。楊蔭榆本想借此殺一儆百,以儆效尤,但處理結果反而將問題擴大化了,也將自己置于輿論旋渦之中。楊蔭榆確有一腔理想試圖改變教育積弊,培養(yǎng)人才,但罔顧黑暗現(xiàn)實社會下學生的情緒反應,采取的方法也不當,導致學生和校長之間的矛盾激化,單女師大學生就發(fā)表了六次驅楊宣言,雙方互相指責、劍拔弩張。如此處理的時機也不對,9 日,北京各校四千余學生罷課前往段祺瑞執(zhí)政府請愿,要求釋放因紀念“五七國恥”被捕的學生,并要求罷免章士釗和當時的軍警朱深。后續(xù)楊蔭榆兩次致函開除學生的保證人,因家長不在京,認為讓學生入校的保證人負有完全責任,通知保證人將學生領出校,理由很是牽強,喪失了社會對她以及教育部的公信力。

        《魯迅全集》注釋尚且用“策劃”,如果將開除六個學生理解為人教版注釋的“迫害進步學生”,也是事實。楊蔭榆本人也知道事態(tài)鬧大追責難免,10日她發(fā)表《致全體學生公啟》,其中說:“頃者不幸,少數(shù)學生滋事,犯規(guī)至于出校,初時一再隱忍,無非委曲求全。至于今日,續(xù)成絕望,乃有此萬不得已之舉。須知學校猶家庭,為尊長者,斷無不愛家屬之理,為幼稚者,亦當體貼尊長之心?!蓖ㄗx全文,楊蔭榆解釋開除學生的緣由,也可認為是在自我辯解,言辭溫和,冀欲挽回人心,但顯然無濟于事。11日,學生自治會封鎖校長辦公室,不允許校長進校辦公,否認開除學生決議的有效性,拒不離校,并向教員發(fā)出懇請維持校務函:“生等,驅逐劣跡昭彰之校長楊蔭榆……”《楊蔭榆呈教育總長文》寫到:自治會六個學生鼓動風潮。部編本注釋構成前后因果關聯(lián),因“阻擾學生運動”而“引起師生強烈抗爭”。正如《魯迅全集》中《“碰壁”之后》一文對楊蔭榆的注釋,當為“因壓制學生引起反抗”,既而演變?yōu)椤皫熒膹娏铱範帯?。針對楊蔭榆開除學生自治會學生干部和她的《校長楊蔭榆對于本校暴烈學生之感言》,魯迅起草《對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宣言》,教師馬裕藻、沈尹默等七人署名,教師抱不平,公開支持學生。

        魯迅在《“碰壁”之余》也揶揄“學校猶家庭”一句,這就不得不探討楊蔭榆的治校理念,部編本注釋提及“以封建家長作風治校”,不知是否針對楊蔭榆說的“學校猶家庭”,從前后語境而言,作為教育者有著父母同理心,楊蔭榆的這一比喻并無不妥。如果非要深究,當是楊蔭榆執(zhí)行教育總長章士釗“封建家長作風治?!钡睦砟羁赡芨线m,在處理學生問題上,確有“家有千人,主事一人”的作風,堅持認為“開除學生,本在校長職權以內(nèi)”。章士釗的《停辦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呈文》談及學生“蔑視長上。家族不知所出?!瓕W紀大紊。禮教全荒”。11 月,教育部會議上通過章士釗小學自初小四年級到高小學生每天讀經(jīng)一小時的主張,踐行讀經(jīng)可以救國的論調,主張復興禮教。

        8 月1 日,楊蔭榆帶軍警解散鼓動風潮的四個班級,遭到學生反抗,楊氏切斷外界聯(lián)絡與水、電等供給,但未完成交接。軍警是楊蔭榆呈報章士釗審批的,自然讓人認為楊與章沆瀣一氣,充當“打手”,貽人口實,是否唆使警察毆打學生成為爭論的焦點。但若如人教版說的“依附北洋軍閥勢力”,未免言過其詞。當時各大報刊爭相報道,緊密關注學潮發(fā)展動態(tài),輿論倒向學生一方,遑論背后的政黨因素,在這場風潮中,學生成為主導力量。楊蔭榆處理學生問題方面確實存在過激行為,部編本教材對于楊蔭榆注釋如若列舉兩個事例會更加直觀,用評論性的文字,易語焉不詳。與楊蔭榆的“遵命”方式不同,18 日,北大反對章士釗為教育總長,宣布脫離教育部;9 月,政府宣布停發(fā)北大經(jīng)費,教育部和北大正式宣戰(zhàn)。

        (三)女師大學潮的尾聲與指向

        相比,章士釗的處理手法更為強硬。10 日章士釗宣布女師大停辦,當天,學校師生成立校務維持會負責校務,魯迅被推舉為委員(學生12 人,教師9人);學生聯(lián)絡北京各高校支援,在報刊上不斷發(fā)文獲得輿論支持,誓要達到驅章、恢復女師大的目標。12 日章士釗奏請段祺瑞罷免魯迅教育部僉事職務,13 日下達正式免職令。17 日,章士釗又決定在女師大校址另立“女子大學”,19 日派劉百昭前往籌辦,強行解散女師大,遭到學生堅決抵制,22 日,劉百昭在軍警配合下雇用流氓和老媽子毆曳學生出校,將她們禁閉在報子街補習科中。這也涉及教材中另一處注釋,教材關于“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注釋為“女師大反對楊蔭榆,教育總長派親信劉百昭雇人毆打學生……”筆者翻閱各種資料,當是嫁接事實,注釋錯誤,8 月8 日教育部同意了楊蔭榆的辭職,楊蔭榆已不在任上,實乃章士釗為成立女子大學強勢介入女師大。部編本注釋楊蔭榆“后被免職”,確切地是說楊蔭榆自己提交辭呈,根據(jù)維基百科:免職,多半是上級主動免去。魯迅被章士釗免職,魯迅向平政院提出控告,于1926 年勝訴。

        根據(jù)蘇甲榮24 日致書段祺瑞的《女師大慘變目擊記》:章士釗濫用權威,讓劉百昭派軍警、女丐毆打辱罵學生……校外圍觀者甚眾,當為可信?,F(xiàn)代評論派也認為“而加以教育當局之不負責任或處置乖方,風潮就更加鬧大了”。各項運動總有很多文章將學子塑造成“暴徒”,認為女學生如洪水猛獸撕扯軍警,這樣的說法自然有利于段祺瑞政府。25日,段祺瑞發(fā)布章士釗起草的“整頓學風令”,其中說:“邇來學風不靖。屢次變端。一部分不職之教職員。與曠課滋事之學生。交相結托。破壞學紀。……倘有故釀風潮……依法從事。決不姑貸。”章士釗和北洋軍閥政府鎮(zhèn)壓學生運動,11 月28 日,北京群眾為實現(xiàn)關稅自主舉行示威游行(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續(xù)曲),提出“驅逐段祺瑞”“打死朱深、章士釗”等口號,章士釗和劉百昭的家宅都遭到學生沖擊,章士釗隨即逃往天津。如陳漱渝先生提到的“女師大風潮的鋒芒所向,不是單純指向楊蔭榆個人,而是針對北洋政府鎮(zhèn)壓進步學生運動的倒行逆施”。

        課文提到“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xù)隱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部編本將“隱退”解釋為退避,人教版解釋為“辭去官職,這里是告退的意思”。“學?;謴团f觀”指女師大復校。在28 日章士釗逃走后,30 日女師大遷回原址復校,一年多的斗爭終于取得勝利,之前學生曾在西城宗帽胡同租屋作為臨時校舍,魯迅、許壽裳等人義務前往授課,女師大復校后,易培基出任新校長,同一日校務維持會發(fā)表《交卸職務宣言》聲明:“本會認為責任已盡,即日將代行職權,奉還新任校長,同時自行解散……”人教版的注釋更為準確。校務維持會的老師認為已盡了責任準備告退,于1926 年1 月13日交卸職務。且不論女師大復校后和女大發(fā)生諸多沖突,在劉和珍眼中,校務維持會的老師們是學校的骨干,這當是劉和珍慮及母校前途吧。教材對這些情況均未注釋。

        如同“三一八”慘案一樣,對女師大學潮的解說中,也一直有所謂學生被黨派或政治力量利用的說法,其弊在夸大領袖個人的影響,忽視學生群體的自主性,當然不能排除有些勢力在背后策劃作亂,公仇私怨、陰謀正義兼而有之,《現(xiàn)代評論》與《語絲》交惡也是女師大學潮所致。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女師大這場“驅楊倒章”的風潮絕非六個自治會的學生干部或幾個老師能一力完成。影響楊蔭榆形象的并非是語文教材或魯迅文章,而是時代風潮的推動和發(fā)展,楊蔭榆不幸站到了歷史車輪的對立面。筆者翻閱民國時期的報刊,“驅楊”后來獲得北京各高校的支持,各種宣言、信函等均是支持驅楊運動,報刊媒體所載內(nèi)容雖然并非皆屬事實,但大眾輿論推波助瀾,也是楊蔭榆后來長期沉寂的原因。楊蔭榆作為第一位中國大學女校長,經(jīng)驗不足,能力不足,在管理學校方面有諸多缺點是不爭的事實,但當時大學教育之根本不僅僅是更換校長的問題,更在于改善教育環(huán)境。女師大事件本身有什么背景暫且不論,校方(甚至更高的權力者)站在軍閥統(tǒng)治者(官方)的立場上,對進步學生風潮采取高壓壓制(迫害),不管社會進步到哪一個層面,都可以判斷為遺臭萬年的行徑。楊蔭榆在女師大事件上的失誤受到批判,與她一生的許多正面行為是兩個范疇里的是非問題。不能因為女師大事件而抹殺她一生的成績;反之,也不能因為她參加過抗日,并因之被日寇殺害,就可以掩蓋、回避女師大事件中的錯誤。像這樣一些問題,都是應該給學生講清楚的。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同理,對待陳西瀅、章士釗、林庚白也一樣。

        結語

        根據(jù)新課標,《記念劉和珍君》屬于“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單元任務群,女師大學潮展現(xiàn)了魯迅從思想啟蒙者轉變?yōu)楦锩啡说倪^程,用文學干預現(xiàn)實,將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融化為介入社會生活的寫作實踐,貼合新課標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有時強化了魯迅的戰(zhàn)斗意義,忽略了魯迅作品內(nèi)涵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遮蔽了作家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性。近三十年來,社會對魯迅的接受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人對魯迅的作品一知半解,便加入批評魯迅的陣營中,一方面咀嚼著批判魯迅的快感,一方面又不自覺地延續(xù)著魯迅雜文精神的道路。

        如何讓中學生理解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與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語言風格,在課堂教學中有一定難度。了解“三一八”慘案和女師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富有針對性的閱讀材料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史實補敘,深究歷史事件背后的群眾基礎,追溯學生運動的始末,有助于理解人物言行蘊含的感情,進而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質,啟發(fā)學生查找資料的多元途徑。這篇課文是師長對被槍殺而慘死的學生的紀念,文字的深沉與雋永、情緒的波瀾與起伏、語言的辛辣與諷刺,作為作者獨特的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在此可見一斑。

        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深入分析注釋的含義,引用陳西瀅、林學衡、楊蔭榆等人的相關歷史資料,有助于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與評價歷史人物,培養(yǎng)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注釋是為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服務,立足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語文教學勢必要在更大的場域中開展。新教材新課標提倡新高考向教材靠攏,但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材的編寫如何實現(xiàn)突圍,當是新教材編寫應有的題中應有之意。文本的注釋與學生的理解如何嫁接好橋梁,教材的功能如何實現(xiàn),如何補充必要的閱讀材料,均成為中學語文教材與教參撰寫的重要命題。

        ①《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1 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年版,第28 頁。

        ②部編本高中語文教材2019 年開始在上海等六省一市試行,溫儒敏教授擔任總主編,共5 冊,每一冊有相應的主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重印?!队浤顒⒑驼渚愤x入選擇性必修中冊,即高二下學期語文課本中。

        ③《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年版,第39 頁。

        ④?林學衡:《為青年流血問題敬告全國國民》,見江長仁:《三一八慘案匯編》,北京出版社1985 年版,第317 頁,第317 頁。

        ⑤?宮天憫:《林學衡先生可以自殺矣》,《京報副刊》1926 年第448 期。

        ⑥柏:《大屠殺后的種種呼聲》,《京報副刊》1926年第446 期。

        ⑦《大屠殺后的種種呼聲:一,衛(wèi)隊的假傷痕》,《京報副刊》1926 年第446 期。

        ⑧⑨龍冠海:《身入屠場記》,《京報副刊》1926 年第447 期。

        ⑩仲益:《大屠殺后的種種呼聲:三,失蹤》,《京報副刊》1926 年第451 期。

        ?吳福輝:《“閑話”和“后話”》,《讀書》1992 年第5 期。

        ?孫一中:《大屠殺后的種種呼聲》,《京報副刊》1926 年第448 期。

        ?《一月來國內(nèi)時事:文化:林庚白蔣學楷等在港殉國》,《時事月報》1942 年第6 期。

        ?燕樹棠:《教員與學風》,《現(xiàn)代評論》1925 年第41 期。

        ?陸建德:《圖書館“兼職”副館長的工資——魯迅、李四光和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12 期。

        ?《對愛國運動的謠言(召)》,《現(xiàn)代評論》1925年第28 期。

        ?洪槱:《群眾領袖的問題》,《京報副刊》1926 年第448 期。

        ?趙勇:《法蘭克福學派內(nèi)外: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第267 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年版,第28 頁。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續(xù)編》,港大出版社1973 年版,第80—81 頁。

        ?陸建德:《故事的結局——女師大學潮新解》,《中華讀書報》2015 年3 月4 日。

        ?陳漱渝:《一篇沙上建塔的文章——評陸建德(女師大風潮新解)》,《中華讀書報》 2015 年4 月15 日。

        ?陸建德:《“文字須與時弊同時滅亡”——并非神圣的同盟與魯迅的覺悟》,《中華讀書報》2015 年4月22 日。

        ?魯迅1912 年任當教育部僉事,在女師大兼職職位有限制,時任講師,易培基上任后,聘魯迅為教授。

        ?陳漱渝:《女師大師生緣何反對楊蔭榆?——對陸建德先生“回應”的回應》,《中華讀書報》 2015 年7月8 日。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年版,第40 頁,第40 頁。

        ?章士釗:《章士釗就兼教長職后之設施》,《申報》1925 年4 月22 日。

        ?1915 年5 月7 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承認“二十一條”。

        ?《教育部禁止學生游行講演》,《晨報》1925 年5月4 日。

        ?《教部禁止學生舉行五七運動》,《晨報》1925年5 月7 日。

        ????《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04 頁,第294 頁,第68 頁,第128 頁。

        ?《關于女師大的風潮報道》,《京報》1925 年5月8 日。

        ?《議決事項》,《女師大周刊》1925 年5 月10 日。

        ?《本校布告》,《女師大周刊》1925 年5 月24 日。

        ?《致開除學生保證人函》,《女師大周刊》1925年5 月24 日。

        ?《楊校長致全體學生公啟》,《晨報》1925 年5月11 日。

        ? 51 薛綏之:《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三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274 頁,第328—329 頁。

        ?《楊蔭榆呈教育總長文》,《女師大周刊》1925年5 月11 頁。

        ?楊蔭榆:《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楊蔭榆致馬裕藻教員函》,《文學論文集及魯迅珍藏有關北師大史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364 頁。

        ?章士釗:《停辦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呈文》,《甲寅周刊》1925 年第1 卷第4 號。

        ?鄒小站:《章士釗社會政治思想研究(1903—1927)》,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209 頁。

        ?薛綏之:《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三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260—262 頁。蘇甲榮在文章中稱自己非某黨某派某籍某系,因為目睹現(xiàn)實,出于良知寫作此文。

        ?《女師大風潮與教育界》,《現(xiàn)代評論》1925 年第2 期。

        ?陳漱渝:《女師大師生緣何反對楊蔭榆?——對陸建德先生“回應”的回應》,《魯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6 期。

        猜你喜歡
        記念劉和珍君章士釗林學
        林木病理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貴州大學林學專業(yè)為例
        地方民族院校復合應用型林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
        章士釗妙藏態(tài)度
        章士釗妙說楊昌濟
        《記念劉和珍君》課堂實錄
        章士釗《柳文指要》出版內(nèi)情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29
        《記念劉和珍君》情感表達的方法
        《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關于設施栽培
        收獲的喜悅
        亚洲乱熟妇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婷婷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国产丝袜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播|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臀av| 少妇人妻系列中文在线| 野花香社区在线视频观看播放|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日产无码|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国产| 日本饥渴人妻欲求不满|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老师|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露脸精品竹菊传媒|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极品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99热这里有精品| 久久综合色鬼| 亚洲av国产精品色a变脸| 无遮挡1000部拍拍拍免费| a级毛片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 蜜桃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亚欧美日韩香蕉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亚洲最黄视频一区二区| 无遮挡激情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乱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看| 护士人妻hd中文字幕| 内射夜晚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不卡视频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