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陳云 向芳芳
232080 淮南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預防接種門診1,安徽淮南
100081 中央民族大學藥學院2,北京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動物源性傳染病,臨床大多表現為特異性恐風、恐水、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一旦發(fā)病,病死率接近100%,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威脅[1-2]。兒童由于年齡小,自我保護能力差,且對狂犬動物缺乏相應的認識,是狂犬病的高危人群。據相關狂犬病暴露的流行病學分析,該病患者中≤9 歲兒童占78.6%[3]。然而,針對狂犬病暴露患兒的護理干預研究,尤其是<9 歲高危兒童群體的研究較少;已有的文獻缺少關于綜合護理的研究,也缺少對年齡差異的分析[4-6]?;诖耍狙芯窟x取294例狂犬病暴露兒童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在狂犬病暴露患兒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7月-2022年1月淮南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預防接種門診收治的294例狂犬病暴露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147 例。對照組男91 例,女56 例;年齡3~7 歲,平均(5.08±1.21)歲;體重(22.04±6.31)kg;體溫(36.57±0.39)℃。 觀察組男92例,女55 例;年齡3~7 歲,平均(5.27±1.34)歲;體重(21.95±6.19)kg;體溫(36.47±0.37)℃。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患兒明確診斷為狂犬病暴露二級;②患兒年齡在3~7歲;③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心、肝、腎、腦、精神性疾病者;②存在免疫系統(tǒng)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③有疫苗接種過敏史者。
方法:兩組均嚴格按照《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guī)范》給予傷口處理,進行常規(guī)5針法疫苗接種。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接診以后,第一時間查看患兒受傷部位及傷口情況,詢問患兒健康狀況、疾病史、狂犬疫苗接種史、過敏史及致傷動物疾病史等情況,必要時進行輔助檢查、傷口探查,判斷受傷肢體有無骨折、韌帶損傷,傷口內有無斷裂的動物牙齒、毛發(fā)等異物,然后規(guī)范清理傷口,接種疫苗等。
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①接種前護理干預:詳細詢問患兒監(jiān)護人患兒病史和藥物過敏史,建立狂犬病暴露疫苗接種登記檔案,根據狂犬病預防處理指南清潔、消毒傷口,宣傳狂犬疫苗接種常識,認真檢查疫苗和注射器外包裝的完整性、質量及有效期,選擇合適的注射器。②接種中護理干預:核對患兒姓名、年齡、免疫程序、注射部位等,掃疫苗追溯碼,與患兒監(jiān)護人驗證疫苗名稱、有效期等,選擇合適的注射針頭和注射部位。接種期間,主動與患兒溝通交流,分散其注意力。確保注射的安全性和無痛性,做到穿刺準確、注射速度緩慢,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三查七對。③接種后護理干預:患兒接種后需留觀30 min方可離開,告知患兒家屬疫苗接種注意事項以及全程接種狂犬疫苗對于預防狂犬病的重要性,注意保證接種部位和暴露傷口的干燥與清潔。④心理護理和不良反應護理:醫(yī)護人員在接診時要態(tài)度和藹,動作輕柔,多安撫鼓勵患兒,耐心解答患兒及家屬提出的問題。在詳細了解暴露傷口的基本情況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兒及其家屬詳細介紹病情、治療預防措施、注意事項以及治療有效的案例。在疫苗接種后,叮囑患兒少運動,多休息,密切觀察患兒體征變化。疫苗接種后局部不良反應常有紅腫、硬結、瘙癢、疼痛等癥狀,無需特殊處理,通??稍诙唐谧杂?。若紅腫范圍≥2.5 cm,早期可冷敷,防止炎癥擴散,48 h后可以熱敷或者硫酸鎂濕敷;也可以將馬鈴薯切片進行局部貼敷,同時加強皮膚清潔與護理。全身性不良反應主要為哭鬧、納差、低熱、嘔吐等,需多陪伴安慰患兒,保證足夠睡眠,低熱可給予物理降溫。若體溫≥38.5℃,需要遵醫(yī)囑給予退熱藥。清淡飲食,給予高熱量易消化食物。若出現疑似不良反應,需及時填寫《疑似預防接種反應個案報告卡》,并上報國家監(jiān)測平臺和上級疾控部門。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①患兒傷口處理配合程度。根據醫(yī)院護理配合度評分記錄表對兩組患兒傷口處理的配合程度進行評估,評估標準:a.非常配合:患兒積極配合,無哭鬧、回避、抗拒等情況發(fā)生;b.配合:患兒配合,有哭鬧,無回避、抗拒;c.基本配合:患兒出現哭鬧、抗拒情緒,經護理人員干預后配合傷口處理;d.不配合:患兒出現哭鬧、抗拒、四肢大幅度動作及逃跑等情況,護理干預效果不明顯,需要在家屬協(xié)同下才能順利開展治療。配合度=(非常配合+配合+基本配合)例數/總例數×100%。②患兒家屬的焦慮、抑郁情況。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SAS和SDS量表由20個條目組成,采用Likter 4評分法,標準分=20個項目總分×1.25,總分100分,分4個等級:正常(<50分),輕度焦慮或抑郁(50~59分),中度焦慮或抑郁(60~69分),重度焦慮或抑郁(≥70分)[7-8]。③護理滿意度。依據對就診環(huán)境評價、服務態(tài)度評價、技術操作熟練度、疫苗接種知識知曉率等方面制定門診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分4個等級:不滿意(<60分),基本滿意(60~74分),滿意(75~89分),非常滿意(≥9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傷口處理配合度比較:干預前,兩組傷口處理配合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傷口處理配合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傷口處理配合度比較[n(%)]
兩組患兒家屬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患兒家屬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家屬的SAS、SDS 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屬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家屬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SAS SDS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147 58.15±8.47 52.76±11.72 4.517 0.000 58.38±7.80 52.28±10.64 5.607 0.000觀察組 147 58.04±7.53 40.82±13.32 13.646 0.000 58.94±7.08 44.07±11.52 13.336 0.000 t 0.116 8.161 0.642 6.349 P 0.907 0.000 0.522 0.000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n(%)]
狂犬病一旦發(fā)病,沒有特效藥物,及時并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或聯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阻止狂犬病發(fā)生的唯一方法[9]。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狂犬病暴露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患者積極進行狂犬病疫苗接種,減少不良反應,以達到預防狂犬病發(fā)生、降低病死率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經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組患兒傷口處理配合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家屬的抑郁和焦慮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對狂犬病暴露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分析其原因:在綜合護理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患兒及家屬可能出現的消極情緒,通過詳細介紹狂犬病病情及預防知識、講述有效案例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屬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在處理患兒傷口以及打疫苗前后,根據患兒的生理及心理特點,給予了更多的安慰、鼓勵和陪伴,使患兒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tài),避免心理應激反應的產生,從而提高了患兒的配合度[10]。
綜上所述,為狂犬病暴露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是順利開展傷口處理、疫苗接種的前提,可提高患兒的配合度,減輕患兒及家屬的焦慮等負面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