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連 姚彩英
529500 陽江市公共衛(wèi)生醫(yī)院精神一科,廣東陽江
精神科患者由于大腦功能紊亂、精神因素及精神狀態(tài)等異常,導致其個體認知、情感調節(jié)和行為方面紊亂,多與社會、工作以及其他重要活動中的重要困擾和功能性損傷存在關系?;颊哂捎诩膊〉挠绊憰蝗怀霈F自殺、自傷、傷人及毀物行為,住院患者最為常見的行為就是攻擊精神科護士,其次為毀物和自傷[1]。精神科患者在住院期間未經工作人員許可擅自離開醫(yī)院的行為視為外逃,其具有一定的發(fā)生率,這部分患者在外逃之后無自知能力,有些還受到幻覺的支配,對自身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需要對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進行分析,結合問題出現的原因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降低出逃發(fā)生率[2]。本文對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9年4月-2020年4月陽江市公共衛(wèi)生醫(yī)院精神科男病區(qū)17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88 例。對照組年齡22~58 歲,平均(40.23±3.23)歲;病程1~20年,平均(10.65±1.22)年;體重65~79 kg,平均(75.34±9.12)kg;身高152~179 cm,平均(161.12±0.43)cm。觀察組年齡21~58 歲,平均(40.76±3.11)歲;病程1~21年,平均(11.12±1.32)年;體重66~78 kg,平均(74.49±8.78)kg;身高156~177 cm,平均(163.07±0.24)cm。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試驗方案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經精神心理科診斷后確診;②存在感知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及意識障礙者;③患者家屬簽署實驗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血管性癡呆者,合并阿爾茨海默癥者。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按照醫(yī)囑分發(fā)藥物,監(jiān)督患者服用,確保藥物按照要求使用完畢;活動區(qū)域張貼“小心燙傷”、“小心滑倒”等溫馨提示,根據患者病情資料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對于一些躁動、具有攻擊性患者給予相應的約束,并注意治療期間患者的各項精神狀態(tài)變化,提高警惕性,定時巡視,預防患者外逃。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外逃患者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出逃原因,之后制定綜合干預措施:①對患者進行完善的入院評估,掌握其意識、精神狀態(tài),對其是否存在外逃傾向或者外逃行為進行相應的評估,如存在該傾向,則需要進行重點交班,做好衛(wèi)生間、水房與窗戶等容易存在安全隱患區(qū)域的防護,在患者外出檢查、凌晨與開飯時進行監(jiān)控,掌握其行動路線,避免發(fā)生外逃。②對交接班進行合理規(guī)劃,在交接時清點人數,對于存在嚴重逃跑傾向的患者做好床頭交接,并加強對病房的巡視,按照10~15 min/次的頻率巡視。③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在患者入院之后主動與其進行溝通交流,及時發(fā)現其存在的認知錯誤,并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必要時可轉變以往精神科看管式管理模式,患者可以參與護理,將主動護理和被動護理進行結合,減少患者對治療的排斥心理,提升護理質量。④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健康知識講解,使患者可以對疾病具有相應的認知,了解藥物治療的必要性,按時、主動服藥。同時在護理中護理人員需要按照“發(fā)藥到手”、“送藥咽下”的監(jiān)督原則,并在藥物使用之后觀察用藥反應,對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及時處理,盡量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⑤對于出逃患者需立即通知醫(yī)院,結合監(jiān)控等推測出走方向,組織人員尋找,并立即通知家屬和派出所。將患者找回后不可責罰,而應耐心、積極地與患者溝通,對其進行安撫,掌握出逃原因,制定改進措施,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
觀察指標:分析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對比兩組實施不同護理措施后的外逃率。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分析: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中無法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自知力缺失占比較高,分別為5.68%、3.98%,留戀家庭,存在幻覺、錯覺,處于恢復期與存在自殺傾向也占一定比例,總外逃人數30人,總逃率為17.03%。見表1。
表1 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分析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措施后的外逃率比較:觀察組外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措施后的外逃率比較[n(%)]
精神科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思維和情感方面的障礙,認知方面出現幻聽、幻視問題,引發(fā)內感性不適;思維方面會出現妄想的情況,發(fā)生思維破裂和不連貫。情感方面表現為情感淡漠和倒錯。一旦患者外逃,對患者自身和社會安全均會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需要強化護理措施,降低外逃的發(fā)生率[3]。
本研究結果顯示,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中無法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自知力缺失占比較高,分別為5.68%、3.98%,留戀家庭,存在幻覺、錯覺,處于恢復期,存在自殺傾向也存在一定的發(fā)生比例,總外逃率為17.03%。對原因進行分析:醫(yī)院一般采用封閉式管理的模式,患者無法與外界進行聯系,無法自由活動,由原本的生活狀態(tài)進入封閉的病房,活動范圍受到限制,會存在嚴重的不適,從而出現外逃的問題[4]。精神科患者多存在自知力的缺失,不承認自身患有精神疾病,不需要住院治療,被幻覺、妄想支配,認為住院是對其的迫害,而且一些藥物使用之后存在不良反應,也會導致心理方面的問題,從而導致外逃?;颊哂稍镜挠H人照顧轉變到由陌生人照顧,對護理人員存在嚴重的排斥心理,加上護理人員對患者習慣了解不足,導致其外逃。精神科患者存在幻覺、錯覺的問題,因為某種錯誤的心理(被拘留、被迫害等)導致其想逃離醫(yī)院[5]。一些精神科患者自身存在消極觀念,具有自殺傾向,而醫(yī)院對患者自殺行為進行了全面的規(guī)范,患者無機會實施自殺行為,導致其逃出醫(yī)院。處于恢復期的患者自認為疾病已經恢復,各項活動恢復正常,醫(yī)院可能疏于管理,導致其可以自主進出醫(yī)院[6]。
觀察組外逃率(7.95%)低于對照組(25.00%)。分析原因:綜合護理措施的實施,結合外逃原因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對精神科患者外逃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對于存在外逃風險的患者進行重點監(jiān)控,降低其外逃概率[7]。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和健康知識講解,通過心理疏導改善患者對住院治療的排斥心理,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對疾病進行更加全面的認知,使其可以掌握更加全面的疾病知識,提升治療的依從率,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外逃概率。加強對排班的干預,對于一些存在嚴重出逃傾向的患者進行床頭交班,并強化對其活動軌跡的監(jiān)控,減少因為管理疏忽而導致的外逃問題[8]。上述措施對患者、護理人員和管理措施均進行了較好的改進,對于外逃率的降低起到了積極作用[9]。
綜上所述,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主要包括無法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自知力缺失、存在幻覺和錯覺等因素,需要結合問題出現的原因制定相應的綜合護理措施,降低外逃發(fā)生率,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