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留民,曾雯,敖振翔,駱文慧
(東莞東華醫(yī)院康復科,廣東東莞 523110)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其病因主要是姿勢不正確及長期體力勞動對頸椎造成壓迫,導致頸部肌肉緊張、曲度異常、骨質增生并出現(xiàn)一系列退行性改變,重者可累及頸椎椎間盤、神經(jīng)根、椎動脈及脊髓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使其生活質量下降[1]。頸椎病的發(fā)生與頸部肌肉勞損的關系密切,因此臨床治療頸椎病,多從改善頸椎周圍肌群的耐力入手。頸椎牽引是既往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夠作用于頸部韌帶和肌肉組織,實現(xiàn)復位、固定等目的,改善局部充血、水腫,緩解神經(jīng)壓迫,但在矯正頸部功能方面的效果有限。而康復訓練則能夠調節(jié)患者的頸部肌群勞損度,增強肌肉耐力,提高頸椎力學平衡,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诖耍狙芯窟x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50 例為對象,探討頸椎牽引配合康復操訓練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5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X 線、MRI 檢查等確診為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例資料完整;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存在智力障礙者;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者;合并其他類型頸椎病者;合并骨質疏松者;患有傳染性疾病者。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每組25 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各有15 例、10 例;年齡25~60 歲,平均年齡(38.0±3.0)歲;病程3~34 個月,平均病程(20.86±4.17)月。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各有13 例、12 例;年齡26~61 歲,平均年齡(39.0±4.7)歲;病程3~35 個月,平均病程(21.03±4.39)月。兩組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頸椎牽引療法:囑患者取坐位,選擇枕頜牽引帶行頸椎縱向牽引,設定牽引質量為5~10 kg,25~30 min/次,1 次/d,持續(xù)治療3 個月。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康復操訓練,選擇通風良好、空間較大的環(huán)境,指導患者取站位,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做如下動作:(1)抵胸后仰。低頭,下巴抵向胸骨,維持5 s 后向后仰頭維持5 s,重復10 次為1組,每天4 組。(2)左顧右盼。轉動頸部使面部朝向左側,維持5 s 后轉向右側,維持5 s,重復10 次為1 組,每天4 組。(3)左右側屈。左耳盡力向左側肩膀靠攏,維持5 s,之后右耳盡力向右側肩膀靠攏,維持5 s,重復10 次為1 組,每天4 組。(4)聳肩縮頸。雙肩往耳朵方向聳起,維持5 s,重復10 次為1 組,每天4 組。(5)擴胸夾背。雙手于胸前合十,緩慢向兩側打開,掌心朝前,同時夾緊背部,維持5 s,重復10 次為1 組,每天4 組。(6)旋肩疏頸。雙手指尖分別抵住兩側肩峰,順時針方向向后旋轉,旋轉10 圈為1 組,每天4 組。(7)雙后托天。雙手交叉,向頭頂伸直做頂天動作,頭部后仰,維持5 s,重復10 次為1 組,每天4 組。以上動作均需緩慢進行,避免動作過快引起頭暈或幅度過大導致頸部肌肉拉伸過度而引起痙攣等。持續(xù)訓練3個月。
(1)疼痛程度: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進行評估。用0~10 cm 長尺標記無痛到劇痛的不同級別,0 分為無痛,10 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分值越高,患者疼痛越明顯。
(2)頸椎功能:治療前后,采用頸椎功能殘障指數(shù)(NDI)對患者進行評估,量表包括10 個問題,每項按0~5 分計分,分值越高,患者頸椎功能越差。
(3)治療效果: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緩解,VAS評分0~1 分,NDI 評分降低75%以上,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有所緩解,VAS 評分2~4 分,NDI 評分降低51%~75%,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無明顯變化,VAS 評分>5 分,NDI 評分降低≤50%,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4)頸肌力學指標:治療前后,采用等速運動測試系統(tǒng)測定患者的峰力矩、平均功率及關節(jié)活動度等頸肌力學指標。
(5)心理狀態(tài):治療前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進行評估,兩量表滿分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VAS評分、NDI 評分等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治療效果等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VAS、NDI 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VAS、N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NDI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NDI 評分比較[(),分]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的SAS、SDS 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的各項頸肌力學指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峰力矩、關節(jié)活動度、平均功率均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頸肌力學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頸肌力學指標比較()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發(fā)生較大改變,電子設備的過度使用使我國頸椎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發(fā)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頸椎病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使其難以保證睡眠及生活質量,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2]。該病初期以頭暈、頭痛、惡心、胸悶、頸部肌肉酸脹及疼痛、上肢麻木等表現(xiàn)為主,且多伴有疼痛[3]。而病情進展后,患者會出現(xiàn)運動神經(jīng)元障礙,導致頸椎活動受限制,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因此,早期給予患者有效治療的意義重大。
既往臨床多采用頸椎牽引療法治療頸椎病,可對患者頸椎進行牽拉,實現(xiàn)復位、固定,緩解神經(jīng)根壓力[4]。該方法雖可在短期內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有效緩解頸部疼痛及其他癥狀,但在矯正頸部功能方面存在局限性,患者的疾病復發(fā)率較高[5]。而為進一步提高療效,有效促進頸椎功能恢復,本次研究組患者在接受牽引療法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康復操訓練??祻筒儆柧毷且环N新型的頸椎病治療方法,患者在牽引治療后進行訓練,可增強頸部肌肉耐力,改善頸椎力學平衡,更好地恢復頸椎功能,降低疾病復發(fā)率[6]。頸部肌肉肌力的變化與頸部功能及頸部疼痛的關系密切,是頸椎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康復操訓練可充分拉伸頸部肌肉,并可通過功能鍛煉充分恢復肌力,減輕頸部肌肉勞損程度,糾正頸部功能,改善患者預后[7]。此外,有研究指出,在頸椎牽引療法及康復操訓練的基礎上,還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加用針灸、推拿按摩等多種治療方法,通過全面性和資料,彌補不同類型頸椎病患者的治療缺陷,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VAS 評分及N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SAS 評分及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峰力矩、關節(jié)活動度、平均功率均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說明,頸椎病患者在接受頸椎牽引治療的同時進行康復操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單純頸椎牽引的局限性,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同時也可紓解患者因疾病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頸椎病患者采用頸椎牽引療法聯(lián)合康復操訓練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疼痛,恢復頸部功能,并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