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胥 靜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大背景下,除了45分鐘的課堂教學以外,微課猶如一股清流,逐漸涌入教育領域。微課視頻時長一般控制在5~10分鐘,符合學生的認知記憶規(guī)律。尤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每一節(jié)課都涉及極為豐富的語言知識點,微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筆者針對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進行深入地探討分析。
與小學和初中階段不同,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傾向于自主學習。課前預習是學生發(fā)展自學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點形成初步感知,了解自己的學習盲區(qū),這對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中精心篩選疑點、難點、重點、考點等內容,將其制作成微課發(fā)送給學生,為學生課前預習提供幫助。
教師可按照如下方式設計微課:首先,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學生即將學習的文本內容,并從中提煉出重要的知識點作為微課的主題。其次,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集相關的教輔資料,將其進行整理歸納,作為對主題的有效補充。再次,教師可以結合微課主題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測。
以學習《赤壁賦》一文為例進行說明。教師可在微課中給學生補充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關資料,突出文本的教學重點。具體為:其一,了解作者蘇軾的人生感悟,倡導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其二,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其三,探討文章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如下預習目標:(1)預習課文中的實詞和虛詞,掌握狀語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給文章劃分段落,明確每個部分的大意;(3)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預習任務:(1)作者在第一段描繪了怎樣的景?作者此時的心情如何?(2)作者在第三段是如何將景、情、理融合在一起的?(3)作者在第四段和第五段是如何勸慰客人使其從悲情中解脫出來的?(4)文中人物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5)結合文章內容思考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教師可為學生設定預習目標以及預習任務,并將這些知識制作成相應的微課,讓學生根據(jù)微課完成預習任務,保證學生的預習效果。
高中階段語文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了多篇關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包括文言文、古詩詞等,都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更是高考經(jīng)常涉及的考點。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因為不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很難體會其蘊含的思想及情感,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為了節(jié)約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很少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往往在處理相關的練習題時才會簡單提及。教師通??山柚⒄n教學完善課堂導入,為學生補充文本的寫作背景知識,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探索欲望。
教學《離騷(節(jié)選)》這篇文言文時,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其原因為:其一,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語言體系較為復雜。其二,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相對遙遠,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導致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此時,筆者把文章的寫作背景知識制作成的微課展示給學生。筆者從一些古籍中搜集有關屈原生平經(jīng)歷的資料,同時搜集有關楚國政治以及歷史背景資料,將二者進行有機整合,制作成相應的微課,作為導入環(huán)節(jié)的熱身素材,引導學生觀看。學生觀看微課以后,有助于理解屈原的政治處境以及政治理想,對屈原投身汨羅江的行為也會有比較深刻地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為后續(xù)教學打好基礎。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關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文章。這些課文文質兼美,但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不了解相關歷史資料,很難讀懂這些課文。因此,教師可將相關的歷史資料制作成微課播放給學生,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部編版語文教材選入多篇議論文和小說體裁的文章,這些文章有的說理性極強,缺乏趣味性,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有的篇幅較長,學生閱讀提煉有障礙。為了增強語文課程的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利用微課創(chuàng)設與文本相關的情境,全方位展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比如,教師可通過微課豐富的展現(xiàn)形式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深入理解作者傳遞的思想以及價值理念。
例如,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這篇文章時,文中涉及到很多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類型,因為建筑有著不同的形態(tài),其風格和構成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并未展示相關的圖片,學生只憑借課文中的描述很難形成深刻的認識。再加上學生并不了解這些傳統(tǒng)建筑的相關知識,因此其在理解課文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執(zhí)教時,筆者結合文本內容搜集整理其中提到的建筑物類型及特點,匯總了豐富的圖片資源,并將文字介紹和圖片資源相搭配,制作成微課,在課堂教學中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視頻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建筑方面的共同點和差異性,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建筑演變過程,激發(fā)學生對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贊嘆。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議論說理文,相對抽象,學生很難形成感性認知。教師可在微課的輔助下,以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文本,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當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時,有的教師會反復進行強調,希望用這種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但這種方式收效甚微。為了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教師需要明確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把握課堂教學的脈絡,充分發(fā)揮微課的優(yōu)勢,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
以《促織》一文教學為例。《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經(jīng)典短篇小說。文本具有極強的政治寓意,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高。想要深入理解文本,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言基礎,還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人生閱歷。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利用微課為學生介紹《聊齋志異》這部小說的相關知識,并從中篩選反映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殘酷壓迫的小說素材。除此以外,引入“馬瑞芳妙解聊齋志異”的視頻講座讓學生感受封建社會的黑暗制度以及對百姓的殘酷鎮(zhèn)壓,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的深刻內涵。通過微課視頻,不僅可以拓展學習的深度,還可以突破學生的閱讀障礙,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當學生出現(xiàn)閱讀障礙或是不理解文章的重難點知識時,教師可發(fā)揮微課教學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完成課文學習。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和微課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微課對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教師運用得當,既能增添課堂的吸引力,又能切實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以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