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勤,楊 艷,李 娜
(南京鼓樓醫(y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yī)院 江蘇宿遷223800)
直腸癌為臨床高發(fā)的惡性腫瘤,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患者不良飲食、行為習慣的影響,直腸癌發(fā)生率呈增加趨勢。該疾病早期癥狀并不顯著,隨著病情進展,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里急后重、便血、腹痛、腸道梗阻等,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1]。目前,手術切除聯(lián)合放化療為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方法,雖然可控制病情發(fā)展,但術后需要留置造口維持機體正常排便功能,但會損害患者自身形象,而造口的異常氣味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加之患者對造口相關知識缺乏認知,對造口的護理能力較差,易引發(fā)并發(fā)癥,降低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所以,對留置直腸造口患者采取有效、科學的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分析以任務導向為框架的解決問題模式在直腸癌造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1日~2021年2月28日我院86例直腸癌行造口患者。納入標準:首次行直腸癌造口手術治療;術前生活自理能力較好;使用智能手機,熟悉微信功能;遵醫(yī)囑出院后定期至門診復查;認知功能、精神狀態(tài)正常,能夠較好配合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癌癥;合并心功能衰竭、腦血管疾病,無法自理;長期吸煙、飲酒,無法控制患者;既往長期用藥成癮患者;直腸出現(xiàn)并發(fā)癥,住院時間在2周以上;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異常患者。將患者按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47.57±5.34)歲,病程(2.15±1.01)年;觀察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47.94±5.74)歲,病程(2.37±1.3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入院后評估患者的整體情況,詳細講解直腸造口相關知識和腸道準備、腸道清潔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正確飲食,配合相應運動訓練,疏導患者的不良心理,樹立疾病康復的信心。
1.2.2 觀察組 實施以任務導向為框架的解決問題模式。①組建干預實施小組:選取科室護士長、科內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骨干護理人員及責任護士為組內成員。護士長作為組長,負責干預計劃的制訂、干預實施過程的監(jiān)督及干預的質量改進;骨干護理人員作為副組長,負責協(xié)助組長整理相關資料,在計劃制訂后對組員進行培訓和考核,監(jiān)督和指導干預計劃實施的整個過程;責任護士作為組員需要嚴格執(zhí)行干預方法,規(guī)范干預流程,評估干預過程中的缺陷,及時反饋[2]。②制訂以任務為框架的問題解決模式干預方案。組長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結合相關文獻,通過組內成員分析和討論,確定主要任務,具體內容包括強化直腸造口知識、糾正錯誤認知、掌握造口護理方法、疏導不良情緒。以上述任務為框架制訂問題解決模式干預計劃表,并實施相應指導和干預,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直腸癌造口患者干預計劃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造口知識掌握情況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首次造口排氣時間、首次造口排便時間、首次經(jīng)口進食時間)。②比較兩組造口適應評分。采用造口適應量表,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狀態(tài)、社會交往3個維度,采用6級評分法,總分34~20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對造口的適應性越好[6]。③比較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包括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自護知識4個維度,43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好。④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造口感染、造口損傷、刺激性皮炎、造口脫垂、造口狹窄、過敏性皮炎。
2.1 兩組造口知識掌握情況、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造口知識掌握情況、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造口適應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造口適應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直腸癌為臨床常見的消化道腫瘤。有研究顯示,國內疾病發(fā)病率達36.1/10萬,且每年因直腸癌而進行造口的患者約10萬。手術造口后改變排便途徑,由于生理改變,外在形象損壞,患者極易產生負性心理。同時若不強化造口護理,易刺激造口周圍皮膚,導致皮膚黏膜炎癥、造口感染、出血及水腫等,而這些問題會極大降低手術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7]。因此,在直腸癌手術造口治療的同時應用以任務導向為框架的解決問題模式非常必要。
以任務為框架的問題解決模式是近年來護理發(fā)展的新型干預措施,其不僅重視護理目標,同時也注重目標中問題的解決[8]。整個護理實施過程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其護理核心內容是患者,從患者的需要和實際病情出發(fā),通過建立護理目標幫助患者解決生理和心理問題,強化對造口相關知識的認知,增強治療信心,疏導不良心理,提高自我護理能力[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造口知識掌握情況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造口適應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造口損傷發(fā)生率及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P<0.01)。分析原因:通過分析明確患者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造口相關知識認知不足、自我護理能力較差、出院擔心無醫(yī)療支持等,針對問題通過視頻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并掌握造口袋更換方法、造口護理知識,能夠自行判斷造口異常,減少對病情的不確定感,緩解恐懼、焦慮心理;同時利用同伴支持強化患者對造口護理的信心,從而減少造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針對自我護理能力較弱的問題利用感恩教育、認知構建,使患者保持感恩,重建正確認知,認識到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自護能力和對術后造口的適應性[10];通過微信溝通和指導進一步強化康復信心,通過并發(fā)癥識別有效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通過組織聯(lián)誼交流會互相學習造口護理技巧,并盡快融入社會活動,促進疾病快速康復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11]。
綜上所述,對直腸癌造口患者應用以任務導向為框架的解決問題模式取得滿意干預效果,可提高患者對造口的適應能力,促進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造口并發(fā)癥,維持造口正常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