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瞿邱煒,陳文秀,楊 艷
(南通市通州區(qū)人民醫(yī)院 江蘇南通226300)
有研究指出,女性分娩后易發(fā)生盆底肌功能障礙[1-2]。盆底肌由肛門括約肌、肛提肌及尿道括約肌等構成,可保障女性盆腔器官的穩(wěn)定性。盆底肌包括快纖維及慢纖維兩種,其中快纖維屬于2級肌纖維,影響女性盆底肌的收縮能力,易疲勞[3];慢纖維屬于1級肌纖維,影響女性機體內維持靜息條件中的支持功能[4]?;诖?,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9年8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分娩產婦的臨床資料,進一步探討盆底肌肌力的影響因素及功能恢復防治措施?,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8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我院分娩的16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單胎妊娠;產婦及家屬知曉并簽署同意書;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足月產婦;初產婦;妊娠期未合并其他疾病。排除標準:器官功能異常;依從性差;溝通障礙;有家族精神疾病遺傳史或精神障礙;存在高危因素;多胎妊娠。產婦年齡21~34(27.6±0.17)歲;產前體重42.1~62.3(52.6±0.18)kg;新生兒頭圍31.0~34.5 cm;新生兒體質量2600~4300 g;分娩方式:陰道分娩92例,剖宮產68例。
1.2 方法
1.2.1 盆底肌肌力檢測 使用盆底篩查儀無創(chuàng)監(jiān)測產婦產后盆底肌功能狀態(tài)。1級肌纖維:收縮肌功能達到最大肌力的40%,并堅持6 s;2級肌纖維:產婦在15 s內可收縮為最大肌力并堅持1 s,休息2 s,持續(xù)5次。
1.2.2 干預措施 對產婦開展盆底肌功能鍛煉。①腹式深呼吸:產婦取去枕平臥位,雙手放置于腹部,吸氣時腹部隨之隆起,呼氣后腹部肌肉最大限度收縮,該鍛煉過程中產婦需保持經口呼氣。②后臀部運動:指導產婦將臀部抬起,收縮盆底肌肉,吸氣時保證臀部肌肉及腹部肌肉收縮,呼氣時還原;每次堅持5 s,鍛煉50 s,60次/d。③腹直肌與盆底?。褐笇Мa婦取平臥位,大腿屈曲,緊貼腹部,雙手觸碰腳趾并環(huán)抱雙腿,深呼氣后向前坐起,控制肘部與床之間的距離;隨后平躺,同時深吸氣,每天4次,每次15 min。④坐位提肛?。褐笇Мa婦在椅子或床邊取坐臥位,保持雙手叉腰、雙足交叉的動作,隨后起身站立并收縮肛門,堅持10 s后引導產婦放松并坐下,每天3次,每次15 min。⑤會陰和肛門:鍛煉前產婦需排空尿液,用力收縮會陰及肛門,堅持5 s左右,結合深吸氣反復鍛煉,每次約10 min,每天4次。⑥尿道括約?。褐笇Мa婦在排尿時中斷,每次排尿約中斷5次,以鍛煉尿道括約肌。⑦采用盆底肌功能訓練系統(tǒng)指導產婦進行被動鍛煉:產婦取膀胱截石位,醫(yī)護人員將系統(tǒng)探頭置入陰道內,指導產婦多次收縮陰道或提肛,記錄并分析產婦的肌電圖值。
1.3 觀察指標 ①調查分析患者盆底肌功能異常的影響因素。②觀察組臨床干預效果:臨床效果以具體癥狀作為評估依據,結果包括:顯著有效(盆底肌肌纖維力>3級),有效(盆底肌肌纖維力為3級),無效(盆底肌肌纖維力<3級)。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影響盆底肌肌力異常的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影響盆底肌肌力異常的單因素分析
2.2 變量設置賦值 見表2。
表2 變量設置賦值
2.3 影響盆底肌肌力異常的單因素分析 見表3。
表3 影響盆底肌肌力異常的單因素分析
盆底肌功能障礙主要以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為主,其中盆腔器官脫垂包括慢性盆腔疼痛、陰道后壁膨出、陰道前壁膨出、子宮脫垂[5]。手術操作對剖宮產產婦盆底肌功能影響較大,易造成產婦血管營養(yǎng)障礙、盆底結構異常及神經組織損傷,降低產婦盆底肌肌力[6]。臨床進行盆底肌功能康復鍛煉時,主要以提肛運動為主,對肛周肌群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自主收縮,提升盆底對盆腔器官的支持張力。對產婦盆底肌功能開展科學鍛煉,可有效促進盆底肌血液循環(huán),增強髖部肌肉、腹肌、肛門及會陰部張力,提升子宮平滑肌的縮復能力及子宮韌帶張力,降低子宮脫垂及尿失禁發(fā)生率[7]。
本研究對我院分娩產婦進行分析,發(fā)生盆底肌肌力異常產婦與未發(fā)生盆底肌肌力異常產婦的年齡、產后時間、產前體重、新生兒體重、新生兒頭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分娩方式、妊娠次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發(fā)生盆底肌肌力異常的產婦進行康復鍛煉后干預總有效率為98.8%,多數產婦后期恢復效果較好。由此可知:影響產婦盆底肌肌力因素包括妊娠次數、分娩方式,與產婦的年齡、產后時間、產前體重、新生兒體重、新生兒頭圍等因素無關。因此,應加強對產婦的健康教育,使其重視盆底肌肌力恢復,在產后積極進行盆底肌功能鍛煉,提升生活質量。
對產婦實施盆底肌功能鍛煉后,康復有效率達98.8%,表明盆底肌功能鍛煉有較好的改善效果。產婦應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開展康復訓練,提升臨床康復效率,促進機體功能恢復。盆底肌功能訓練方式,包括腹式深呼吸、后臀部運動、腹直肌與盆底肌、坐位提肛肌、會陰和肛門收縮、尿道括約肌收縮等,可充分滿足產婦的康復需求[8]。臨床醫(yī)生需在產婦妊娠期加強對產婦的健康教育,強化產婦健康意識,使產婦重視盆底肌的功能鍛煉,進一步提升產后生活質量[9]。
綜上所述,分娩方式、妊娠次數對產婦盆底肌肌力均有影響,通過開展產婦盆底肌功能訓練,可有效提升產婦肌纖維力,改善產后生活質量,緩解產婦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