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燕,嚴夢婷,林 娜,王巧珍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福建福州350004)
胃腸道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1]?;熓桥R床治療胃腸道腫瘤的重要輔助手段,多采用靜脈途徑給藥,臨床發(fā)現反復的靜脈穿刺在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時,還易發(fā)生化療藥物外滲,因此,臨床多通過留置PICC導管進行化療[2]。然而,在實際靜脈化療期間,多數患者會因此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故給予PICC置管術胃腸道腫瘤患者科學護理干預意義重大[3-4]。通過對行PICC置管術胃腸道腫瘤患者開展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的護理干預,不僅能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治療配合度,且對并發(fā)癥的預防也起到積極作用。本研究選取140例行PICC置管術胃腸道腫瘤患者,探討信息-知識-信念-行為護理干預模式的應用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40例行PICC置管術胃腸道腫瘤患者。納入標準:①根據胃腸道腫瘤診斷標準和指南確診;②患者具有化療指征、耐受性,具備PICC置管術條件;③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曉,同意并簽署協議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化療、PICC置管術禁忌證;②患者存在嚴重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③患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患者意識、認知及精神障礙,不能配合研究;⑤患者因病情加重等原因未能完成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例。對照組男40例、女30例,年齡40~75(58.12±10.44)歲;體質量指數(BMI)18.9~24.4(22.98±1.04);胃癌46例,結腸癌16例,直腸癌8例。觀察組男41例、女29例,年齡38~75(57.96±10.52)歲;BMI 18.5~24.7(22.95±1.02);胃癌42例,結腸癌18例,直腸癌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向醫(yī)院倫理委會報備且在審核批準后開展。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告知胃腸道腫瘤、PICC置管、化療等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予以心理疏導,提前做好置管準備。置管期間,護理人員配合醫(yī)生進行置管操作,注意監(jiān)測患者體征變化。置管后,護士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置管維護注意事項,并遵醫(yī)囑做好病情監(jiān)測、用藥及飲食指導等。
1.2.2 觀察組 采用信息-知識-信念-行為護理干預模式。①成立信息-知識-信念-行為護理干預小組:由科室護士長、靜脈治療專科護士組建干預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理論知識內容培訓。由于不同腫瘤患者護理要求存在差別,故需重視專項知識、操作技巧的培訓與模擬演練,確保為患者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②實施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的護理干預:a.信息收集(信息)。為納入研究患者建立個人檔案,制訂個體化干預計劃。b.健康知識教育(知識)。護理人員全面了解患者對胃腸道腫瘤、PICC置管及化療等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基于患者實際認知程度,靈活應用口頭講解、專科視頻播放、發(fā)放健康手冊等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使其正確、全面了解疾病與治療知識和注意事項。c.信念培養(yǎng)(信念)。在患者獲得和掌握胃腸道腫瘤、PICC置管、化療相關知識后,采用信念、態(tài)度調查量表對患者的治療信念和態(tài)度進行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實施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糾正患者的負性情緒和錯誤認知,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此外,提前告知患者PICC置管和化療期間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并對患者的置管情況進行評估,讓患者對治療過程有整體的認識,做好心理準備,培養(yǎng)正確的治療信念。d.行為指導(行為)。引導患者積極配合PICC置管術及化療,如協助患者采取最佳體位,避免導管打折、彎曲;指導患者進行松拳握拳、肢體上舉下放等適當功能鍛煉,防止血栓發(fā)生。同時,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飲食、生活習慣,為術后康復、化療提供良好保障。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知、信、行評分:采用本院胃腸外科自制的知信行評分量表進行評價,包括相關知識、置管態(tài)度、自我行為3個維度,各維度評分范圍0~10分,進行調查評價前,告知患者填寫注意事項。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知、信、行情況越好。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量表共包含20個項目,采取4級評分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負性情緒越嚴重。③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CRBSI)、血栓(無癥狀血栓除外)、導管相關性皮膚損傷(CASI)及導管脫出。④比較兩組依從性情況:采用我院胃腸外科自制的自我管理情況調查量表進行評價,包括遵醫(yī)服藥、置管配合、健康飲食、及時復查4個方面,每個方面評分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依從性越好。⑤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胃腸外科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價,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854,重測效度為0.876,調查主體為家屬或監(jiān)護人,總分100分。評分標準:總分≥90分為非常滿意,總分60~89分為基本滿意,總分<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干預前后知、信、行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知、信、行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2.4 兩組依從性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依從性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例)
近年來,受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胃腸道腫瘤發(fā)病率較高[5-6]。留置PICC導管被用于胃腸道腫瘤化療、營養(yǎng)支持等多個方面,可避免患者靜脈多次穿刺,減輕痛苦,保護血管,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7-8]。大部分患者對PICC導管的日常正確維護缺乏依從性,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置管應用、治療效果及預后結局。因此,對胃腸道腫瘤留置PICC導管患者實施科學合理護理干預至關重要[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PICC置管相關知識、置管態(tài)度及自我行為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P<0.05)。表明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的護理干預模式可提升行PICC置管術胃腸道腫瘤患者知信行行為。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信念培養(yǎng)及行為指導等干預,幫助患者正確了解檢查注意事項,保持良好治療依從性,掌握防護行為。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的護理干預模式可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分析原因:信念培養(yǎng)過程,不僅能緩解、消除患者負性情緒,亦可樹立并增強期望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的護理干預模式可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析原因: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的護理干預模式能有效規(guī)避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因素,為置管實施、維護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從而幫助患者獲得最佳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1,P<0.05),表明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的護理干預模式有助提高患者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的護理干預強調需重視患者認知、心理及精神等護理,滿足其個體化需求,調動其治療積極性、自覺性,促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自護行為,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將信息-知識-信念-行為護理干預應用于PICC置管術胃腸道腫瘤患者,不僅能提高患者知信行行為,改善負性情緒,且有助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