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靜,寇玉珠,于怡然,何怡琳,于燕燕,侯蕾蕾
(1.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 山東濟南 250014;2.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3.濱州醫(yī)學院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中西醫(yī)結合腦卒中循證實踐指南(2019)》顯示,腦卒中是造成我國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發(fā)病率與復發(fā)率呈逐年增長趨勢[1]。肩手綜合征(SHS)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yǎng)不良[2-3],是患者卒中后嚴重限制身體活動的重要原因。有研究顯示[4-5],SHS發(fā)病率約為70%,致殘率高達50%;主要臨床表現為偏癱、肩痛等[6],晚期可出現患側肌肉萎縮、關節(jié)痙攣等,甚至造成永久性畸形,對患者疾病預后產生不良影響,降低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7-8],由醫(yī)生、護士、康復師組成的一體化工作模式利用臨床-康復-護理團隊,以提供安全治療環(huán)境、高質量服務為目標,開展臨床工作,有利于實現疾病的健康評估、診斷與康復管理,能有效控制并發(fā)癥、緩解經濟負擔。因此,建立快捷溝通、高效合作的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對縮短SHS患者治療時間窗、降低致殘率具有重要意義。鑒于SHS的高發(fā)病率與高致殘率,我科于2020年6月將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引入卒中后SHS患者的管理中,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擇2020年6月1日~2021年7月31日山東省某三級甲等醫(yī)院神經內科140例腦卒中SHS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腦卒中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9];經顱腦CT 或 MRI檢查首次確診腦卒中;首次診斷為SHS且符合診斷標準;病情穩(wěn)定并同意接受調查者。排除標準:并發(fā)偏癱、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有認知功能障礙或器質性精神障礙;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70例。對照組男48例、女22例,年齡(57.55±2.05)歲;干預組男37例、女33例,年齡(58.15±3.3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1.2.1 組織品質團隊 山東省某三級甲等醫(yī)院神經內科成立醫(yī)、護、技多學科工作團隊。入選條件:①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②熟練掌握常用的評估方法及疾病知識;③??埔陨蠈W歷;④具有良好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共10名成員,包括神經內科副主任醫(yī)師1名,主治醫(yī)師1名;神經內科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2名;康復醫(yī)學科副主任醫(yī)師1名,康復物理治療師1名。制訂“多學科、多層次、多途徑”三多培訓模式,進行SHS相關知識規(guī)范化培訓與考核。
1.2.2 干預方法
1.2.2.1 對照組 實施規(guī)范化卒中治療與常規(guī)康復護理。入院時醫(yī)生與護士共同完成患者的病史采集。利用常用評估單進行評估與治療,包括對疾病相關資料、跌倒、靜脈血栓栓塞癥(VTE)、自理能力、營養(yǎng)篩查與評估等,并給予健康教育;住院期間給予心理護理、飲食指導、保暖干預、肢體固定、活動指導等;出院時給予出院指導和健康教育,包括藥物指導、飲食、活動、病情監(jiān)測、定期復診等。
1.2.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建立由醫(yī)生、護士與治療師等多學科團隊合作的康復管理方案,按照患者特性、病情特點進行干預,分為康復治療階段和延續(xù)護理階段。干預時間為患者確診SHS時至出院后3個月,干預結束后再次予以評估。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干預方案,見表1。
表1 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住院費用以監(jiān)測期間計費的形式統(tǒng)計。②比較兩組肢體痙攣評分[11]。具體包括腱反射、肌張力、陣攣評定3個方面,總分16分,0~9分為輕度痙攣,10~12分中度痙攣,13~16分重度痙攣,Cronbach′s α為0.70。③比較兩組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2]進行評價,評分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劇烈的疼痛,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④比較兩組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進行評定[13],主要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45 cm、上下樓梯10項內容,總分為100分。100分表示生活能力正常;60~99分表示生活基本自理;40~59分表示中度功能障礙,需要幫助;20~39分表示重度功能障礙,生活依賴明顯;<20分為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好。Cronbach′s α為0.89~0.95。⑤比較兩組SHS再入院率、肌力分級。肌力分為0~5級。0級:完全癱瘓,肌力完全喪失;1級:肌肉輕微收縮但無機體活動;2級:肢體可移動位置但不能抬起;3級:肢體能抬離,但不能對抗阻力;4級:能進行對抗阻力運動,但肌力減弱;5級:肌力正常。分級越低表明患者肌力越差[14]。
2.1 兩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情況比較 見表2。
2.2 兩組肢體痙攣評分、VAS、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肢體痙攣、VAS、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再入院率比較 干預組再入院率為25.37%,對照組再入院率為36.7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10,P<0.001)。
2.4 兩組肌力分級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肌力分級情況比較(例)
3.1 降低腦卒中后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再入院率 SHS的進展是一個漫長過程[12,14],患者可能發(fā)生肌肉萎縮、關節(jié)活動受限,甚至偏癱等情況。治療與康復所需時間較長,且由于病情反復,因而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出院后患者病情發(fā)生變化后多選擇再次入院,再次增加了治療費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能夠做到盡早出院,減輕經濟負擔的同時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能力。這可能與住院期間專業(yè)的醫(yī)務人員多次給予患者康復指導并督促落實,即使出院后也有專業(yè)醫(yī)務人員與其保持聯系,定期追蹤病情有關。干預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SHS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P<0.01),與心力衰竭患者在成本效益控制方面一致[15]。因此,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對臨床工作中合理利用醫(yī)療資源、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提升醫(yī)療服務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3.2 減輕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程度、疼痛,提高肌力水平 腦卒中后SHS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疼痛、手指痙攣畸形、肌力下降導致活動障礙,是卒中后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3]。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進行保暖干預、肢體固定、活動指導等,干預組患者運用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由神經內科醫(yī)師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并與康復治療師、護士定期交流病情,共同制訂治療方案??祻椭委煄熃o予康復專科治療,制訂日?;顒涌祻陀柧?,集中強化練習,鼓勵無痛范圍內主動活動;設計肩胛吊帶輔助具并開展肩胛控制訓練,強化肩關節(jié)乃至整個上肢功能的恢復,增加肌力水平。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及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配合治療,加強心理疏導;開展標準化體位管理與肌內效貼新技術,改善患側手部痙攣腫脹,減輕卒中后肩痛;嚴格遵循神經內科康復會診聯絡制度與回訪制度,加強出院指導。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肢體痙攣、疼痛、肌力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P<0.01)。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并發(fā)癥的嚴重程度,提高康復治療效果。
3.3 提高腦卒中后SHS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衡量SHS患者康復效果的重要結局指標。腦卒中后SHS患者病情遷延,嚴重者會出現肌肉萎縮、關節(jié)畸形,造成生活自理能力缺失,從而導致患者出現多方面的不良影響。本研究中的患者多為家庭的核心角色,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通過對干預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評估,了解其總體自理能力水平并進行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干預,與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研究一致[16]。結果顯示,干預組通過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的干預,減輕了患者的疼痛與肢體痙攣程度,促進了肌力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這可能與神經內科護士及時評估患者的自理能力,神經內科醫(yī)師與康復科治療師通過疾病分析、治療,進一步制訂康復計劃,護士配合并督促患者康復措施的落實,三者緊密配合、相互溝通有關。提示醫(yī)務工作者應對患者采用專業(yè)的病情評估及全周期、無縫隙、多方面的整體干預,可有效減少SHS患者并發(fā)癥,提高醫(yī)務人員解決臨床問題的效率和成熟度,縮短患者腦卒中后康復時間,提高患者重返社會的能力。
綜上所述,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是對臨床、康復、護理等??瀑Y源進行優(yōu)勢互補以及專業(yè)人員的有機結合。根據SHS患者的具體情況,專業(yè)人員共同制訂個性化的康復管理方案,使患者疼痛、肢體痙攣、肌力下降等并發(fā)癥得到控制并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降低了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再入院率,改善了患者的疾病預后效果,有利于促使腦卒中并發(fā)癥防治工作形成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