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浩曄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生于1840 年5 月7 日,是19 世紀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他在多個領域都有著深厚的造詣,給世界音樂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品《四季》是他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一共由12首帶有標題的獨立小曲組成,每一首小曲與月刊逐月發(fā)表的12 首詩篇相呼應,其中,每一首樂曲都向我們展示了色彩繽紛的民俗風情畫卷,副標題為“性格描繪的12幅畫面”,旋律生動地反映出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勞動情景及俄羅斯民間音樂的音調,作品大都有著歡快的節(jié)奏、簡潔的結構,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深刻地刻畫了在社會動蕩時期人們對安穩(wěn)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與追求,極具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情。
作品《八月—收獲》是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中的第八首,正如阿·柯里佐夫的詩:“家家戶戶收秋糧,高高的裸麥倒在地上,成捆的麥子垛成山,夜半牛車搬運忙?!币魳放c詩歌緊密結合,用音樂的方式來描繪藝術的畫面。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為復三部曲式(如表1),為b小調,6/8 拍,首部有諧謔曲的體裁特征,以引申型的三段式寫成,為有再現的引申型單三部曲式。音樂風格熱烈奔放,富有激情,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中段則抒情如歌,中部為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調性也轉到明朗的關系大調D 大調上。中部更多地表現了人們搶收后的安靜祥和,用動靜結合的音樂表現手法來形成鮮明的對比,并且從多個層面展現了農民們因豐收而繁忙勞作的生活場景以及喜悅的心情。再現部是首部的原樣再現。
表1 復三部曲式
首部為1 到67 小節(jié),是由A,B,A構成的非對稱性、非方整性的引申型三段曲式。主調為b 小調,速度為活潑的快板,最后以屬七到主做收攏性結束。9 到16小節(jié)是a 樂句和b 樂句的重復性樂句。B 段是引申型寫法,具有回旋曲的特點,由8+12 的兩個樂句構成,其中,頻繁轉調具有中段不穩(wěn)定的特點,在各個調之間做調性的游移。前八小節(jié)的材料來源于a 樂句,是a 樂句單一主題材料分裂而成,并進行發(fā)展,此時的低聲部做淡化處理,并融合了b 樂句的材料。從調式上來看,從b 小調轉向下屬方向的e 小調又轉回了b 小調,終止在b 小調的屬和弦上形成收攏性終止。25 到36 小節(jié),是12 個小節(jié)的樂句性樂段,從a 小調轉到C 大調,再到e 小調,再到b 小調,以屬七和弦結束中段。A是A 的再現,是4+4 的兩個平行樂句構成,具有方整性、對稱性的特征。
44 到67 小節(jié)是由四個部分構成的連接部,音樂是各部分材料的凝結。連接一是45 到48 小節(jié),左手是我們所熟悉的b 的材料,有趣的是,把材料反向來進行處理,從而加強了全曲材料的凝練化、統(tǒng)一化。連接三是從58小節(jié)的第二拍開始到61 小節(jié),此時運用了復調音樂的手法,前后疊置起來,同時協調進行,使得旋律有一唱一和之感。在劃分樂句時,連接二與連接三之間易產生爭議,我們從58 小節(jié)的第二拍進行劃分,這樣樂句素材更符合是由b 材料的節(jié)奏拆分而來,也更符合音樂連接的美感,更具有一定的藝術美學,且切分節(jié)奏的運用更增加了音樂動蕩不安的效果。
中部為68 小節(jié)到129 小節(jié),音樂要求變?yōu)榘察o的、平靜的,與之前的熱烈活潑截然不同。要求演奏者用甜美的、悠揚的、輕柔的聲音來演奏,主題性格面貌變得舒緩而又寬廣。曲式結構是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在音樂結構上,仍然是引申型中段,結構劃分比較明確。此時還出現了四個聲部,像極了弦樂四重奏。中間部分為插部寫法,采用了調性之間的模進、離調以及延留音的手法,于是也就有了合唱的效果,運用了合唱式的音樂織體。此時的調性轉到了明朗的關系大調D 大調。詳見譜例一。
譜例一
C 段由兩個各為八小節(jié)的平行樂句構成,呈方整性、對稱性結構,c 樂句中以兩小節(jié)為一組,一共自由模進四次,在D 大調的屬方向做開放性終止,C樂句是c 的旋律倒置,左右手逆向進行,調式轉到了A 大調上。D 段是引申型中段,也是由兩個各為八小節(jié)的樂句構成。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基本上每兩個小節(jié)就會換一次調式,D大調—E 大調—升f 小調—G 大調—A 大調—b 小調,中間共轉五次調,每次轉調都做了調式的2 度模進,且都是屬五六和弦到主和弦或者是屬和弦,使得音樂在一浪高過一浪、節(jié)節(jié)攀升的過程中漸入整曲的第二次高潮,最后,以D 大調的屬七到主做收攏性結束,詳見譜例二。
譜例二
第116 小節(jié)到129 小節(jié),這14 小節(jié)來源于c 的主題材料,左手持續(xù)的低音F,為屬持續(xù)音,速度漸漸慢下來,為再現部的回歸做了充足的準備,形成一種期待感。
再現段是首部的原樣再現,最后擴充的兩小節(jié)使得情緒更加飽滿。
前四小節(jié)從旋律上來看,開篇就帶給人一種緊張繁忙的感覺,仿佛是充滿喜悅的農忙景象。主題動機明確,形象鮮明,音樂旋律呈半音階下行的形態(tài),音樂動機是兩個弱起的八分音符開始,走到重拍的四分音符,再以八分音符結束。重拍到結束的音型是二度下行模進的四度,共有四組,向下變化模進四次,仿佛聲音越傳越遠,像極了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地勞動,井然有序地把割好的麥子依次往下傳遞的勞動情景,節(jié)奏安排緊鑼密鼓,有一定的緊張之感。從旋律的橫向發(fā)展來看,隱藏著三個聲部,我們可以想象在農忙時節(jié),分別是婦人、孩子、男子的三種音色彼此相互呼喊幫忙的景象。一塊塊田地上站滿了后生、婦女、孩子、老人,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詳見譜例三)。青壯年們揮舞鐮刀,彎腰淺笑,揮汗如雨,老人、孩子們在拾取掉落的麥穗,大家一個個都累得汗流浹背、直不起腰來,放聲高歌著勞動歌曲來趕走疲憊。誰也不言辛苦,每個人的心里都樂開了花,臉上都笑得像蜜一樣甜。
以音樂發(fā)展的縱向來看,a 句的和聲極不協和,多次使用了三全音,開始的純四度再到增四度,增四度再到純四度,減五度再到減四度,做四次變化模進,給人聽覺上一種不安的情緒,這種音程的運用既形成了不協和的調式,也淡化了音高的限制,描繪了俄羅斯農民在秋收時節(jié)手忙腳亂的繁忙景象。b 句的旋律來到了左手,右手來作伴奏。和聲上是典型的屬到主結束,屬主呼應,重屬七到屬再到主做收攏性結束。由此可見,作曲家在a 句與b 句之間用了由點到線的創(chuàng)作手法,連音線的使用形象勾勒出了農民彎腰拾取麥穗的身影,詳見譜例三。
值得注意的是,第48 小節(jié)最后一個和弦,這個和弦停留在了b 小調的四級上,導致了音樂色彩的變化。之前46 小節(jié)最后一拍的和聲是五級,然后解決到六級的七和弦,共反復三次,第四次由五級解決到主,再解決到四級,和聲不穩(wěn)定,像是老牛拉著滿載著莊稼的車行進在鄉(xiāng)間小路上,邁著沉重的步伐向前趕路。由此來進行音樂調式的轉換,具有一個承上啟下的意義,既承接了上一段音樂,又很好地引出了下一段音樂,使音樂更有層次感,前后銜接,遙相呼應,使得過渡更為自然。詳見譜例四。
譜例四
連接二是49 到57 小節(jié),這時調性發(fā)生了改變,來到了e 小調,此時的旋律稍轉柔和,像是那涼爽的晚風,帶有夢幻的音樂色彩。音響效果來源于48 小節(jié)的最后一個和弦,把和弦拆分成琶音來演奏。第55 小節(jié)開始,里面藏了a 的材料,運用八度的奏法,以屬七到主做收攏性結束。
連接四是62 小節(jié)到67 小節(jié),這個樂句是各個材料的融合,在此時變?yōu)榱酥胶拖?,雙手齊奏,聲音上的響度變大,情緒上變得熱烈高漲,氣勢上得到增強,最后一點點進行攀升達到高潮,以ff 來結束首部。
再現部結束后的最后四小節(jié)是在主和弦上的擴充,使全曲在一連串堅強有力的柱式和弦中結束,起到了強化終止式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具有完整性。同時也體現了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用音樂對八月這一季節(jié)的描繪,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以及對大自然饋贈的贊美。
前四小節(jié)(a 句)的節(jié)奏是以固定的節(jié)奏律動做發(fā)展,極具諧謔曲的風格特點,把做農活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左手的低音B 貫穿樂句,起到一定的定調作用,穩(wěn)定了調式。我們現在來看后四小節(jié)低音的節(jié)奏,在三拍的長音G 后用了三個八分音符,并把旋律引低了八度,停在了低音區(qū)的#F,再以變化重復的手法重復了一次,動靜結合,生動有趣。旋律高低起伏,仿佛是農民爬上屋頂,把成熟的麥穗掛在梁上,曬著小麥,與下面的人一唱一和地慶祝著豐收。同時,右手作為帶點的跳音和弦,是填充的節(jié)奏型,我們在彈奏時要做到輕巧,做好伴奏的部分(見譜例三)。
譜例三
首部B 段的結尾部分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收割圖。八月的原野上已經是金燦燦的一片,田野里,飽滿的麥穗兒像成熟的智者一般,謙遜地微低著頭,向大地表達著最深沉的謝意。這里由C 大調轉到了e 小調,而后轉回b 小調,出現了調式游移的現象。左手的節(jié)奏型變?yōu)橐匀齻€音為一單元,且后兩拍以半音級進的形態(tài)出現,表現緊張忙碌的氣氛。農民們惜時如金,拿上鐮刀忙碌起來,一手抓麥稈兒,一手快速揮鐮刀下去,一刻不停地收割著,一把把麥子就乖乖地躺倒在地上了。右手的節(jié)奏安排在了第一、三、五拍上,這是一種連切分節(jié)奏型,給人一種不安的節(jié)奏感,造成了聽覺上的節(jié)奏不對等,因此才更體現忙碌的真實感。陣陣秋風吹過,那翻滾的金色麥浪涌動著豐收的喜悅。第32 小節(jié)開始,節(jié)奏型發(fā)生變化,由于重音、連線的關系,音樂單元變?yōu)閮蓚€一組,組合更加緊密,情緒也漸漸推了上去,體現了農民們在這怡人的天氣里,熱情高漲,干勁十足。那一捆捆的麥子越摞越高,變成了一個個麥子垛,一個個的麥子垛又成了一座座山……和阿·柯里佐夫的詩“家家戶戶收秋糧,高高的裸麥倒在地上,成捆的麥子垛成山,夜半牛車搬運忙”遙相呼應,點明主題,讓人印象深刻,進一步深化了主題。詳見譜例五。
譜例五
中部的音樂安靜而舒緩,旋律中透著甜美,富有歌唱性,音樂織體的排列變得疏松。我們通過音樂可以聯想到,在人文生活中,農民們辛勤勞作了一天后終于來到了黃昏,整個田野上沐浴著夕陽的余暉,漸漸地暮色已經模糊起來了,和聲的進行讓我們感受到彌漫在天空中的晚霞也漸漸暗淡下來,沒了顏色。牛兒在前面走著,身后拉著車子,車上拉著滿身疲憊的農民伯伯,此時正享受著片刻的愜意與美好。旋律柔和、寧靜、恬淡,讓人感到秋天的晚風是涼爽的,沁人心脾,能夠吹走一天的疲憊。詳見譜例一。
中部后半部分的旋律在不同的聲部進行交替,給我們描繪了一種愜意美好的景象,屋外不知名的蟲兒唱著歌,陣陣清風吹得樹葉沙沙地響,竟像極了二重唱!隨后的音樂越發(fā)展越安靜,像是人們在勞碌了一天后美美地躺在床上,透過木窗遙望著滿天的繁星,互相訴說著豐收的喜悅之情,漸漸地進入了夢鄉(xiāng),做著豐收的美夢。詳見譜例二。
19 世紀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表達過一個觀點,即文藝是“人的生活的教科書”。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季》中的《八月》反映了俄羅斯農民的真實生活,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作曲家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這首作品在曲式、和聲、調性、旋律、節(jié)奏上有其特有的魅力,是藝術美、形式美、意境美的統(tǒng)一。作曲家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對真善美的體悟都凝結在了作品中。柴可夫斯基用最直接的抒發(fā)個人感情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音樂,并深受大眾所喜愛,也體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其中蘊含的藝術美學值得我們更深入地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