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化 趙軍英 北京市東城區(qū)和平里第三小學
韓曉燚北京市東城區(qū)和平里第九小學
2022年,隨著新冠疫情形勢的變化,筆者所在學校分別在3月和5月經(jīng)歷了兩段線上教學。如果說,2020年的線上教學更多地強調了資源供給,市、區(qū)共同打造了全覆蓋的空中課堂,那么今年的線上教學則更加側重從學生需求出發(fā),以直播課為主,強調課堂中師生互動的線上教學。當新冠疫情出現(xiàn)時,學校立刻制定推進策略,教師在線上教學中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實施,保證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在3月份剛轉入線上教學時,學校面臨著不少問題,有些是以前的老問題,有些是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新問題。全校教師在第一時間就與所有家長電話進行了溝通,在安撫情緒的同時,了解家庭的基本需求、面對的主要問題。
經(jīng)過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家長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擔心過長時間線上學習有損身體健康;二是擔心線上學習學生缺少監(jiān)管、關注,保證不了學習質量;三是擔心線上學習缺少師生互動,學生進入不了學習狀態(tài)。三方面的問題綜合起來都指向一點,那就是:在線上學習中,學生在獨立的狀態(tài)下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對問題的聚焦,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師生互動的頻次是解決這些困擾的最有效途徑,這是因為這樣做有利于了解學生學習狀態(tài),有利于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線上教學不是僅站在學校和教師的角度去完成教學任務,還需要換位思考,從學生、家長的角度,幫助他們更好地居家生活與學習。
線上教學需要解決家庭需求,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利用直播課形式與空中課堂資源相互配合,可能是現(xiàn)有條件下的最優(yōu)解。
學校提供直播課和空中課堂兩種形式,以直播課為主。學生可以進入直播課學習。遇到特殊情況,也可以靈活安排時間,使用空中課堂學習。
在線上教學中,要想辦法強化師生互動。教師可在直播課中通過多形式的交流來促進學生學習,如提高問答的質量與數(shù)量,關注到每一名學生;在專設的輔導答疑時間段,以一對多的形式組織活動;通過電話聯(lián)系,進行一對一個別化溝通……同時,線上教學需要更多地從“學習活動”出發(fā),減少知識點,增加對方法、過程的引領與支持。
線下轉為線上,對學習過程的教學成為重點,對學習動力的激發(fā)成為要點。
嘗試一:切片化策略活化線上資源,讓互動有溫度
根據(jù)“通過直播課補充空中課堂”這一總體策略,為了在充分利用原有資源的同時加強師生互動,筆者提出了充分利用資源的切片策略,將原有空中課堂或積累的視頻資源切片使用,在切片中加上現(xiàn)場的師生互動。
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14課《文言文二則》中的《學弈》第一課時為例,筆者將授課視頻切片,留下最經(jīng)典的部分播放給學生。每個資源切片中間留給師生現(xiàn)場互動研討的時間,原有資源與現(xiàn)場互動共同組成了完整的線上教學。
空中課堂中經(jīng)過反復打磨的優(yōu)質資源經(jīng)過“切片”處理后,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更加精煉,同時,線上教師的有效解讀、師生間適時適度的有效互動也讓學生更高效、快捷地吸收了相關信息。線上資源的精華提取與師生充滿溫度的實時互動有機融合,讓直播課“活”了起來,將“空中課堂”真正轉化為“我們的課堂”。
嘗試二:問題結構化引發(fā)深層思考,讓互動有深度
在5月初再次進入線上教學時,筆者又有了新的認識,進一步看到了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同時在實踐中通過有效提問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讓互動更有深度、更有質量。根據(jù)圖式認知的原理,教師需要先促進知識的結構化,然后才能提升問題鏈的深度。
教師的提問需要從問題的結構化入手,在理解教學內容、了解學情的前提下,從學習者的角度對本課的問題進行梳理,形成結構化的問題體系。
以語文五年級上第6課《將相和》為例,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提出了不懂的問題,針對提出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所提問題可以分為以下三類:搜集書中信息可以得到確切答案的問題;查閱資料或小組討論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指導才能解決的問題。前兩類問題學生比較容易解決,第三類問題需要教師完整的引導過程學生才能理解。
課堂中的學習,教師會沿著不同問題引導思考,組成不同的問題鏈條一點點地突破難點。例如,學生不理解秦王有眾多侍衛(wèi),藺相如又是個文官,為何敢威脅秦王擊缶?教師引導學生按問題的次序展開討論,并予以一一駁回。直到教師補充了“以頸血濺大王矣”的原文,并告訴學生古代頸血濺身是極其不吉利的事情,秦王斷斷不會做,學生才最終明白為何秦王不得不擊缶。
教師在疑難問題的解決上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形成問題鏈,其實就是促進學生思考的鏈條。這個問題鏈條即使同班的學生也會出現(xiàn)不同情況?;A好的學生經(jīng)歷了完整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少部分學生通過一個個問題的引導,找到了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可以運用到更多的閱讀中去,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結構化問題體系下,通過抓住主要問題鏈提高了課堂互動效率。
嘗試三:強化方法步驟,培養(yǎng)思維習慣,讓互動可延續(xù)
在線上教學中,教會學習方法,明確學習步驟,掌握學習的全過程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語文二年級下第15課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先明確學習古詩的步驟分解詩題、知作者、讀好詩、解詩意、悟表達、背詩文6步,每一步驟都有對應的學習方法。
在“解詩題”一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個比較長的詩題斷開,然后分別解釋。“曉”是早上,代表時間,可以和《春曉》對比理解,“凈慈寺”是地名,“林子方”是人名,合起來解釋就是:早上在凈慈寺送別友人林子方。接著教師馬上總結古詩詩題的特點,運用斷開的方法分別解釋,再合起來,基本可以把詩的背景和主題交代清楚。
6個步驟連貫起來是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在線上教學時,筆者讓學生首先了解學古詩的步驟,然后按步驟開展學習活動,最后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掌握過程。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鞏固運用方法。在線上教學中,既要關注學方法、用方法,也要關注整個學習過程。學習過程的不斷重復,幫助學生形成相對固定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自主學習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課堂外學生與同伴的互動提供了保證。
嘗試四:借助“小講堂”外化學習成果,讓互動有廣度
為了促進線上學習的有效性,讓學生真的“學會”,筆者利用不同時間,組織“真趣小講堂”活動,讓學生線上學習和互動的場域更廣闊、更多元。
直播課中先是部分進入,針對少量知識點,將問答活動轉變?yōu)閷W生間的“講—學”形式,進行初步練習。逐步過渡成為專題講解,以學生講給同伴的“小講堂”形式展開。這是自主學習的第一階段,重在參與,激發(fā)學習動力。
“真趣小講堂”活動為每一個學生搭建了平臺,給予了他們展示的機會。學生想展示,愿意展示,但不知怎樣展示才能更好。此時需要的是教師方法上的指導。以《寓言二則》為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了如下圖所示的學習活動過程。
學生經(jīng)歷學習的全過程,不同學生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有的學生可以參考其他同學的講述,自己把寓言故事復述出來;有的學生可以按照學習的方法,組織語言,把寓言故事完整地表達出來;還有一部分學生能將課上小講堂的經(jīng)歷,運用到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練習一段時間后,向大家講述自己的小講堂故事。這是小講堂活動的第二個階段,關注方法過程,重在創(chuàng)新提升。
學生獨自在家學習,對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很高。為了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在線上教學中盡量多地幫助他們在反復的嘗試中形成習慣。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小講堂活動既有口頭表達,也有書面表達的體現(xiàn),還體現(xiàn)為學習過程的不斷完善。
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已充分認識到課堂中互動的重要性。2020年的線上教學,從聚焦空中課堂到加強資源供給,強調資源建設。今年的線上教學則更深入地關注到學習過程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另一方面更多地關注到了師生互動。其深層目的是要激活學習者的活力,讓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線”。
線上教學使筆者認識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是為了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學習活動,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之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方法,還要使其經(jīng)歷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問題解決的步驟,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掌控全過程。
居家學習的環(huán)境要求學生做一個獨立學習者。線上教學需要向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轉變,需要打開教室的“窗戶”。要通過學習活動形成學習成果,并完成成果的展示。對于語文學科,類似“我教給同學……”的活動中的成果體現(xiàn),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線上教學既與線下教學有共同的特點,也有獨特規(guī)律。需要在平時做好雙線準備。這也是面向未來,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