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俊
(宜興 214221)
明代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提到:“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云家:僧閑靜有致,習與缸翁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guī)而圓之……附穴燒成,人遂傳用”,這是對紫砂壺最早的記載,因此,人們預測紫砂壺最初是起源于北宋。從北宋至今,紫砂壺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從最早開始制壺的金沙寺僧到如今,期間出現了無數的制壺高手,如明代時大彬、徐友泉,清代陳鳴遠、梅調鼎,近代蔣蓉、顧景舟等等,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藝人經過接力式的傳承,才使紫砂壺有了如今的繁榮氣象。“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是人們對紫砂壺由衷的贊美,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高雅人士,都能找到一把適合自己的紫砂壺,與之相依相伴,在朝夕相處中建立深厚的情誼,這也是紫砂壺區(qū)別于其它茶具的特別之處。
紫砂壺的造型之多、形制之豐富,是其它任何傳統(tǒng)工藝品都無法比擬的。紫砂壺在幾百年的發(fā)展中,將傳統(tǒng)美學與現代美學相結合,吸收了詩詞書畫等多種工藝美術形式,早已形成完善的造型藝術體系。紫砂壺的造型大致可分為幾何形體、筋紋形體和自然形體三大類,這是歷代藝人根據自然生活中的各種物象形態(tài),在現實的基礎上加以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體現了紫砂藝人們的智慧和文化。紫砂壺“一言九鼎”(見圖1)為幾何形體,此壺是典型的圓器,作品看似簡單,實則無處不蘊含著設計美學。幾何形體最大的特點便是簡約質樸,它沒有筋紋器的繁復生動,也沒有花器的惟妙惟肖,但它的制作難度卻絲毫不遜于筋紋器和花器。幾何形體中的圓器主要由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線構成,講究珠圓玉潤、比例協調、雋永耐看。細觀此壺,其身筒扁圓、飽滿卻不笨重,壺身裝飾以圈線,增加了作品的層次感;三個鼎足均勻分布于壺底,撐起壺身,更顯莊重挺拔;長直流蓄勢而出、十分有力,粗壯的根部漸過渡為細小的壺流,流口尖而不利、小巧有勢、出水順暢;圈把方圓相濟,上飾以小圓,方便提拿,也提高了裝飾性,為主旨的呈現作鋪墊,別有用意;圓形壺蓋微微穹起,弧度自然,與壺身恰到好處地相融,渾然一體;圈鈕造型小巧可愛、別具一格,與流、把設計相互呼應。整體觀之,作品造型可謂恰如其分地與“一言九鼎”四字相合,首先圈鈕為“口”,代表“言”,壺身的圈線抽象觀之,也增加了對“言”字的聯想;其次,整個身筒橫向觀之,其流、把的結構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九”字;最后,壺足為鼎,相連之正是“一言九鼎”之意。此壺通過幾何符號的運用組合成“一言九鼎”,足見設計得別具一格以及漢字的結構巧妙。在工藝上,作品雖不施釉色,但線條簡明利落、處理干凈,每一處裝飾、過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各部位的比例配置也是協調勻稱,整體器型圓而不重、穩(wěn)而不笨、柔中寓剛,大有中國漢字的方圓、周正之感,此壺實乃匠心之作。
圖1 一言九鼎壺
古代傳說,夏禹曾鑄九只大鼎,象征九州(那時我國中原劃分為九個州)。夏、商、周三代都把九鼎奉為極其貴重的傳國之寶?!妒酚洝て皆袀鳌份d,戰(zhàn)國末期,有一次秦軍攻趙,趙都邯鄲被圍,形勢危急。趙公子平原君趙勝往訪楚國求援,楚王不肯派兵救助,平原君怎么說都沒用,虧得平原君的一位隨行人員毛遂仗劍上前,向楚王分析時局,指出利害關系,一下子說服了楚王,訂立了兩國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回到趙國時,稱贊毛遂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后來,人們便用一言九鼎表示人說話守信,能起決定作用。自古以來,“一言九鼎”被許多人視為座右銘。說到做到,并不一定需要豪言壯語,信守承諾的人往往被稱為“真君子”,在社會和家庭的威信都很高,也因此受到大家的尊重。說話算話是守信的一種態(tài)度,表明態(tài)度的事情就要一板一釘地落實,也許中間過程會遇到許多困難或麻煩,但絕不能中途放棄。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諾不輕信,故人不負我。中國是個文化淵源深厚的國家,“一言九鼎”自古流傳,引導人們不輕易許諾,一旦許諾便要誠實守信,它不僅是一個古典故事,更是中國人做人的原則,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成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德。時至今日,說話守信仍然至關重要,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影響個人的人際交往、工作業(yè)績等等,影響一個企業(yè)的信譽、發(fā)展,甚至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聲名。紫砂壺“一言九鼎”將其意義融入作品中,在體現漢字美學的同時增加了作品的意境,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提醒我們不忘傳統(tǒng),要誠實守信、遵守諾言,共同營造我們和諧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
紫砂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件優(yōu)秀的紫砂壺作品不是簡單的工藝疊加,也不是簡單的求新、求異,而是在實用的基礎上追求審美與文化的雙贏。一件完美的作品必定是形、神、氣、韻兼?zhèn)?,是藝術的自然抒發(fā),能夠陶冶人的性情,啟迪人的心靈,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讓人過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