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福來 林 婷
(華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2021年的高考已經落下了帷幕,但每一年的高考題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全國乙卷理綜第24題頗有競賽的味道,2021年高考湖南卷第13題,2018年高考天津卷第20題,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2題等試題都能看到競賽的影子,可見高考與競賽走得越來越緊密.本文以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理綜第24題為例,結合第37屆物理競賽預賽第6題進行對比探討.
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理綜第24題與第37屆預賽第6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兩題的解法不同.下面對這兩道題進行賞析.
【例1】(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理綜第24題)一籃球質量為m=0.60 kg,一運動員使其從距地面高度為h1=1.8 m處由靜止自由落下,反彈高度為h2=1.2 m.若使籃球從距地面h3=1.5 m的高度靜止下落,并在開始下落的同時向下拍球,球落地后反彈的高度也為1.5 m.假設運動員拍球時對球的作用力為恒力,作用時間為t=0.20 s;該籃球每次與地面碰撞前后的動能的比值不變.重力加速度大小取g=10 m/s2,不計空氣阻力.求:
(1)運動員拍球過程中對籃球所做的功;
(2)運動員拍球時對籃球的作用力的大小.
W+mgh3=1.5mgh3
解得
W=4.5 J
(3)球在力F作用時間內,有
F+mg=ma
F=9 N
【例2】(2020年第37屆物理競賽預賽題第6題)某同學在原地進行單手運球訓練中發(fā)現,讓籃球從靜止開始下落并自由反彈,彈起的最大高度比原來低20 cm.為了讓球每次都能彈回到原來的高度,當球回到最高點時,向下拍打一次球,每分鐘拍打100次,籃球質量為600 g.取重力加速度大小為10 m/s2.不計空氣阻力和拍球瞬間的能量損失,則該同學每次拍打籃球所需做功為______J,拍打籃球的平均功率為______W.
求解過程:不拍籃球的情況下,籃球上升至比原高度低20 cm位置,則要使球上升到原來高度位置,則每次要對籃球補充mgΔh的能量.每次拍打籃球所做的功
W=mgΔh=1.2 J
每次拍打監(jiān)球所花時間
如表1所示,對兩道題的共同點和區(qū)別進行分析,得出由競賽試題向高考試題遷移的共同要素.
表1 兩道題目的對比與分析
兩道試題情境相似,聯(lián)系緊密,且呈現在大眾眼前的時間間隔不是很長.前者為2021年6月8日高考試題,后者為2020年9月5日全國中學生物理預賽試題.盡管預賽在前,高考在后,但在做完預賽試題后,對2021年高考第24題的解答很容易形成一個知識的負遷移.在高考理綜第24題解答過程中,如果不對球進行拍打,球對地面反彈后上升最大高度為1 m,則學生很容易會按照預賽試題解答思想進行求解得出
W=mgΔh=3 J
只看到了兩道題目的共同點,而忽視了已知條件的不同從而陷入了解題的誤區(qū),造成了知識的負遷移.從例1的角度看例2的解答,可以發(fā)現例2通過反彈后高度與原高度的差得出所補充的能量存在一定的矛盾,每次拍打球對球補充能量是在其下次碰撞地面之前,則在碰撞地面時所損失的能量按比例進行計算,損失的能量會比球自由落下時損失得多,則最終計算的每次拍打球所需要作的功要大于1.2 J[1],可見高考試題相比競賽試題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例1第(2)小問要求求解作用力的大小,與一道競賽習題相類似,下面題目稱為例3.
【例3】質量為0.1 kg的皮球,從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水平地板上,皮球與地板碰一次,上升的高度總等于前一次的0.64倍.如果某一次皮球上升最大高度為1.25 m時拍一下皮球,給它一個豎直向下的沖力,作用時間為0.1 s,使皮球與地板碰后跳回前一次高度.求這個沖力的大小[2].
聯(lián)立各式得F=3.75 N.
2021年高考第24題的第(2)小問與這道競賽習題極為相似,但求解方法不同,前者從牛頓定律出發(fā),后者從沖量定理和動能定理出發(fā).以高考試題為例,用例3的方法進行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答案:
籃球獲得的初動能
所得結果相差甚大,從題目情境分析,在0.2 s時間內受拍力(視為恒力)和重力,盡管0.2 s時間較短,但依然要將此階段球的運動看作勻加速運動.而競賽習題的解題方法從球獲得瞬時沖量進行考慮,將0.2 s的時間看作趨近于零,在時間這里作了一個近似,所求答案自然有所偏差,可見,高考體現的思想方法更為準確客觀.
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理綜第24題與競賽試題和習題及其吻合,將2020年競賽預賽試題第6題和一道習題完美的融合,體現競賽題逐漸走向高考題的趨勢,在融合的過程中,也不免思維火花的碰撞,也正因為有這些思維上的碰撞,讓物理顯得更加絢麗多彩.但也同時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對于2021年高考理綜第24題的兩種角度的思考中,從競賽兩道習題的考慮,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當力的作用時間很短時,是否可以等效為瞬間施加了一個初速度?從而對問題本質進行探討,并對問題進行質疑與思考.對于質疑問題的教學研究,我國自古就有這樣的傳統(tǒng),宋人張斌則曰:“在可疑而不可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質疑是探究知識的開始,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開始[3].當今我國正是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4].
對于同一類型題,為何解答方法完全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有所偏差,到底是哪里出現了問題?從一道題目出發(fā),從答案探討到題目變式,促進學生對習題的深度探討與學習.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在深度學習中獲得物理方法與思想及其適用的范圍.深度學習是這幾年最為關注的學習方式,它的盛行也符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深度學習強調教師要用恰當的方法去引發(fā)、促進、提升學生的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淺層學習的反面,是針砭時弊的[5].深度學習不僅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高級認知和高階思維,而且指向立德樹人,指向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指向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因此,深度學習強調動心用情,強調與人的價值觀培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5].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習題的教學,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現在的教學中,大部分一線教師迫于分數的壓力,忽視了習題教學,把習題課變成了作業(yè)講解,題海戰(zhàn)術.習題課也能進行思維性的探究式學習,爭取做到講一道題,知一類題,并且掌握一種方法,讓學生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習題教學中引入探究的元素,使知識更加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筆者根據這兩道題以及多次的探究式習題教學總結了圖1所示經驗.
圖1 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