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彥岑 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碩士在讀陶雄軍 廣西藝術學院科研創(chuàng)作處處長
崇福寺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山西省國寶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山西省朔州市老城區(qū)東大街,又稱大寺廟。據(jù)《朔州崇福寺重興碑記》中記載可知,朔州崇福寺創(chuàng)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 年),是唐代名將尉遲敬德奉敕命建造,始造大雄寶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五間祀文殊、地藏二菩薩,藏經(jīng)樓一座后改千佛閣,東西鐘、鼓樓各一座,金剛殿五間,山門三間,此其初規(guī),固己極為宏敞矣[1]。唐之后歷經(jīng)五代十國,戰(zhàn)火不斷,朔州(當時稱寰州)被迫割讓給遼國,遼時被官府強占作為林牙太師府署,當?shù)厝朔Q林衙院或林衙署。遼統(tǒng)和年間(公元983 ~1012 年),相傳寺廟內屢現(xiàn)靈光,故又復為僧舍,取名林衙寺[2]。
金滅遼后,繼續(xù)擴建,于金皇統(tǒng)三年(公元1143 年)在大雄寶殿以北修建彌陀殿,后又建觀音殿,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 年),海陵王完顏亮賜額“崇福禪寺”(簡稱崇福寺)。元末明初,崇福寺被占用為糧倉,慘遭破壞,后朱元璋命地方官吏修繕,并又新建千佛閣、文殊堂、地藏堂、鐘樓和鼓樓。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 年),崇福寺逐漸興旺,知州翁應祥題額“林衙古剎”,位列“朔州八景”之首。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崇福寺又慘遭破壞,解放后,黨和國家開始重視文物保護工作,于1952 年成立了崇福寺文物保管所,1954 ~1960 年間不斷對古建進行修復,1965 年設崇福寺為山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 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經(jīng)不斷保護和修繕,方成今日規(guī)模。
千年古剎崇福寺的寺址平坦,東傍城垣,西臨文廟、文昌閣,南面與馬邑博物館、尉遲敬德廟、戲臺等建筑隔街相望。崇福寺寺內共有五進院落、十大殿宇,古典建筑奇巧壯觀、布局疏朗、氣勢恢宏,牌匾上的鳥瞰圖如圖1 所示。在彌陀殿完整保存了金代木構件、雕花窗欞、彩塑、背光、壁畫、匾額等原作,堪稱中國遼金建筑中的珍貴巨構,被世人譽為“金代文化藝術殿堂”。
圖1 崇福寺牌匾上的鳥瞰圖
崇福寺坐北朝南,規(guī)模宏大,南北方向長200 m,東西方向寬117 m,占地面積為23 400 m2,其主要建筑位于寺院中軸線上,在平面軸線上沿南北縱向延伸,是一座殿閣群居的古寺廟??臻g布局如圖2 所示,包括山門、金剛殿、鼓樓、鐘樓、千佛閣、文殊堂、地藏堂、大雄寶殿、彌陀殿以及觀音殿十大殿宇,且軸線東西兩側設有僧房、碑廊。
圖2 崇福寺空間布局
第一進院落包括山門和金剛殿。山門為硬山式建筑,面寬三間,屋頂為單檐懸山式,現(xiàn)存山門為清代改建。金剛殿又稱天王殿,殿闊五間,進深六椽,屋頂同為單檐懸山式,殿內奉四大天王和三大士。
第二進院落由東側的鐘樓和西側的鼓樓以及位于中軸線上的千佛閣共同構成,整體位于金剛殿之后。鐘樓和鼓樓都為明代建筑,建筑平面均為方形,共有上下兩層,屬于單檐歇山頂建筑。千佛閣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 年),原為藏經(jīng)樓,明代重建后內設佛像千尊,更名為千佛閣。
第三進院落正面為大雄寶殿,其余兩側為東西配殿,東側為文殊堂,西側為地藏堂,兩配殿沿中軸線正面相對[2]。大雄寶殿又稱為三寶殿,建于唐代,面寬五間,進深四間,該殿有臺基,臺基前設有石獅子一對,左右各一,為九脊歇山頂建筑。文殊堂和地藏堂則建筑形制均等,面寬五間,均為單檐懸山頂建筑。文殊堂內供有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地藏堂內供有地藏菩薩和十殿閻君[2]。
第四進院落主建筑為彌陀殿,位于大雄寶殿正后方,彌陀殿為金代建筑,是崇福寺的主殿。該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前沿五間格柵門窗,殿前設月臺,整體高約21 m,總面積為1 839 m2,屬于單檐九脊歇山頂建筑,殿內供有西方三圣和護法金剛。
第五進院落為觀音殿,位于彌陀殿建筑正后方,是崇福寺寺內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崇福寺的第二大殿,觀音殿與彌陀殿臺明相連,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該建筑為單檐歇山式屋頂,殿內塑有“三大士”,是金代遺物[3]。
崇福寺的建筑內外部裝飾內容較多,范圍較廣,融合了不同的朝代,具有極高的審美文化藝術價值。在建筑構件、建筑界面、建筑庭院等部位都承載了豐富的裝飾藝術及文化內涵,接下來對相關內容逐一進行解析。
崇福寺建筑有梁架、屋脊、屋面、瓦當、懸魚等豐富的構件要素。其中梁架大多以木結構為主要結構形式,極富有創(chuàng)造性,如觀音殿建筑的金柱減少,梁架結構廣泛應用了雙重叉手承載,將殿頂?shù)膲毫νㄟ^前檐柱和后檐柱傳向大地。這種手法簡潔而穩(wěn)固,極大地擴展了殿內的空間,形成了我國建筑力學史上和結構力學史上最早的減柱實例,是典型的建筑構件裝飾。
除梁架外,在屋脊的正脊、垂脊和戧脊上都有代表性的裝飾,崇福寺的屋頂大致分為歇山頂和懸山頂兩種。例如在大雄寶殿歇山頂建筑的正脊、垂脊和戧脊上,既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范式的裝飾,又有其獨特之處。而在懸山頂這種建筑形式的金剛殿,只在正脊和垂脊等部位進行繁復的裝飾。正脊的裝飾部位,因建筑年代不一,裝飾題材也不盡相同。有些建筑正脊設有脊剎,脊剎兩端皆飾有龍形鴟吻,體態(tài)各異,有防火消災、驅兇辟邪之意,垂脊脊獸與戧脊相似,多以龍頭配魚尾的形象為主,屋脊立面均飾有雕花。其個別建筑在戧獸前的角脊上飾有仙人和角獸,檐角下設有套獸,形態(tài)相似,表情不一。
崇福寺建筑屋面最有特色的當屬彌陀殿,其屋面以彩色琉璃剪邊,屋面飾有3 個大小相等的菱形圖案,菱形的中間為綠色,黃色收邊,均為琉璃瓦構造,古人把這種屋頂稱為琉璃瓦聚錦頂[4]。瓦當是古建筑中的一個重要的部件,它既有功能性又有裝飾性。崇福寺建筑上的瓦當位于建筑屋頂仰瓦形成的瓦溝最下面,造型類似舌片,可引導水往下滴。瓦當和滴水主要以灰陶與琉璃兩種材質為主,不僅有利于保護屋檐,防水入侵,延長建筑壽命,而且還能使建筑外形更加美觀,具有裝飾性,同時傳達了當時的瓦作技藝及審美。
在崇福寺多處主要建筑的懸山或歇山屋兩側部位的博風板下,都出現(xiàn)了懸魚這種特殊的裝飾符號(圖3),因其垂直于正脊,所以民間俗稱垂魚。崇福寺懸魚造型皆由如意紋演變而來,沿中軸線相對稱,有祈福祈吉之意。柱礎又叫柱礎石,是承受柱身壓力的墊基石,也屬于古代建筑裝飾構件之一,它的作用是使柱腳與地面隔離,不僅可以防潮,而且可以加強柱基的承受力。
圖3 崇福寺觀音殿建筑上的懸魚
崇福寺的建筑有匾額、門窗、墻面壁畫等界面要素。匾額是建筑裝飾中很重要的一個部位,能夠體現(xiàn)出建筑年代的文脈。因其懸掛于建筑門頭上方的屋檐下,安裝于建筑的正中軸部位,所以在沒有人為破壞的情況下得以保存的年代較久。崇福寺的五座主要建筑上都掛有匾額,且匾額的裝飾手法、材料以及形制不同,體現(xiàn)出了不同朝代的匾額及書法風格。在崇福寺的山門、金剛殿、千佛閣、彌陀殿與觀音殿的屋檐下分別掛有匾額,其中彌勒殿的匾額較具代表性(圖4)[4]。
圖4 崇福寺彌陀殿匾額
崇福寺的門窗在構圖上講究對稱均衡,雕有繁雜的鏤雕,因建筑所處年代不同,門窗造型和圖案也各不相同。圖案花樣豐富,有雪花紋、古錢紋、卷云紋、蓮花紋、四斜球紋、四直球紋和三交六椀菱花等,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且充滿藝術形式,特別是彌陀殿雕琢古樸的窗花,圖案紋樣種類繁多,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金代雕花欞窗,絕無僅有,彌足珍貴。墻面裝飾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壁畫,皆以人物題材為主,主要位于千佛閣、大雄寶殿及彌陀殿。壁畫內容多以佛教題材和三國時期的故事為主,色彩絢麗,色調富麗和諧,運用了傳統(tǒng)重彩繪畫的線描技法,為崇福寺增加了無窮的魅力。
崇福寺有鋪裝、植物、銅鑄焚爐、石獅子、石碑等豐富的庭院裝飾要素。鋪裝是庭院裝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初崇福寺殿宇的地面年久失修,常受風雨侵蝕,凹凸不潔,后受當?shù)刂匾?,屢次修建,今日地面整潔,鋪裝紋樣豐富,具有獨特的裝飾手法和圖形語言,特別是第二進院落主體建筑千佛閣前的鋪裝,出現(xiàn)了沿建筑中軸線相對稱的鳳鳥紋(圖5),裝飾手法罕見。除鋪裝外,還種植松柏作為庭院裝飾,四季常青,歷嚴冬而不衰,堅毅挺拔,有幽靜清新之感。院內的銅鑄焚爐造型奇特精美,鑄造工藝精湛[5]。石獅子也是寺廟庭院內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雄一雌成對出現(xiàn),在山門前和大雄寶殿前均設有石獅,氣勢威猛,端坐于石座之上。此外,院內有很多石碑,多以紀實和整修寺院功德碑為主,也屬于庭院裝飾的一部分。
圖5 崇福寺庭院鳳鳥紋鋪裝裝飾
崇福寺歷經(jīng)滄桑,經(jīng)幾番修筑,保存至今,實物史料價值較高,特別是崇福寺的“鎮(zhèn)寺之寶”—彌陀殿,是我國現(xiàn)存三大遼金建筑之一,其殿宇之巍峨、氣勢之宏偉、構造之精巧、裝飾之精美,堪稱古建筑藝術殿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國內外建筑界都享有較高盛譽,建筑建構精巧,造型別具一格。
古建筑是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崇福寺像一個歷史檔案館,雖歷經(jīng)朝代更迭,但仍保留有傳統(tǒng)建筑的記憶以及歷朝歷代建筑的傳統(tǒng)工藝,不僅延續(xù)了建筑歷史文脈,有利于相關文化教育和宣傳,而且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建筑科技水平以及當時的生活文化水平。可見考究和保護我國古代建筑藝術不僅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而且能帶動當?shù)叵嚓P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挖掘其蘊藏著的巨大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