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青春是什么?無論是風雨如晦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唱響中國夢的偉大新時代,青春都是朝氣蓬勃的,都是充滿活力的。《青春之歌》是英雄的贊歌,更是昂揚向上、奮發(fā)進取的旋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青春之歌》一書,了解青春的故事,唱響英雄的贊歌。
《青春之歌》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黨領(lǐng)導下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同時也是一部反映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女性成長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故事,揭示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的青春風采,感受到他們對祖國的深情,以及他們堅定的信念和對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梢哉f,《青春之歌》是一部贊美青春、激情昂揚的紅色經(jīng)典文學作品。
《青春之歌》作者楊沫(1914—1995),原名楊成業(yè),中國當代女作家。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8年出版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楊沫善于選取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側(cè)面,從小處落筆,用一件很小的事情“以小見大”地來反映當時的社會問題。
《光明日報》曾評價:“紅色經(jīng)典《青春之歌》家喻戶曉,成就了楊沫現(xiàn)代紅色經(jīng)典作家的地位。林道靜、盧嘉川這些《青春之歌》中的人物曾經(jīng)感染和影響了幾代人?!苯裉?,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本書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林道靜:從普通走向崇高
林道靜是小說的主人公。她出身封建地主家庭,但由于是庶出,所以從小就備受封建家庭的欺凌與虐待。這樣的處境,讓林道靜成為一個倔強、頑強而又多愁善感的人。她向往自由,同時也敢于追求自由,不愿被腐朽的傳統(tǒng)思想束縛,努力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因而,作品中用兩次“離家出走”來寫她的成長之路。
第一次出走,是為了逃離封建家庭給自己的婚姻規(guī)劃。出走投奔表哥不成,走投無路的林道靜被小學校長余敬唐收留,卻不想又落入了新的陷阱之中。余敬唐看林道靜容貌秀麗又年輕,想用她去討好當?shù)氐臋?quán)貴。絕望之中林道靜想投海自殺,遇到了給予她精神救贖的青年余永澤。開始時,具有“詩人兼騎士”風度的余永澤展現(xiàn)了善良正義的形象,但隨著了解的深入和情節(jié)的展開,倆人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分歧,感情也有了裂痕。余永澤性格自私、懦弱,他漠視身邊革命者的奮斗與犧牲,這使林道靜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他,追尋自己真正的精神歸宿。
第二次出走,便是因為盧嘉川的出現(xiàn)。在林道靜內(nèi)心極度苦悶的時刻,是開展地下工作的共產(chǎn)黨員盧嘉川指導她讀進步書籍,讓她受到革命思想的啟蒙;又在盧嘉川的帶領(lǐng)下,去參加游行集會。盧嘉川由于叛徒的出賣、余永澤的冷漠被捕入獄,這使林道靜最終下定決心離開余永澤,選擇走上革命道路。在共產(chǎn)黨員江華和林紅的引導和影響下,林道靜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爭中去,最終尋找到了沖破這個時代枷鎖的精神歸宿——共產(chǎn)主義。
梳理林道靜的成長歷程,她從封建的“父家”出走到“夫家”,再出走到“社會”,她的思想一步步發(fā)展、變化。從面對家國命運的不知所措到參加北大學生游行集會的膽戰(zhàn)心驚,再到遇見革命戰(zhàn)士江華,成為革命者中堅定的一員,林道靜的每一次蛻變都讓讀者心潮澎湃。也正是這種變化,鞭策著無數(shù)青年審視自己的青春、規(guī)劃自己的青春,激勵他們選擇奮斗和犧牲,讓青春與國家和民族大業(yè)結(jié)合在一起,最終走到民族復(fù)興的偉大道路上。
盧嘉川:理想的革命者形象
盧嘉川是小說中一個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他英俊瀟灑,才華橫溢,英勇無畏,堅強不屈。作為北大的學生代表,他談吐不凡,卻又有著瀟灑不羈的性格;作為共產(chǎn)黨員,他深愛祖國,堅守著對黨的忠誠,愿為革命獻出自己的生命。
作品中介紹,盧嘉川是一位小學教員的兒子,從小受李大釗同志的影響,思想十分活躍。在中學時代,他就開始參加革命活動,考入北大后,他成長為黨組織的負責人。作品主要是通過引導林道靜、南京請愿和獄中斗爭等事跡來表現(xiàn)其人物形象的,突出了盧嘉川爽朗熱情、坦蕩瀟灑的個性與氣質(zhì),以及他出色的領(lǐng)導才能、堅強不屈的英雄品格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第一次與林道靜相見,是在北戴河的小山村——楊莊。當時,林道靜尚在北戴河教小學。盧嘉川的談吐和風姿一下子就吸引了林道靜,林道靜仿佛見到了一位老朋友,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與他交談起來。盧嘉川有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豐富的學識,他與林道靜談話時,讓林道靜這個長期處于封閉環(huán)境中的青春少女熱血沸騰,家國之情第一次被喚醒。
第二次與林道靜相見,是在北平的東北老鄉(xiāng)的公寓里。此時的林道靜已經(jīng)與余永澤同居,但除夕之夜,余永澤回家并沒有帶上林道靜,她來到隔壁,與沒有歸家的青年一起過年。在這里,盧嘉川和那些有志向的熱血青年談?wù)摃r事,他們?nèi)呵榧ぐ?,為東北三省的淪陷而感到痛苦,激憤地要求將侵略者趕出中國的土地;他們回憶了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所進行過的游行示威活動……這些談話和經(jīng)歷,深深地震撼了林道靜。接著在與林道靜單獨交談的幾個小時里,盧嘉川以自己的誠懇、機敏、活潑、熱情,燃起了林道靜青春的熱血。正是因為有盧嘉川的引導,林道靜為自己不能投身于救國運動而感到羞愧,同時也懂得了個人的奮斗只有投身到集體的斗爭中,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求得解放的道理。之后,盧嘉川還給了林道靜一些書,有社會科學方面的書,還有高爾基的《母親》,以及《鐵流》《毀滅》等,閱讀這些書籍讓林道靜了解了一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逐漸樹立了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她開始不顧余永澤的反對,參加游行示威,張貼宣傳標語,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出賣,盧嘉川被捕入獄。在獄中,盧嘉川受盡折磨,然而他沒有倒下,而是建立起“獄中支部”,組織領(lǐng)導了絕食斗爭,最終盧嘉川被敵人殺害。
可以這樣說,盧嘉川是林道靜的精神導師,是她成長的引路人,是他幫助林道靜逐步成長為了一個具有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戰(zhàn)士。
江華:抗日救亡運動的領(lǐng)袖人物
江華是小說中一個成熟的共產(chǎn)黨員的形象。他身材高大,閱歷豐富,敦厚質(zhì)樸,成熟穩(wěn)重,老成練達,對待朋友細心關(guān)懷,對待工作嚴肅認真,是抗日救亡運動的領(lǐng)袖。
江華是一位印刷工人的兒子。由于生活貧困,十二三歲的江華被迫過著流浪的生活。后來,他跟隨父親當了印刷廠的學徒工,在黨組織的關(guān)懷下,進入黨辦中學讀書,接受了革命教育。在北大學習期間,他策劃組織了唐山五礦工人大罷工。察北抗日同盟軍剛成立,他又被黨組織派去當軍事指揮員。同盟軍失敗后,江華轉(zhuǎn)到農(nóng)村從事農(nóng)民運動,擔任以河北定縣為中心的周圍幾個縣的縣委書記。
與林道靜認識,是在盧嘉川入獄之后。江華的出現(xiàn)彌補了林道靜政治道路上引路人的空缺。在認識林道靜之后,江華給予了林道靜很大的幫助:在生活上,幫她生火、做飯,離開時還將身上的錢都送給了林道靜,這一切都讓林道靜感到了溫暖;在思想上,江華更是不斷地給林道靜灌輸革命道理,并且教林道靜去了解農(nóng)民的疾苦,團結(jié)農(nóng)民去同黑暗勢力斗爭。后來,林道靜被捕受困獄中,江華積極展開營救工作。最后,在江華的介紹下,林道靜加入了共產(chǎn)黨,以更大的熱情去組織學生運動。在波瀾壯闊的“一二·九”運動中,林道靜和江華一道站在斗爭的第一線,領(lǐng)著學生隊伍沖破軍警封鎖,在紅旗下勝利前進。
在楊沫的筆下,江華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林道靜最困難的日子里,江華來到她身邊,為她的成長開辟了一個新的世界,使林道靜真正地在與工農(nóng)結(jié)合的斗爭實踐中得以成長,逐漸成為一個堅定而又成熟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兩個人在共同的戰(zhàn)斗中增進了友誼,產(chǎn)生了愛情,最終結(jié)成了伴侶。
以上是《青春之歌》中圍繞林道靜的成長,刻畫的一系列正面人物。分析這些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關(guān)心國家大事,都積極投身到爭取民族和自身解放的時代洪流中,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結(jié)合在一起,這就是青春的風采,也是作者要贊美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