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以來,居高不下的儲蓄率呈現波動下降趨勢。本文從“新消費”角度探討發(fā)展型和享受型消費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通過分析得出,人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短期內享受型消費支出顯著提高,但是長期來看,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這一發(fā)展型消費。人們通過教育提高意識,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儲蓄率下降的原因,還為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關鍵詞:“新消費”;儲蓄率;VAR模型;脈沖響應;方差分解
本文索引:宋愛琳.<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13):-090.
中圖分類號:F83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7(a)--03
1 文獻綜述
20世紀以來,一直有學者在不同的方面探尋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基本上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從儲蓄行為角度出發(fā),認為儲蓄率的增長主要是由收入的增長引起的效應,中產人群增加導致消費模式變化是高儲蓄率形成的潛在原因 (顧思蔣、夏慶杰,2018)。第二,分析居民、企業(yè)、政府三部門儲蓄率的變化發(fā)現,居民儲蓄率逐年降低,而企業(yè)和政府儲蓄率的不斷升高是中國儲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翁媛媛等,2010)。第三,從宏觀經濟變量的關系中分析,儲蓄率、投資率和經濟增長率三者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當期相關性,但投資效率不高,宏觀調控的重點應放在啟動消費上 (汪偉,2008)。第四,應用生命周期理論、預防性動機理論等分析醫(yī)療、教育等因素與高儲蓄率的關系,處于中年階段的家庭儲蓄率較低,是因為教育支出比重較大。
然而,自2008年開始,居高不下的儲蓄率有波動下降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波動上升的儲蓄率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焦點,并且提供了諸多政策建議,但是高儲蓄率帶來的消費低迷,使學者進一步思考如何降低高儲蓄率以刺激消費。有學者通過研究企業(yè)、政府和國民儲蓄率之間的關系發(fā)現,國民儲蓄率下降可歸因于居民儲蓄動機的變化、企業(yè)支付勞動報酬紅利支出的增加及政府社會福利與消費的增加(楊天宇,2019)。但有學者認為居民儲蓄是總儲蓄的主要部分,2008年以來由于房價的高漲對居民財富的擠出效應較大 (石先進,2019),雖然儲蓄率下降但是消費水平未下降(牟曉偉,2012)。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市場背景下,儲蓄率的下降必然伴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 (馬琳,2018)。目前,我國已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fā)展型和享受型消費 (王娟,2006)。
本文從消費角度探討儲蓄率的下降是否與中國進入“新消費”時代有關,利用VAR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并解釋儲蓄率下降的原因,同時為消費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建議。
本文的貢獻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引入“新消費”視角,結合當下時代消費特征,分別選取代表生存型消費指數、發(fā)展型消費指數和享受型消費指數。第二,本文豐富了研究高儲蓄率下降的文獻內容,在分析2008—2017年部門儲蓄變動的同時,基于此實證分析2012年以后的數據,進行了儲蓄率下降原因的討論。第三,通過本文的研究,得出更細致的消費類型、消費發(fā)展等相關結論,為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發(fā)展思路。
2 研究假設
利蘭德的預防儲蓄模型指出,當考慮引入儲蓄行為的不確定性條件后,即消費者在當期少消費多儲蓄,并預期未來的消費大于當期消費時,消費者的財富就有了防范發(fā)生未來不確定事件的作用。根據邊際消費遞減規(guī)律,那么消費者認為未來消費的邊際效用更高,從而傾向于減少儲蓄用來增加未來的消費。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兩個假設:
假設1:隨著消費模式的創(chuàng)新,消費時間和地域的突破,導致人們的消費選擇變多。同時,人們有時會非理性地進行沖動消費,導致儲蓄率在新消費時代下有一定的下降趨勢。
假設2: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豐富了人們的認知。人們更注重自身的發(fā)展,并且更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3 實證分析
3.1 數據來源和模型引用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產業(yè)數據庫、國家統(tǒng)計局,選取的指標是2012年1月—2020年1月的消費價格指數月度數據,包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醫(yī)療保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旅游消費價格指數、教育消費價格指數,分別記錄為UCPI、HCPI、TCPI、EDUCPI,對其進行共線性分析,得出無多重共線性的結論。由此指出,居民旅游消費價格指數和醫(yī)療保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享受型消費代表的指標,而教育消費價格指數則是發(fā)展型消費代表的指標。
3.2 構建向量自回歸(VAR)模型
VAR模型不以嚴格的經濟理論為依據,穩(wěn)健性高,能夠對多變量的動態(tài)關系進行描述,其數學模型為:
其中:代表d維外生變量, T代表系數矩陣;代表k維內生變量值; p代表階數的滯后值; N代表樣本容量; 代表矩陣; k代表維擾動列向量。
3.3 平穩(wěn)性檢驗
在構建VAR模型之前,基礎工作是要檢驗相關變量的平穩(wěn)性,采用ADF單位根檢驗法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wěn)性,如表1所示,UCPI、TCPI、HCPI是帶有趨勢項和漂移項的平穩(wěn)變量,但是EDUCPI并不平穩(wěn),從而對其進行一階差分使其平穩(wěn)。
3.4 VAR模型的構建與穩(wěn)定性檢驗
為了研究旅游消費、醫(yī)療保健居民消費、教育消費對居民人均消費的影響,同時希望得出三者對居民人均消費的長期或短期內的影響,我們建立VAR模型,通過AIC、SBIC、HQIC信息準則判斷滯后階數。
根據表2構建滯后期數為7的VAR模型。
本文進一步對建立的VAR模型進行穩(wěn)定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設定的VAR模型根模的倒數都小于1,即位于單位圓內,說明VAR模型具有穩(wěn)定性,從而進一步分析脈沖響應進行方差分解。
3.5 脈沖響應分析與方差分解
得到穩(wěn)定性VAR模型后,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教育、醫(yī)療、旅游消費對居民人均總消費存在的具體動態(tài)影響。
圖1展現了所有變量與居民人均消費的響應程度。由圖1可以看出,TCPI和HCPI對UCPI在一期至二期內有較強的響應,說明在短期內旅游消費和醫(yī)療保健消費在居民的消費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享受型消費的支出有擴大的趨勢。但是,在EDUCPI對UCPI的脈沖響應圖中,在第八期達到頂點,意味著教育消費雖然是發(fā)展型消費,但是具有長期擴大的潛力,也存在著在長時間內,教育的支出會越來越大,人們接受教育的意識越來越強烈。
之后進行方差分解,可以明顯并有效地指出,變量的沖擊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居民消費的動態(tài)貢獻度??梢钥闯觯糜魏歪t(yī)療保健消費貢獻度是較低且較平穩(wěn)的。隨著期數的不斷滯后,明顯看出教育消費分解了居民消費中很大的比重,因此可以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教育的支出占比會越來越重。居民對接受教育的意識不斷增強,也越來越能接受為教育付出金錢的理念。雖然享受型消費能夠帶來快樂與享受,但是人們越來越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 (見圖2)。
4 結語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近年來,儲蓄率的下降部分原因是人們的消費支出增加,消費水平提升,消費類型由生存型消費向發(fā)展型和享受型消費轉變。第二,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雖然享受型消費對人們消費支出產生短期增長效應,但是教育這種發(fā)展型消費支出在長期有顯著提高的傾向,甚至超越了享受型消費。第三,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的娛樂和品質,同時更加重視自身投資和自我發(fā)展。以上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儲蓄率下降之謎,也為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方向,為享受型消費如旅游業(yè)帶來機遇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顧思蔣,夏慶杰.中國城鎮(zhèn)家庭儲蓄行為研究:1995—2013[J].勞動經濟研究,2018,6(5):42-81.
翁媛媛,高汝熹,饒文軍.中國高儲蓄率部門特征、成因及對策[J].經濟學家,2010(3):41-49.
汪偉.儲蓄、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tài)相關性研究:基于中國1952—2006年的數據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8(2):105-125.
楊天宇.破解2008年以來中國國民儲蓄率下降之謎[J].經濟學家,2019(11):14-22.
石先進.高房價擠出中國儲蓄了嗎: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儲蓄率變化原因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9,33(7):73-84.
牟曉偉.日本儲蓄率變動及其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馬琳.經濟轉型下的中國居民儲蓄率研究[J].金融發(fā)展評論,2018(12):95-107.
王娟.享受型消費的現狀分析[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06(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