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蘇梅 王曉波
“秧田式”是我國最普遍的座位編排模式。這種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方便教師管理班級,提高教學效率。我認為,班主任應在“秧田式”基礎之上,盡可能以學生為中心安排座位,讓交流隨時發(fā)生,讓學習無處不在,讓關系溫暖美好,讓學生真正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可自由組合的座位,讓交流隨時發(fā)生
我經(jīng)常坐在教室一角,靜靜地觀察孩子們。我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在一起玩的孩子身高都差不多。按身高排座讓身高相近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相應地,他們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座位安排固化了學生之間的交往,將社交局限于周圍的幾個人。那么,可不可以讓學生流動起來,增加那些原本無交集的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呢?
我們班共有54名學生,我采用的是“三三制”排位,即將全班分成3大組,每組3列,每列由6名學生組成,6名學生按照身高排列。在語、數(shù)、外等一般課堂上開展的學習活動,學生前后6人一組合作討論;在綜合實踐課及勞動課上,學生9人一組開展實踐。9人一組時,全班共分為6大組,分別冠以“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極洲”等稱號,而我置于教室最后方一角的座位則被孩子們戲稱為“大洋洲”??此埔粋€不經(jīng)意的稱呼,卻激發(fā)了孩子們對地理的興趣。
除此以外,我還會考慮用餐、實驗操作等情況下的座位安排,確保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和其他53名同學在不同場合產(chǎn)生交流和碰撞,以達到“走近彼此、相互了解”的目的。當教室成為“世界”,座位變成區(qū)域,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鏈接”就生成了,空氣里就有了社會性和交互性。
教師安排座位,座位塑造學生。一間教室的座位會以某種方式教會學生許多社交、情感和生活的技能。
增設“第三空間”座位,讓學習無處不在
心理學家把第三空間描述為家庭和工作之外的場所,在那里,人們交談、飲食、閱讀和學習,放松身心。我在教室后方的書吧和教室外的陽臺上隨意放置了一些由家長采購的休閑桌椅,這些座位成了學生進行非正式學習的好地方。無論是課間還是午后,總能看到學生三五成群地圍坐在一起交談,他們或圍著地球儀研究某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或下棋、看書、寫作業(yè)。當然,也經(jīng)常能看到學生獨自坐在陽臺上發(fā)呆、休息……這種非正式座位彌補了教室座位固定不變的缺陷,讓原本沒有交集的同學有了互動,也讓始終處于人群中的學生有了獨處的機會。
設置“第三空間”座位,一方面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習變得更加個性化;另一方面,教師成了學習的向導和支持者,而不是學習的負責人。我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學生在陽臺上截住某位老師,一起探討題目;家長等孩子放學時,看著孩子們在陽臺上種植的植物,也時常變身為種植導師……學習無處不在,隨時發(fā)生。
可自主申請的調位,讓關系溫暖美好
座位安排好以后,并非固定不變。除了教師有意識地根據(jù)交往、學習的需要進行調整之外,學生也擁有申請自主調位的權利。
我在排座位時會將學習習慣較好和學習習慣稍微差點的學生放在一起,將內(nèi)向和外向的學生安排在一起。但是,教師的安排是否是學生內(nèi)心所希望的?有時并非如此。“以學生為中心”的座位安排還需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如果學生提出的申請能夠說服我,我會尊重他們的選擇。以下是Z的調座申請,基于他幫助同學的初衷,我同意了他的申請。
去“非洲”,我考慮了很多遍。您也知道,我去“非洲”是為了幫助小羅。王老師告訴我做好自己更重要。劉老師說過,當“小老師”幫助其他同學也可以提升自我。于是,我有了新的想法:“幫+固”,幫助他人,加固自己。所以,懇請王老師同意我的請求。
——Z
有時,當我未同意申請時,學生也會用承諾、《同桌條約》以及可見的進步來說服我。以下是兩名女生自擬的《同桌條約》,我之前擔心她們坐在一塊兒講話,影響聽講。但是,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她們用《同桌條約》約束自己,雙雙獲得了進步。所以,只要相信孩子,座位也可以成為一種教育資源。
《同桌條約》
1. 我們要做學習的主人。做完自己的作業(yè)后可以幫助別人。
2. 上課不能開小差,互相提醒,少說悄悄話。
3. 認真完成作業(yè),不能抄作業(yè)。
4. 不能斤斤計較,要寬容相處。
5. 要相互幫助,對方有困難,必須伸出援助之手。
6. 課間不要嬉戲打鬧。
7. 成績?nèi)绻陆盗耍瑑蓚€人一起找原因。
(誰違反條約,就要滿足對方一個合理的要求。)
甲方:
乙方:
座位安排好之后,還要有激勵措施。在我們班,針對小組和同桌,都有相應的評價制度,每周評“優(yōu)勝小組”,每月評“黃金搭檔”。在這些措施的激勵下,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越來越多同學加入到幫助同學的行列中,教室里生發(fā)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晉寧每天輔導洋洋,為他的進步高興,她在日記里寫道:“最近,洋洋很勤奮,每天的作業(yè)都能按時完成。希望他能在這次期中考試中取得進步,嘗到甜果,今后繼續(xù)努力。”小孫為了幫助小徐,每次調換座位時,總是申請把小徐帶在身邊,以便隨時輔導;小涵幫助濤濤時,一遍遍耐心講解,從沒有怨言……與其說是教師在安排座位,不如說是在連接一段關系。
座位蘊藏著無窮的教育能量,它們是連接學生關系的紐帶,是讓學習發(fā)生的場景。座位安排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和不斷成長的需求。(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花蘇梅,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劉海粟小學;王曉波,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人民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