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正偉 王長安 韓健樂 楊青彥
前列腺癌臨床較常見,是男性常患惡性腫瘤[1]。目前關于前列腺癌發(fā)生和發(fā)展的研究較多,但尚未完全明確,與激素分泌紊亂、遺傳等因素有關[2-3]。手術是治療前列腺癌重要方法,其中前列腺癌根治術因其療效確切受到臨床肯定。前列腺癌根治術是治療T1和T2期前列腺癌首選方案,也是其金標準,但是前列腺癌根治術是介入性和創(chuàng)傷性手術[4],術中操作會影響患者括約肌功能,影響患者術后泌尿功能。尿道后筋膜重建技術可以根據(jù)患者術后情況重建尿道后筋膜,改善患者術后尿控功能。本研究在前列腺癌根治術中行尿道后筋膜重建,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診治的前列腺癌患者83例。納入標準:①病理確診;②患者知情同意;③依從性較好;④18~70歲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泌尿系統(tǒng)疾??;②合并其他嚴重性基礎疾病;③術后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患者。采用數(shù)字模擬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40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70歲,平均(51.81±6.58)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6年,平均(3.58±0.47)年;腫瘤直徑2~16 cm,平均(9.87±2.06)cm。研究組43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8歲,平均(51.83±6.57)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6年,平均(3.51±0.44)年,腫瘤直徑2~16 cm,平均(9.81±2.08)cm。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純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全身麻醉,在臍下和左右麥氏點及兩者中點放置trocar建立通道,在前列腺前入路,做“U”切口,斷開位于臍部正中部位的韌帶,進入恥骨后部間隙中,打開盆腔內筋膜,分離前列腺和提肛肌,將韌帶切斷,電凝止血,暴露腫瘤,分離前列腺尖端,清除腫瘤,完成手術。研究組在接受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中給予尿道后筋膜重建技術治療。游離盆腔脂肪組織,顯露恥骨后間隙等,顯露前列腺兩側的盆內筋膜,將前列腺向對側輕推,常規(guī)RP可適當遠離返折處打開,這樣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損傷前列腺周圍靜脈導致出血,保證手術視野的清晰度,盡量貼近返折處稍向外側1~2 mm打開,牽拉尿管確認未縫扎到尿道海綿體及尿管,將切除的前列腺標本放置髂窩處,尿道端縫合尿道黏膜及尿道海綿體全層,縫合中注意不要縫合尿道周圍盆底肌肉。
1.3.1 一般指標 統(tǒng)計2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
1.3.2 漏尿時間和漏尿量 統(tǒng)計2組術后d1、d7的漏尿時間和漏尿量。
1.3.3 尿控能力 隨訪3個月,使用國際尿控協(xié)會(ICS)指定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關于尿控標準進行評定,指標有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完全控制:患者完全能控制排尿等,無漏尿現(xiàn)象發(fā)生。部分控制:患者能很好的控制排尿等,輕微漏尿現(xiàn)象發(fā)生。未控制:未達到以上標準??刂朴行?(完全控制+部分控制)/總人數(shù)×100%。
1.3.4 疼痛 術前和術后1周使用數(shù)字模擬評分法(VAS)評定2組患者疼痛,分數(shù)越高,疼痛越明顯。
1.3.5 并發(fā)癥 統(tǒng)計2組患者并發(fā)癥。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多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d1、d7的漏尿時間和漏尿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漏尿時間和漏尿量比較
研究組患者尿控制有效率為88.37%(38/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30/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6,P=0.031),見表3。
表3 2組患者尿控能力比較/例
研究組患者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分)
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981,P=0.745),見表5。
表5 2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例
前列腺癌發(fā)生和發(fā)展與遺傳、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輻射等因素有關[5-6]。前列腺癌根治術是治療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7-10],但是,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的發(fā)生率較高,術后12個月尿失禁發(fā)生率為2%~66%[11-12]。目前關于前列腺癌根治術后療效的評定方法較多,但尚未形成統(tǒng)一標準。既往文獻報道[13]發(fā)現(xiàn),患者術后會主觀描述尿墊使用數(shù)量增加,漏尿情況長期存在。壓力性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術后最常見的類型,其尿控能力下降是其發(fā)生主要原因[14-16]。前列腺的切除過程中由于需要離斷尿道和切開膀胱頸,不可避免損傷膀胱頸,使得患者尿控能力下降[17-22]。尿道后筋膜重建技術能夠調整肌筋膜板,從而改善盆腔支撐能力,減少漏尿[21-22]。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前列腺癌根治術中尿道后筋膜重建治療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多,術后d1、d7的漏尿時間和漏尿量減少,尿控制有效率明顯提升。尿道后筋膜重建技術需要處理尿道后筋膜,并進行重建,故而增加了手術時間,而尿道后筋膜重建能改善患者括約肌功能,進而提升了尿控能力。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率與對照組相近,但疼痛較輕。前列腺癌根治術中尿道后筋膜重建可以減少膀胱經的損傷,增強盆底支撐能力,從而減少術后生理應激反應,有利于改善疼痛。同時,前列腺癌根治術中行尿道后筋膜重建不需要再次開口,手術操作風險小,并發(fā)癥少,安全性好。
綜上所述,前列腺癌根治術中行尿道后筋膜重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較好,能明顯提升患者術后尿控能力,并減緩疼痛,值得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