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芹 廖富林 劉德良 楊和生
[摘 要] 通識課程重在通識性,不受學科和專業(yè)的限制,旨在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公民素質(zhì)的學生,該理念與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因此通識課程具有開展課程思政的獨特優(yōu)勢,是進行課程思政十分理想的載體。以嘉應學院開設的通識課“植物識別與應用”為例,通過多角度挖掘課程思政點,并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如借助書法、繪畫、音樂、詩詞歌賦、文學著作、歷史典故和榜樣人物等,開展校園植物鑒賞實踐、課堂匯報、翻轉(zhuǎn)課堂等,經(jīng)教學實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可為高校植物類通識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植物文化;教學實踐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嘉應學院校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公選課程‘植物識別與應用’教學改革與實踐”(JYJG20190112);2021年度嘉應學院植物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1年度嘉應學院第一批通識選修課程立項項目
[作者簡介] 朱 芹(1981—),女,河南鹿邑人,博士,嘉應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實驗師,主要從事植物學理論及教學研究;廖富林(1965—),男,廣東梅州人,碩士,嘉應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植物學理論及教學研究;劉德良(1964—),男,湖南邵東人,博士,嘉應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生態(tài)環(huán)境理論及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24-0172-04 [收稿日期] 2021-08-1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強調(diào),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nèi)容[1]。目前,課程思政已掀起了新一輪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浪潮。筆者以嘉應學院自然科學領域通識課程“植物識別與應用”為例,探索該課程思政點的挖掘與切入,總結(jié)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成效,以期對高校植物類通識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一、通識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
通識教育以“全人教育”為根本理念,注重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旨在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健全個體與良好公民,成為“完整的人”[2],該理念與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相一致。通識課程作為通識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在現(xiàn)代大學課程體系中扮演了一個提供多元化和跨學科視角的獨特角色[3],具有潛移默化“隱形教育”的優(yōu)勢。相比專業(yè)課程,通識課程重在“通識”,打破學科和專業(yè)的限制,注重教育的滲透性和學生主動接納的過程,是進行課程思政十分重要的載體[3]。越來越多的高校進行了通識課程的課程思政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4-6]。
二、通識課程“植物識別與應用”思政點的挖掘
通識課程“植物識別與應用”設立的教學目標:以趣味性和科普性普及植物基礎知識和文化內(nèi)涵,引導學生認識自然,了解植物在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貢獻,檢討人類在大自然中的角色,營造敬畏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氛圍,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安全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7]。如何尋找各章節(jié)教學內(nèi)容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找準切入點并有機融入知識講授,是課程思政目標能否達成的關鍵。筆者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在講授第一章《植物起源與進化》時,讓學生思考生物界如何劃分,自然而然地引入我國昆蟲學家陳世驤對生物劃界做出的卓越貢獻。他在“五界系統(tǒng)”基礎上,把病毒、類病毒獨立為病毒界,從而創(chuàng)立了“六界系統(tǒng)”。結(jié)合目前仍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我國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勝利及新冠疫苗接種情況等,以學生切身經(jīng)歷的客觀事實“春風化雨”般融入教學,更加堅定了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二)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期,通過課程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唯物主義世界觀、真善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靈生根發(fā)芽開花,是進行課程思政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爸参镒R別與應用”課程中有很多關于生命與自然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奧妙,了解植物為生存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學生自然地會敬畏生命、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另外,在植物生存狀態(tài)上,講到寄生植物和絞殺現(xiàn)象時,提醒學生不做社會的寄生蟲,學會自力更生。在植物形態(tài)上,講到自然界既有參天大樹亦有小草野花,它們均是植物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植物世界的多樣性也映射著人類世界的多樣性,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每個學生都應該也必須對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學好本領,回饋國家和人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內(nèi)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1]。
(三)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關植物的記載,從《詩經(jīng)》《唐詩》《宋詞》《本草綱目》到《紅樓夢》等,數(shù)量與內(nèi)容十分豐富,植物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精神品質(zhì)。在第六章《中國十大傳統(tǒng)名花》講解時,引入詠梅詩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宋·陸游《卜算子·詠梅》);引入詠蘭詩句“此是幽貞第一花,不儕桃李只云霞”(清·張云龍《畫蘭》)“開處何妨依蘚砌,折來未肯戀金瓶”(宋·劉克莊《蘭》);引入詠竹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引入詠菊詩句“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唐·黃巢《題菊花》)。在進行中國傳統(tǒng)詩詞學習的同時,把其托物言志的精神與情懷傳達給學生,實現(xiàn)隱性教育的目的。
(四)進行社會主義法治教育
在進行第八章《毒品原植物》和第九章《中國古樹名木、珍稀瀕危植物》介紹時,通過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等法律法規(guī),并結(jié)合案例分析,使學生牢固樹立法治觀念,遵紀守法,保護植物,愛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五)進行生態(tài)文明教育
通過講述“中國人通過植樹造林60年干掉一座600萬畝的毛烏素沙漠,受到聯(lián)合國高度評價”的事件,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對水杉、銀杉、珙桐、金花茶等我國特有珍稀植物和華蓋木等重點保護植物的講解,引導學生樹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實加強學生投身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8]。在進行第十章《影響世界的植物》的講解時,引入有關水稻、玉米、小麥和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的發(fā)現(xiàn)、馴化和遺傳改良等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大國三農(nóng)”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nóng)興農(nóng)為己任,培養(yǎng)知農(nóng)愛農(nóng)的創(chuàng)新人才[1]。
(六)進行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
嘉應學院是一所以師范類專業(y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結(jié)合與教師職業(yè)密切相關的植物,如銀杏、黃連木(也叫楷樹)、桃李、杏壇等,通過歷史傳說和文字記載的講授,并結(jié)合學校山區(qū)支教活動,進行教師職業(yè)與理想教育,增強師范類學生的職業(yè)責任感和榮譽感。
三、“植物識別與應用”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教學途徑
課程思政要取得預期目標,需要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以期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在“植物識別與應用”課程中,筆者嘗試了以下教學途徑,并取得顯著的效果。
(一)借助書法、繪畫和音樂等藝術作品,寓教于樂
在講解低矮的苔蘚植物時,以山區(qū)支教老師改編的音樂開場,他將清朝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進行作曲創(chuàng)作,并由支教的山區(qū)小學生進行傳唱。植物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面貌與山區(qū)支教的奉獻精神撲面而來,學生受到偌大的震撼與鼓舞,潛移默化中受到“三觀”的熏陶。以鄭板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來講授“竹”,從其形態(tài)特征到其承載的高尚品格,托物言志,引導學生立志做一個堅貞正直的人。
嘉應學院地處世界客都廣東梅州,以客家名人、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者林風眠的靜物畫作和風景畫作,著重展示其畫作中的植物形象。其畫作注重中西融合,取長補短,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發(fā)展中國藝術。在當前世界格局下,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借助詩詞歌賦、文學著作和歷史典故等文化形式,以情感人
在第八章《致敏植物》講解時,以柳樹為題,在介紹了柳樹是春季型花粉癥常見致敏源后,首先講述從柳樹上提取出阿司匹林的歷史故事,因此柳樹也被稱為“產(chǎn)阿司匹林的樹”。其次,引入《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樹和離別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分離時折柳條相贈,表示離別之意,再引入成語詠絮之才的歷史典故。然后引入《封神演義》中對妲己相貌的描寫:“烏云疊鬢,杏臉桃腮,淺淡春山,嬌柔柳腰”,以柳樹之姿態(tài)道盡妲己的嫵媚。最后以《紅樓夢》第七十回中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結(jié)束課程講授。將大量的詩詞歌賦、文學著作和歷史典故等文化形式串聯(lián)起來,柳樹的形象一下子豐盈、生動起來,學生更易于接受有情感的事物及其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
(三)借助榜樣人物及其事例,潛移默化
在第五章《藥用植物》講解時,講述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故事。從青蒿素的原植物黃花蒿講述,到制備靈感來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再到如何刻苦攻關并進行改進,最終獲得青蒿素——治療瘧疾效果最好的藥物。挽救了世界上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為世界醫(yī)藥的發(fā)展和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鮮活的案例,生動詮釋了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開展校園植物鑒賞實踐、課堂匯報、翻轉(zhuǎn)課堂等多種教學形式,以生為本
在教學形式的運用上,通過開展4學時的校園植物鑒賞實踐,帶領學生認識校園植物的主要識別特征和主要應用價值,深入了解校園植物景觀及文化性。閑暇時光,學生還可以利用校園植物微信公眾號、二維碼植物名片、校園植物圖鑒手冊、學習通等途徑靈活自學,在課堂之外延伸學習,效果明顯。另外,安排2學時的翻轉(zhuǎn)課堂,安排1~2個章節(jié)的內(nèi)容(包含思政元素),留出充足的準備時間,讓學生從收集資料、備課、制作課件到上臺講解,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講解,往往能取得十分顯著的教學效果。最后安排2個學時,由教師設定一定的主題,如從所學專業(yè)的角度談談植物及相關植物文化,分小組進行課堂匯報,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常常收到意外之喜。
四、“植物識別與應用”開展課程思政的成效
在有限的課堂學時內(nèi),如何統(tǒng)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三者的關系十分重要,這就要求課程思政點選擇的數(shù)量和內(nèi)容要適宜。經(jīng)過幾輪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每個學時思政點設置在1~2個左右,選擇短小精悍、貼近生活、容易引起共鳴的思政點切入,所達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好。在實踐中,“植物識別與應用”課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是提高了學生學習“植物識別與應用”的興趣和熱情。尤其是與植物相關的書法、繪畫和音樂等藝術作品,通過詩詞歌賦、文學著作和歷史典故等文化形式和各類典型案例在教學中的巧妙運用,多感官調(diào)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與好評,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了本課程的思政目標。
二是增加了學生的課上和課下參與度。通過開展校園植物鑒賞實踐、專題討論、課堂匯報、翻轉(zhuǎn)課堂等多種形式,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尤其在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進行生態(tài)文明教育等方面,效果十分顯著。
總體來講,“植物識別與應用”的課程思政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今后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該課程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更大程度地發(fā)揮通識課程在思想政治育人方面的優(yōu)勢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6-01)[2021-07-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聶迎娉,傅安洲.課程思政: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新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18(5):38-43.
[3]謝旻軒,鄒培杰,徐偉明.化學與人類文明通識課中的思政教育:以法為圭臬育新人[J].大學化學,2021,36(3):302-306.
[4]袁曉君,周樹敏,李平,等.“課程思政”在通識課中的教學實踐:以上海大學通識課《植物與人類文明》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9):30-31.
[5]耿燦,張傳領.通識課《中國古代文學植物學》課程思政探討[J].教育現(xiàn)代化,2020,7(36):119-121.
[6]董強.課程思政在通識教育改革中的目標實現(xiàn)與路徑探析[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0(3):123-128.
[7]朱芹.地方高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植物識別與應用”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40):172-173.
[8]鄭寶江,陶雷,高瑞馨,等.“植物學”課程教學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中國林業(yè)教育,2019,37(5):38-41.
Teaching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of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s
ZHU Qin, LIAO Fu-lin, LIU De-liang, YANG He-she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China)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focus on general knowledge and are not limited by disciplines and majors. The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s to train students to form sound personality and good civic quality. This goa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have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y are ideal carrier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take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of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s offered by Jiay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from many perspectives, and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forms, such as calligraphy, painting, music, poetry, literary works,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role models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such as the campus plant appreciation practice, the classroom report, and the flipped classroom. Good teaching effect had been obtain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plant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nt culture; teaching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