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霄 郝文靜
(1.安陽地區(qū)醫(yī)院婦產科 安陽 455000;2.安陽地區(qū)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安陽 455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良性疾病,因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內膜以外部位生長浸潤而引發(fā),該病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可侵至膀胱、腎臟、輸尿管以及肺部等全身任何部位,如果不能及時進行疾病控制,可能會對女性生育能力造成影響[1-3]。目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是與脫落的子宮內膜組織隨血液倒流種植與機體其他部位有關,而HIF-1α(轉錄因子-1α)、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上述2種因子可促進新生血管生成,使組織發(fā)生浸潤生長,因此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可進行HIF-1α和VEGF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癥在中醫(yī)中被認為是痛經、癥瘕范疇,病機為子宮內膜急速增殖、生長黏附異常,病因為七情內傷、氣滯血瘀、肝腎功能失調,而桂枝茯苓丸對經脈具有較好的調理作用,可活血化瘀,抑制VEGF生長,疾病控制效果較好[4-5]。本研究對桂枝茯苓丸對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內膜組織HIF-1α和VEGF的抑制作用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確診的110例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表法下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
納入標準:(1)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和治療規(guī)范標準;(2)進行手術探查、病理診斷后確定疾病類型;(3)實驗前未使用激素類藥物;(4)同時實驗各操作,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腫瘤;(2)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史;(3)精神類疾病;(4)無法配合實驗;(5)實驗前服用過桂枝茯苓丸類似藥物。對照組中年齡23~63歲,平均年齡(44.11±3.45)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1±1.23)年;增生型30例、分泌型25例。觀察組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44.67±3.32)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4±1.17)年;增生型29例、分泌型26例。分析兩組患者各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給予米非司酮片治療,在月經周期的第5d開始服藥,劑量為25mg,每次給藥1次,口服給藥,連續(xù)使用22d之后等待下次月經時停藥,后在月經周期的第5d繼續(xù)給藥,方法同上,共治療6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桂枝茯苓丸,每次服藥6g(1丸),一次1丸,一日1~2次,共治療6個月。
(1)兩組藥物療效對比,以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和治療規(guī)范作為評價標準:經B超檢查發(fā)現(xiàn)盆腔包塊基本消失,血瘀癥候、陰道出血全部消失為痊愈;B超檢查盆腔包塊縮小超過50%,血瘀癥候、陰道出血明顯改善為顯效;B超檢查盆腔包塊縮小超過25%,血瘀癥候、陰道出血得到一定緩解表示有效;B超檢查盆腔包塊縮小、血瘀癥候、陰道出血無變化表示無效。
(2)兩組內膜組織HIF-1α和VEGF對比,治療前后抽取靜脈血,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HIF-1α和VEGF進行測試。
(3)兩組血清炎性指標對比,治療前后抽取靜脈血,使用北京博凌科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試劑盒對IL-2(白介素-2)、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指標進行測試。
觀察組藥物有效率96.36%顯著高于對照組有效率85.45%(P<0.05),見表1。
表1 兩組藥物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內膜組織HIF-1α和VEGF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HIF-1α、HIF-1αmRNA、 VEGF、VEGFmRNA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內膜組織HIF-1α和VEGF對比
治療前兩組血清炎性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IL-2、IL-6、IL-8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炎性指標對比
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婦科中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患者因正常生長的子宮內膜在子宮腔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而引發(fā)疾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痛經、慢性盆腔疼痛以及月經異常等臨床癥狀,對女性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威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需要進行科學的疾病干預。子宮內膜異位癥雖然屬于良性病變,但是具有惡性腫瘤生物學特征,遠期轉移和復發(fā)的概率較大,常規(guī)西藥對于該病的治療效果不佳。中醫(y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引發(fā)原因為淤血,可通過活血化瘀、散結止痛處方進行治療[6-8]。
上文數(shù)據(jù)對比:觀察組藥物有效率96.36%顯著高于對照組有效率85.45%(P<0.05)。治療前兩組內膜組織HIF-1α和VEGF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HIF-1α、HIF-1αmRNA、 VEGF、VEGFmRNA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血清炎性指標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IL-2、IL-6、 VEGF、IL-8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米非司酮屬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的常見藥物,可對垂體促性腺激素、卵巢激素的分泌進行抑制,產生閉經,刺激腺萎縮,控制病情蔓延,但是該方法復發(fā)率較高,對于遠期轉移的病灶效果不理想;桂枝茯苓丸屬于一種中藥合成藥物,主要由桂枝、丹皮、茯苓、山慈菇、夏枯草、丹參、當歸、香附、芍藥組成,其中桂枝可消除淤血,疏通經絡。夏枯草、山慈菇可散結止痛[9-11]。茯苓可以利水行氣,促使毒素排出。丹參則可補血、活血。當歸養(yǎng)血和血,而芍藥則可以促使血液中淤堵排出。上述藥物聯(lián)合使用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同時可擴張異位內膜周圍血管,改善身體微循環(huán),因此對內膜組織HIF-1α和VEGF進行抑制,并提升機體免疫能力[12-14];從現(xiàn)代病理學角度分析,桂枝茯苓可以對HIF-1α進行抑制,進而減少異位內膜組織中VEGFmRNA的表達,對異位內膜血管內皮的分化以及新生進行有效控制,改善患者盆腔內的環(huán)境,因此可抑制異位內膜組織生長;在米非司酮片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桂枝茯苓丸,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式,通過非司酮片對激素進行調節(jié),通過桂枝茯苓丸對內膜組織HIF-1α和VEGF進行抑制,可提升藥物的治療有效率,提升機體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復發(fā)。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異位在治療的過程中配合桂枝茯苓丸可以提升治療有效率,對于內膜組織HIF-1α和VEGF起到抑制作用,并降低機體內各炎癥指標,藥物使用效果較好,推廣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