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宇峰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放射科,江蘇 蘇州 215300)
小兒胸廓畸形是兒童常見先天性畸形疾病,以漏斗胸最為常見,也可合并其他胸廓畸形類型。隨著小兒年齡的增加,胸廓畸形病情可逐漸加重,內陷的胸骨甚至可壓迫心肺,引起心肺功能損傷,嚴重影響患兒心臟、肺臟的正常發(fā)育,繼而影響患兒的健康和生長發(fā)育[1]。因此,早期明確診斷并糾正胸廓畸形至關重要。臨床主要應用影像學檢查來診斷小兒胸廓畸形,既往X線是主要的檢查方法,能夠顯示胸廓形態(tài),但對于具體的胸廓畸形類型可提供的影像學信息有限,導致診斷效果欠佳,漏診或誤診率較高[2]。近年來,CT技術發(fā)展迅速,在小兒胸廓畸形的診斷中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多層螺旋CT(MSCT)能夠應用多種創(chuàng)新技術,觀察有無胸廓及周圍臟器改變,并通過測定Haller指數(shù)、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數(shù)、心臟旋轉角度等參數(shù),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量化指標,并且能指導手術治療,評估手術療效,從而有效提升對小兒胸廓畸形的診斷效果[3-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CT影像診斷小兒胸廓畸形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收治的60例小兒胸廓畸形患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患兒40例,女患兒20例;年齡5~16歲,平均年齡(10.8±2.5)歲;14例患兒無明顯癥狀表現(xiàn),11例出現(xiàn)反復呼吸道感染,21例存在活動后明顯乏力、氣短等癥狀,7例伴胸痛癥狀,7例存在心電圖異常。根據(jù)CT凹陷指數(shù)將漏斗胸患兒分為A組(16例,輕度胸廓凹陷)、B組(12例,中度胸廓凹陷)和C組(7例,重度胸廓凹陷)。本研究經(jīng)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小兒外科學》[5]中小兒胸廓畸形的診斷標準,均行MSCT檢查,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均行擇期手術矯正;②所有患兒病歷資料完整,無合并其他嚴重畸形疾病,也無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排除標準:①入院前服用過影響心肺功能的藥物;②既往有胸部外傷史;③合并先天性心臟??;④合并嚴重軀體疾?。虎荽嬖贑T檢查禁忌等。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兒均采用GE Optima CT 64排螺旋CT機(美國GE,型號:Optima670)檢查,患兒取仰臥位,雙手上舉頭上,遵醫(yī)生指令在屏氣狀態(tài)下進行掃描,若患兒依從性較差,則進行鎮(zhèn)靜處理,口服水合氯醛(青島宇龍海藻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673,規(guī)格:500 g)0.5 mg/kg,使其在睡眠狀態(tài)下檢查,并取消呼吸指令;掃描范圍從胸廓入口至膈肌底部平面,掃描參數(shù):電壓100 kV,電流為自動毫安,層厚5 mm,層距5 mm,準直寬度16 mm×1.5 mm,螺距1.2。掃描完成后所有影像數(shù)據(jù)均傳送至工作站處理系統(tǒng),進行三維重建及多平面重建(MPR)[6]。所有MSCT圖像均由兩名工作經(jīng)驗5年以上的影像科醫(yī)師獨立閱片進行診斷。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不同類型胸廓畸形診斷情況。②比較3組漏斗胸患兒各項CT測量指標。由同一影像科醫(yī)師在同一影像工作站上進行測量,胸骨凹陷深度:測量前胸壁最凸點及胸骨最凹點之間的垂直距離;CT凹陷指數(shù):取胸骨最凹平面,計算左胸矢狀內徑與胸骨后緣至椎體前緣距離之比,用于判定胸骨畸形程度;胸骨凹陷角度:取胸骨最凹平面,測定兩側前胸壁最凸點與胸骨最凹點之間的夾角;心臟旋轉角度:取左心尖平面,測定椎體前緣矢狀線與椎體前緣至心尖連線的夾角;Haller指數(shù):胸廓最大內橫徑與胸骨后緣至椎體前緣距離的比值[7]。③分析心臟旋轉角度與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數(shù)、胸廓指數(shù)(Haller)、胸骨凹陷角度的相關性,胸骨凹陷角度與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數(shù)、Haller指數(shù)的相關性,CT凹陷指數(shù)與Haller指數(shù)的相關性。④統(tǒng)計漏斗胸患兒呼吸系統(tǒng)、心臟形態(tài)及功能改變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多組間比較行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Bonferroni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分析 60例患兒中,漏斗胸35例,雞胸12例,叉狀肋7例,其他類型胸廓畸形6例,均100%確診。漏斗胸在MSCT圖像上主要表現(xiàn)為胸骨體下部及劍突下出現(xiàn)病理性凹陷,胸部與胸椎間距縮短,胸骨與肋骨及肋軟骨之間的夾角縮小,嚴重者胸廓呈啞鈴型畸形。雞胸在MSCT圖像上表現(xiàn)為骨弓形前凸,胸廓前后徑增大,胸骨后間隙增寬。其他類型胸廓畸形中,2例為胸廓及肋骨發(fā)育畸形,1例為脊柱胸段向右側突出,其余表現(xiàn)形態(tài)多樣化,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分析
2.2 3組漏斗胸患兒各項CT測量指標比較 C組患兒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數(shù)、心臟旋轉角度及Haller指數(shù)高于B組、A組,B組高于A組,C組患兒胸骨凹陷角度小于B組、A組,B組小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兒漏斗胸患兒各項CT測量指標比較(x)
2.3 各項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心臟旋轉角度與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數(shù)、Haller指數(shù)呈正相關(r=0.871,0.742,0.883,P<0.05),與胸骨凹陷角度呈負相關(r=-0.735,P<0.05);胸骨凹陷角度與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數(shù)、Haller指數(shù)呈負 相 關(r=-0.764,-0.568,-0.832,P<0.05);CT凹陷指數(shù)與Haller指數(shù)呈正相關(r=0.945,P<0.05),見表3、表4、表5。
表3 心臟旋轉角度與各項指標相關性分析
表4 胸骨凹陷角度與各項指標相關性分析
表5 CT凹陷指數(shù)與Haller指數(shù)相關性
2.4 漏斗胸患兒呼吸系統(tǒng)、心臟形態(tài)及功能改變分析 35例漏斗胸患兒中,14例存在不同程度心房受壓,3例心臟明顯旋入左側胸腔,7例心電圖異常,11例出現(xiàn)反復呼吸道感染,5例肺部炎癥改變,1例左肺下葉充氣不良,1例左肺下葉氣腫,4例伴胸痛癥狀。
小兒胸廓畸形是兒童常見的先天性畸形疾病,主要由肋骨與肋軟骨發(fā)育異常引起,部分患兒病情可累及胸部周圍組織和器官,阻礙其他組織器官的生長發(fā)育,甚至引發(fā)其他部位畸形,給患兒的健康甚至生命帶來嚴重威脅[8]。漏斗胸是小兒胸廓畸形的主要類型,在臨床的發(fā)病率為0.13%~0.14%,男孩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女孩[9]。小兒胸廓畸形的病因尚未明確,一般認為與先天性因素有關,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大多數(shù)患兒在出生時已存在胸廓畸形,但此時癥狀表現(xiàn)不明顯,隨著患兒的生長發(fā)育,胸廓畸形逐漸加重,往往需要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才被家長發(fā)現(xiàn)并就醫(yī)治療。
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小兒胸廓畸形的主要手段。以往拍攝X線正側位片是常規(guī)檢查手段,通過測量胸橫徑、胸骨最凹陷后緣與椎體前緣距離、左右心緣橫徑比值等參數(shù)來評估胸骨凹陷程度及有無心臟受壓、位移等情況[10]。但X線片清晰度有限,胸骨與周圍組織的對比度一般,且拍攝效果受體位影響較大,導致常難以準確觀察到胸廓畸形程度及心臟旋轉位移情況,整體診斷效果一般[11]。CT是小兒胸廓畸形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手段,MSCT可直接顯示軸位影像,并可通過三維重建、MPR等,實現(xiàn)冠狀位、矢狀位成像,利于臨床從多方位、多角度觀察胸廓及心肺情況,準確測量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數(shù)、胸骨凹陷角度、心臟旋轉角度及Haller指數(shù)等參數(shù),特別是CT凹陷指數(shù)可用于臨床評估漏斗胸病情嚴重程度,而心臟旋轉角度可反映心臟有無受壓以及受壓嚴重程度[12]。此外,MSCT檢查時間較短,患兒較容易配合,與MRI相比,檢查成本更低,且避免了MRI無法術后檢查的弊端,為臨床診斷小兒胸廓畸形提供了準確的信息,為臨床制定手術方案及評估手術療效提供了有力依據(jù)[13]。
本研究結果顯示,C組患兒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數(shù)、心臟旋轉角度及Haller指數(shù)均高于B組、A組,B組高于A組,C組患兒胸骨凹陷角度小于B組、A組,B組小于A組。證實CT凹陷指數(shù)是判斷胸骨凹陷程度的主要指標,其值越大,提示胸骨向內凹陷程度越嚴重,胸骨凹陷處與兩側肋骨形成的夾角就越小、越銳利。相關性分析顯示,心臟旋轉角度與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數(shù)、Haller指數(shù)呈正相關,與胸骨凹陷角度呈負相關。說明胸骨凹陷越嚴重,對心臟的壓迫越明顯,為臨床判斷有無心臟受壓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CT影像診斷小兒胸廓畸形的應用價值確切,為臨床診斷提供了可靠指標,利于臨床精準判斷病情嚴重程度,指導手術治療,值得臨床使用。